Nov 9
年底征兵在即,入伍又成为热血青年的的热门话题。笔者兴致所至,想到一个思考很久的话题,也许说的不合时宜,但是觉得说出来也许对一些青年有些参考意义。
入伍当军官曾经是许多大学生的追求,站在为国做奉献的立场上讲,这是非常可敬的行为,可歌可泣,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上讲,有些数据上的比较不能不引人注意。目前考公务员也是热门,那么笔者综合个人了解的情况,对两个同时毕业分别到部队与政府机关的本科生和同时毕业分别到军队和政府机关的大专生做个比较。
一般来说,大学生本科入伍或者军校本科毕业,授予副连职中尉军衔。以副连为起点,按照正常的晋职途径,从副连到正营一般要经过:副连→正连→副营→正营,三次晋职按照正规的程序,一般要三年晋一次,需要9年,如果有的地方要安排一年见习期,那就是10年。
如果是大专入伍,只能授予正排少尉军衔,到正营要多经过从正排到副连的时间,大约两年,不安排见习期要11年时间。
如果是一名本科生大学毕业考入公务员,正常路子是这样的:见习干部(一年)→科员(三年)→副科(三年)→正科。从毕业到正科需要7年时间。
如果是大专毕业考入公务员,要增加一个办事员阶段,也算三年,那么从毕业到正科一般要10年。但是目前大一点的机关,基本上大专不安排办事员阶段,都以科员为起点。

说明一下:这样比较是基于这样一个相当:副营相当副科,正营相当正科。在这种相当情况比较的结果是,同时毕业的本科生从毕业干到正科级别部队要比地方多花2~3年,大专的话要多花1~5年。

但是差别远不止如此。众所周知,军队干部基本都要面临转业的,按照现在的政策,一般有领导职务的都要降一个级别安排工作。如果干到副营转业,那么到地方只能安排副科级别。当然个别的单位可能能够平职安排,但极少。这样看来,到部队的大学生要想恢复到正科还得多花几年时间。




不知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欢迎参与讨论。
Nov 6
对做过文学梦的青年来说,文学是心灵深处不可忘记的痛,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梦,也曾有过这样永久的痛,这样深刻的记忆。
应该说,我本人是没有什么文学天赋的,我仅仅只是爱好。同时,还因为有鼓舞,这种鼓舞有幼小心灵无意中得到的激励,也有在某些方面的相对优秀而得到的表扬。
我能记起的关于写作的往事,最早应该是小学时父亲给我买作文选。我至今清楚的记记得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父亲来到小学教室,从后门进来找到我,给我两本作文选,当时的我非常的兴奋。那时的小学校还是平房,我大约是是上三年级吧,坐这教室的较后位置,用的是本头做的双人桌,没有油漆。但是感觉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心情是那样的快乐。对作文的爱好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培养的吧。
Nov 4
基本的文体标识不能忽视
  ——与**报星期特刊编者和读者商榷

**报星期特刊创刊以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极强的可读性和报道的深度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也是星期刊的热心读者,在经常品味星期刊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星期刊所有带副标题的通讯,副标题前面均没有“——”,看上去像消息的标题。举例来说,时间靠前一点的,如今年1月25日的星期刊头版《静海“绢爆”》、《黄河作证》两篇通讯的副题,时间近一点的如3月8日星期刊第四版《无声的蘑菇云》的副题。而2月1日的头版就更有意思:其头条《春融新兵连》没有用“——”,而第二条《春光无限好》的副题却又用了。
Nov 3
读书“四要”

笔者平时喜欢读点书,偶尔也来点涂鸦之作,近来读了武警报关于开展读书活动的有些报道,感觉心里憋得很,想不张嘴还忍不住,不如一吐为快。
官兵都读了些什么书?翻开有的报道,文中一提到书动辄就是《士兵理论读本》、《××道德修养》等部队配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偶尔提到文学作品也是下笔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是不是说这些书不要读?笔者完全没有这个意思。笔者只想表达这样的看法:
第一、读书要讲究丰富性。姑且不论古今中外从孔孟到鲁迅、从亚里士多德到萨特、弗罗伊德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就只说中队的藏书,按照基层文化建设要求,少说也以千数计,难道除了这些配发的教育类书籍,就没有其他可读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书了?乡下老农夸人时都知道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史哲无所不晓,难道这几类书也没有了?引领时代潮流的计算机科技方面的各类书也没有?如果真是如此,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队文化硬件建设没有真搞好,特别是没有与时俱进;二是官兵书读的书不多。
Nov 3
   
   从“慎用电子信箱投稿”说开去
  ——与***同志及读者诸君探讨电子邮件与泄密

3月25日《人民**报》刊发了***同志的一封读者来信,对电子信箱的使用提出了质疑,笔者对这种严守新闻纪律的精神深表钦佩,但是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恕笔者不能苟同,并想借此机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使用电子信箱传递稿件是加强新闻时效性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国内许多报纸之所以发展受到限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影响了报纸的“卖点”,这不管是编辑记者观念的原因还是设备的因素,都是必须大力予以改变的。正如***同志所言,“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报刊都采用电子信箱收稿”,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我们的新闻稿件除了传真外,依然大量的通过信函投递,按照目前的情况,非本阜的势必需3—7天时间,本阜的也需1—2天,在时效精确到分秒的今天,这种速度如何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更不用说,邮寄的稿件编辑部收到后还需重新打印、扫描,进一步影响了稿件的见报速度。既然是普遍趋势,我们何必逆潮流而动,对新兴事物发难?而应从完善配套工作上做文章,预防泄密事件的发生。
分页: 91/96 第一页 上页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