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4
清明时节祭清明
欣闻今年起传统节日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并放假公休,这真是件回归和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民,建功立德的好事!
窃以为,早就应该如此安排了。回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真的值得反省一下。也许深受封建帝制的压迫已久,当时志士仁人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批判非常深刻,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尤甚。所谓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对实际上更多包含了优秀传统化的封建文化的批判也是如此。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爱乌及乌,恨乌也及乌,自然态度难有理智之举。“五四”以来批判传统的不乏犀利,然而毕竟传统过于强大,哪怕是“惯性”使然也还是让传统文化在渐渐丢失中仍然得以较好的延续。新国家建立后,开展的一场场猛如狂风暴雨般建立新社会的运动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决裂更加彻底,因为此时传统文化的“惯性”已到了强弩之末。这段时期,尽管许多传统文化遭到了批判,但是因为建设社会的热情和新制度鼓舞和革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精神世界是富有而又纯朴的。但是如果想摆脱传统文化建立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想脱离传统的带有极强时代政治色彩的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非常灿烂,但是不能持久,因为它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而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匮乏时,我们却没有也许也不敢拾回传统,转而向西方寻找替代品。然而属于另外一个体系的文化想在短时间内照搬或者学点皮毛,这对一个人口庞大的华夏族来说又谈何容易?于是,传统的被踩在地上不屑一顾,所谓西方或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新文化又学不来,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没根没底,直至精神极度虚无,不认祖宗,不认历史,菲薄前贤,崇洋媚外。
清明节,作为一种典型的怀人怀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久远最深入人心最广泛最原始的代表。可以说是文化之根,是华夏民族和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一个朋友在一篇书评里说得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放并不矛盾,对此我很赞同。我们确实曾经乃至现在还在把他们置于对立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反复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和韩国。台湾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殖民统治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饱受摧残,按常理应该保存得不是理想。在对曾经分隔多年的台湾缺乏交流了解的人们眼里,台湾近几十年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但是从两岸频繁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及这种推崇精神让我们惊讶!如果放在有些所谓前卫的人眼中,也会被视为老土,古董,不开窍。然而一个政党的领袖初次在中国大陆演讲时,最令人难忘的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圣书不可不读”所体现的对传统的推崇和继承。韩剧带来了“韩流”让人见惯了现代剧表演的夸张与做作以及历史剧的肥皂泡沫,但是他们重视传统,重视生活,重视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细水长流的生活,也让人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从心理上分析,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嫉妒,抑或还有酸溜溜的感觉,这应该是韩剧成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国人还是对传统对体现传统的平凡生活感兴趣的,问题是我们的导演们对这些少有感兴趣的或者兴趣不浓。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丢失给国民带来的后遗症,因而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唤传统,回归传统。办私孰的,兴汉服的,常有耳闻。但是我觉得来自民间的这些自发的行为的影响力,远不如政府创造条件和环境进行引导来的广泛和深刻。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希望这样的回归能更多才会更好。与其让自己的传统节日没空过,而抢着不仑不类地过洋节,还不如让大家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渐渐培养和加强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凌晨,清明节已经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虽然没有纷纷雨,但是老天已经在白天意思过了,善解人意地为人们营造了些过节的气氛。我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回家祭祖去了,而我一个在外地多年的“草根”,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只有写下此文在此表示我的心意了:一拜,祭清明传统节日和天地,二拜祭列祖列宗和亲朋逝者,三拜祭先贤先烈和孤魂野魄,愿民生日日昌盛,国政年年清明!
欣闻今年起传统节日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并放假公休,这真是件回归和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民,建功立德的好事!
窃以为,早就应该如此安排了。回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真的值得反省一下。也许深受封建帝制的压迫已久,当时志士仁人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批判非常深刻,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尤甚。所谓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对实际上更多包含了优秀传统化的封建文化的批判也是如此。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爱乌及乌,恨乌也及乌,自然态度难有理智之举。“五四”以来批判传统的不乏犀利,然而毕竟传统过于强大,哪怕是“惯性”使然也还是让传统文化在渐渐丢失中仍然得以较好的延续。新国家建立后,开展的一场场猛如狂风暴雨般建立新社会的运动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决裂更加彻底,因为此时传统文化的“惯性”已到了强弩之末。这段时期,尽管许多传统文化遭到了批判,但是因为建设社会的热情和新制度鼓舞和革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精神世界是富有而又纯朴的。但是如果想摆脱传统文化建立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想脱离传统的带有极强时代政治色彩的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非常灿烂,但是不能持久,因为它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而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匮乏时,我们却没有也许也不敢拾回传统,转而向西方寻找替代品。然而属于另外一个体系的文化想在短时间内照搬或者学点皮毛,这对一个人口庞大的华夏族来说又谈何容易?于是,传统的被踩在地上不屑一顾,所谓西方或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新文化又学不来,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没根没底,直至精神极度虚无,不认祖宗,不认历史,菲薄前贤,崇洋媚外。
清明节,作为一种典型的怀人怀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久远最深入人心最广泛最原始的代表。可以说是文化之根,是华夏民族和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一个朋友在一篇书评里说得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放并不矛盾,对此我很赞同。我们确实曾经乃至现在还在把他们置于对立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反复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和韩国。台湾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殖民统治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饱受摧残,按常理应该保存得不是理想。在对曾经分隔多年的台湾缺乏交流了解的人们眼里,台湾近几十年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但是从两岸频繁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及这种推崇精神让我们惊讶!如果放在有些所谓前卫的人眼中,也会被视为老土,古董,不开窍。然而一个政党的领袖初次在中国大陆演讲时,最令人难忘的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圣书不可不读”所体现的对传统的推崇和继承。韩剧带来了“韩流”让人见惯了现代剧表演的夸张与做作以及历史剧的肥皂泡沫,但是他们重视传统,重视生活,重视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细水长流的生活,也让人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从心理上分析,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嫉妒,抑或还有酸溜溜的感觉,这应该是韩剧成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国人还是对传统对体现传统的平凡生活感兴趣的,问题是我们的导演们对这些少有感兴趣的或者兴趣不浓。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丢失给国民带来的后遗症,因而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唤传统,回归传统。办私孰的,兴汉服的,常有耳闻。但是我觉得来自民间的这些自发的行为的影响力,远不如政府创造条件和环境进行引导来的广泛和深刻。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希望这样的回归能更多才会更好。与其让自己的传统节日没空过,而抢着不仑不类地过洋节,还不如让大家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渐渐培养和加强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凌晨,清明节已经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虽然没有纷纷雨,但是老天已经在白天意思过了,善解人意地为人们营造了些过节的气氛。我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回家祭祖去了,而我一个在外地多年的“草根”,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只有写下此文在此表示我的心意了:一拜,祭清明传统节日和天地,二拜祭列祖列宗和亲朋逝者,三拜祭先贤先烈和孤魂野魄,愿民生日日昌盛,国政年年清明!
Apr
2
29-31日海南日报的几个BUG(疑似)
近来有点忙,好久没看报,昨天(3月31日)偶有空隙,拿出这三天的海南日报,翻了一遍,感觉老有重复,仔细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三重复:
一是3月29日第三版刊登了《广西柳州领导集体买高档住宅》的调查文章,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二是3月30日第三版《公安部门不得以有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证据》的消息与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虽然前面文章的相对详实,后面的在事实交待上相对简单而作者评论,时间和编排方式也都有所不同,虽然编辑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间过于集中,让人'觉得报纸没文章好发似的,老炒隔夜饭。相反如果把网谈与第一次详细刊登此文时集中编排,似乎效果更好。即使事情第一次报道时评论尚未出来,而又有重新编排的必要,那也最好多隔些时日,让评论做足了再编排出来,读者的感觉也许好些。第三个重复是关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病”》一文的署名有重复之嫌,因为文章仔细看是两篇文章,但是实际是用同一内容,采访的也是同一人,两文集中编排,乍一看似乎是一篇文章,容易让人误会,还不如将第二篇变成前一篇的一个小标题,两文作一篇刊发。
粗浅看法,如有不对,见谅。
近来有点忙,好久没看报,昨天(3月31日)偶有空隙,拿出这三天的海南日报,翻了一遍,感觉老有重复,仔细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三重复:
一是3月29日第三版刊登了《广西柳州领导集体买高档住宅》的调查文章,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二是3月30日第三版《公安部门不得以有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证据》的消息与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虽然前面文章的相对详实,后面的在事实交待上相对简单而作者评论,时间和编排方式也都有所不同,虽然编辑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间过于集中,让人'觉得报纸没文章好发似的,老炒隔夜饭。相反如果把网谈与第一次详细刊登此文时集中编排,似乎效果更好。即使事情第一次报道时评论尚未出来,而又有重新编排的必要,那也最好多隔些时日,让评论做足了再编排出来,读者的感觉也许好些。第三个重复是关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病”》一文的署名有重复之嫌,因为文章仔细看是两篇文章,但是实际是用同一内容,采访的也是同一人,两文集中编排,乍一看似乎是一篇文章,容易让人误会,还不如将第二篇变成前一篇的一个小标题,两文作一篇刊发。
粗浅看法,如有不对,见谅。
Apr
1
不要让短信投票误沦为敛财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信产业飞速发展,中国手机用户也一跃位居全球前列,短信消费急剧成为令外国人瞠目结舌的“拇指经济”,蔚为壮观。于是乎,许多极具经济智慧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准了短信消费市场,且不说垃圾广告短信满天飞,就说各种以短信参与为主要方式的评选、投票活动层出不穷。规模最大者当以“超级女声”评选和央视“春晚”节目评选为代表。
如果说网络上进行的以竞价方式举行的短信经济是举办者与短信营运商之间合作的“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大家心知肚明是明显的商业行为,那么为什么很多非商业甚至是公益性的活动的短信投票在基本通信费之外也要收取百分之一千的基本通信费的短信费呢。例如央视春晚评选,本来评选就是春晚活动的一部分,是全国性的一项文化娱乐普及活动,观众的评选是对活动的支持,原始的动机应该少有功利目的,明显应该是公益性的活动,即使涉及到奖项做为对支持的激励和回报,也应该由举办方承担,何况举办方除了有赞助支持外,还有可观的广告收入。当然这种活动的投票有多种途径,如网络,如邮寄,还有短信,但是为什么偏偏短信这种方式明明更快捷,给举办方带来的工作强度相对较轻,却反而要在基本短信费外收取1元左右的短信费?难道是因为这个钱收起来容易?我想如果这种评选活动对短信的垂青会让活动引向不健康发展的轨道,甚至是歧途。好在央视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春晚”的评选中好像没有了加收一元的费用,如果是真,当可喜可贺!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信产业飞速发展,中国手机用户也一跃位居全球前列,短信消费急剧成为令外国人瞠目结舌的“拇指经济”,蔚为壮观。于是乎,许多极具经济智慧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准了短信消费市场,且不说垃圾广告短信满天飞,就说各种以短信参与为主要方式的评选、投票活动层出不穷。规模最大者当以“超级女声”评选和央视“春晚”节目评选为代表。
如果说网络上进行的以竞价方式举行的短信经济是举办者与短信营运商之间合作的“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大家心知肚明是明显的商业行为,那么为什么很多非商业甚至是公益性的活动的短信投票在基本通信费之外也要收取百分之一千的基本通信费的短信费呢。例如央视春晚评选,本来评选就是春晚活动的一部分,是全国性的一项文化娱乐普及活动,观众的评选是对活动的支持,原始的动机应该少有功利目的,明显应该是公益性的活动,即使涉及到奖项做为对支持的激励和回报,也应该由举办方承担,何况举办方除了有赞助支持外,还有可观的广告收入。当然这种活动的投票有多种途径,如网络,如邮寄,还有短信,但是为什么偏偏短信这种方式明明更快捷,给举办方带来的工作强度相对较轻,却反而要在基本短信费外收取1元左右的短信费?难道是因为这个钱收起来容易?我想如果这种评选活动对短信的垂青会让活动引向不健康发展的轨道,甚至是歧途。好在央视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春晚”的评选中好像没有了加收一元的费用,如果是真,当可喜可贺!
Mar
22
两岸交融从语言开始

吴伯雄口中的“人民”
看了一天的台湾领导人大选,终于看到了结果了,我的老乡果真不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以优势票数当选,真是心情舒畅!
看了蓝营主角的讲话,发现了一个词用的比较多:人民。记得上中学时,喜欢做些读书笔记,曾经摘录过一篇关于海峡两岸不同用语习惯的文章,那时候两岸交往刚刚起步,感觉挺新鲜的。本来两岸文化同根,本不必有什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一度隔阂,才让两岸缺少交流,中文和中文之间还要“翻译”了。
“人民”一般是和对岸的“民众”相通,而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频繁,词汇出现了有趣的互融现象。文化应该是从语言开始的,有语言交融才会有文化的交融。虽然“人民”在台港澳和海外使用已不是才有的事,且有取代“民众”之势,但是台湾政坛人物用“人民”而不用习惯的“民众”,使得词汇语言交融的意义和广度就更加不同寻常。学过政治学的人都应知道,在大陆,“人民”与“公民”和“老百姓”是不同的一个概念,说白了,它是个与阶级和专政密切相关的概念,是与专政对象相对而言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当家作主,等等,据说新中国建国当初就有人提过没有“人民”二字的国名说法,好像是毛主席坚持把这两个字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它纯粹是个政治意义词汇。而两岸语言差异中这么一个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词汇在台湾政坛说得那么自然,就如同胡主席在很多场合用到台湾习惯用语“愿景”一样让人陡然有亲切和心动的感觉。无论是不同的人还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交往都是从尊重对方的习惯特别是文化习惯开始的,由此可见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本是有过争斗的兄弟,如果能够抛弃前嫌,彼此尊重和接受对方,这是个让人感动的开端。
两岸交往中的政治意味正在淡化,文化交流引领人民交往。台湾选已落幕,衷心祝愿5月份重新执政的国民党能够进一步推进两岸的融合,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美好愿景得到实现。

马英九口中的“人民”

吴伯雄口中的“人民”
看了一天的台湾领导人大选,终于看到了结果了,我的老乡果真不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以优势票数当选,真是心情舒畅!
看了蓝营主角的讲话,发现了一个词用的比较多:人民。记得上中学时,喜欢做些读书笔记,曾经摘录过一篇关于海峡两岸不同用语习惯的文章,那时候两岸交往刚刚起步,感觉挺新鲜的。本来两岸文化同根,本不必有什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一度隔阂,才让两岸缺少交流,中文和中文之间还要“翻译”了。
“人民”一般是和对岸的“民众”相通,而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频繁,词汇出现了有趣的互融现象。文化应该是从语言开始的,有语言交融才会有文化的交融。虽然“人民”在台港澳和海外使用已不是才有的事,且有取代“民众”之势,但是台湾政坛人物用“人民”而不用习惯的“民众”,使得词汇语言交融的意义和广度就更加不同寻常。学过政治学的人都应知道,在大陆,“人民”与“公民”和“老百姓”是不同的一个概念,说白了,它是个与阶级和专政密切相关的概念,是与专政对象相对而言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当家作主,等等,据说新中国建国当初就有人提过没有“人民”二字的国名说法,好像是毛主席坚持把这两个字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它纯粹是个政治意义词汇。而两岸语言差异中这么一个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词汇在台湾政坛说得那么自然,就如同胡主席在很多场合用到台湾习惯用语“愿景”一样让人陡然有亲切和心动的感觉。无论是不同的人还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交往都是从尊重对方的习惯特别是文化习惯开始的,由此可见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本是有过争斗的兄弟,如果能够抛弃前嫌,彼此尊重和接受对方,这是个让人感动的开端。
两岸交往中的政治意味正在淡化,文化交流引领人民交往。台湾选已落幕,衷心祝愿5月份重新执政的国民党能够进一步推进两岸的融合,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美好愿景得到实现。

马英九口中的“人民”
Mar
21
反思“艳照门”的积极意义
哄动一时的“艳照门”随着男主人公的“销声匿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看也看了,谈也谈了,笑也笑了,再热衷于些类事件的人们也该疲劳了,这也是任何一个哄动效应的必然结果。虽然我们不应再去揭当事人身上的伤疤,但是反思一下是应该的。如果要做一个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是当然不应继续把此事作为饭后的谈资,更不应把搜集“艳照”作为向朋友炫耀的资本。以前的舆论一般都倾向于对此事负面作用的批评,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才对。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问题总是一分为二了,虽然有主次轻重之分,但是次的方面再小也能忽视。何况就此事而言,实际也不是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艳照门”虽然看上去是一件偶然事件,是一个意外,个人隐私泄露的意外,但是其中有很强的必然因素在内。什么叫东窗事发?什么叫纸包不住火?事情做的太过份了,总会有让人知道的时候,只是迟早问题。这件事似乎还有幕后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在内起作用,但是即使没有,事情总会要发生的。只是或许因为有幕后人为因素,事情来的早了些,而且太突然,让很多人还一下没法适应这种冲击。人们的开放程序还没到那种对此类事情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程度,所以哄动和震动的强度也越大。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是这样的情况:相信娱乐界很开放,但是绝没想到会如此的开放;知道很多明星的私生活很烂,但是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虽然这多少让很多的人心理受不了,但是我觉得这种事来的早总比来的晚要好得多。且听细细分解。
哄动一时的“艳照门”随着男主人公的“销声匿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看也看了,谈也谈了,笑也笑了,再热衷于些类事件的人们也该疲劳了,这也是任何一个哄动效应的必然结果。虽然我们不应再去揭当事人身上的伤疤,但是反思一下是应该的。如果要做一个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是当然不应继续把此事作为饭后的谈资,更不应把搜集“艳照”作为向朋友炫耀的资本。以前的舆论一般都倾向于对此事负面作用的批评,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才对。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问题总是一分为二了,虽然有主次轻重之分,但是次的方面再小也能忽视。何况就此事而言,实际也不是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艳照门”虽然看上去是一件偶然事件,是一个意外,个人隐私泄露的意外,但是其中有很强的必然因素在内。什么叫东窗事发?什么叫纸包不住火?事情做的太过份了,总会有让人知道的时候,只是迟早问题。这件事似乎还有幕后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在内起作用,但是即使没有,事情总会要发生的。只是或许因为有幕后人为因素,事情来的早了些,而且太突然,让很多人还一下没法适应这种冲击。人们的开放程序还没到那种对此类事情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程度,所以哄动和震动的强度也越大。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是这样的情况:相信娱乐界很开放,但是绝没想到会如此的开放;知道很多明星的私生活很烂,但是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虽然这多少让很多的人心理受不了,但是我觉得这种事来的早总比来的晚要好得多。且听细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