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7
包拯何时姓尹?
前几天看三亚台的电视剧,偶尔看到了关于老版包青天的广告,忽然听到一句解说:“开封府  (停顿)尹包拯。。。。。。”长文件mp3:
Windows Media Player文件

短文件
Windows Media Player文件

MP3:
Windows Media Player文件
包拯原来姓尹啊,我怎么不知道呢?莫非是弄出的什么戏说之类的新片子,把名子改了?
为探个究竟,专门调到该台等到广告,把屏幕拍了照片仔细查看,确实是“开封府尹包拯”,不过是配音员解说时把断句停顿弄错了,在“府尹”分开成两个字分别与前后两个词合在一起念,播出的效果就是“开封府”、“尹包拯”,包拯改姓尹了。想必是配音员只知有开封府,不知有府尹之官职,才弄个贻笑大方。低头一想,配音员如果不知道这个文史常识也就罢了,怎么这么大个三亚电视台在审片时就没有听出来的?也真是让人感到惊讶。从第一次听到,到今天已过去一个星期了,今天打开电视选台时路过三亚台,正巧又看到这个广告,谁知广告依旧,更感不可思议!于是草写下此文,以作个提醒,以免影响三亚强力打造的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啊。
声明一下,本人不是大方之家,只是觉得这解说错的太明显了,把包拯给改了姓,为他有点打抱不平,想必他老人家在天上也是哭笑不得的。至于当时包拯在开封府当时的任职是不是府尹,还请各位大方之家赐教,本人如手头方便,也要去查查有关资料,为包青天正名。
刚写完,想起有个同样的错误在海南某台也曾出现过,就是在播放武当张三丰的片子的时候,字幕上把张三丰的名字搞错了。乍一看,还以为上什么新拍的片子,认真一看,是已经看过的张三丰!看来,媒体人员真的要加强下文史基本功,至少得在认真二字上多做些功课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Apr 5
丰碑自在人心,寂寞岂因孤坟?
感谢南海网组织了4月4日的凭吊海瑞的清明节活动。
对海瑞最早的印象源于历史教材和新闻史关于《海瑞罢官》的记录,但是一直知之甚少。不想参加工作后,来到了海瑞的故乡,并和海瑞的故居成了近邻。
说来惭愧,虽然,故居去瞻仰过多次,但是海瑞墓却一直没有去过,因为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印象中好像说很偏,所以虽然常想去拜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因为南海网的这次活动,才知道,海瑞墓虽然离市中心较远,但是现在并不偏僻了。经常经过的海瑞桥头即是海瑞的安息之所,而且有公交车专线到达,我竟然还去找的士,真是孤陋寡闻!
据南海网透露,报名参加活动的有150人左右,但是实际到了大约有300人,有很多朋友虽然没有跟贴报名,但是也如约而来,让现场的气氛更加壮观。不约而同赶来的,还有三三两两的市民百姓和游客,他们自觉而又戚诚地烧香祭拜,场面让人感动,足见海公丰碑自在人心。近来不少网友在网上发文说海公寂寞,我想今年第一次将清明例为公假,就有这么多的人来拜祭,说明老百姓心里还是想着他的,只是往年工作忙,没空来了吧。
要说寂寞,纵然是孤坟一座,也应该不是海公感到寂寞的,他如果感到寂寞,那也是他的追求和他的精神世界。一个清官,在众人皆浊我独清的社会里,没有一呼百应,所坚持的信念也许为同僚所不容,他像一个独行侠在空旷的黑夜里独自前行,独自呐喊,却没有回声,那该是多么的寂寞!虽然老百姓理解他,支持他,但是老百姓的支持只有道义上的,精神上的,他们没有权力和力量去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和追求。只有整个朝庭都能像他那样清正刚直,才能真正为民请命,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他的精神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果能如此,海公应该不寂寞了!
然而,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历史注定了海公在他的时代他是寂寞的。他的理想和追求还得靠今人和后人传承和发扬,但愿我们的时代能满足他的愿望,让他笑慰地下,做一个不再寂寞的海公!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Apr 4
清明时节祭清明
欣闻今年起传统节日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并放假公休,这真是件回归和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民,建功立德的好事!
窃以为,早就应该如此安排了。回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真的值得反省一下。也许深受封建帝制的压迫已久,当时志士仁人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批判非常深刻,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尤甚。所谓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对实际上更多包含了优秀传统化的封建文化的批判也是如此。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爱乌及乌,恨乌也及乌,自然态度难有理智之举。“五四”以来批判传统的不乏犀利,然而毕竟传统过于强大,哪怕是“惯性”使然也还是让传统文化在渐渐丢失中仍然得以较好的延续。新国家建立后,开展的一场场猛如狂风暴雨般建立新社会的运动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决裂更加彻底,因为此时传统文化的“惯性”已到了强弩之末。这段时期,尽管许多传统文化遭到了批判,但是因为建设社会的热情和新制度鼓舞和革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精神世界是富有而又纯朴的。但是如果想摆脱传统文化建立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想脱离传统的带有极强时代政治色彩的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非常灿烂,但是不能持久,因为它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而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匮乏时,我们却没有也许也不敢拾回传统,转而向西方寻找替代品。然而属于另外一个体系的文化想在短时间内照搬或者学点皮毛,这对一个人口庞大的华夏族来说又谈何容易?于是,传统的被踩在地上不屑一顾,所谓西方或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新文化又学不来,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没根没底,直至精神极度虚无,不认祖宗,不认历史,菲薄前贤,崇洋媚外。
清明节,作为一种典型的怀人怀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久远最深入人心最广泛最原始的代表。可以说是文化之根,是华夏民族和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一个朋友在一篇书评里说得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放并不矛盾,对此我很赞同。我们确实曾经乃至现在还在把他们置于对立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反复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和韩国。台湾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殖民统治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饱受摧残,按常理应该保存得不是理想。在对曾经分隔多年的台湾缺乏交流了解的人们眼里,台湾近几十年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但是从两岸频繁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及这种推崇精神让我们惊讶!如果放在有些所谓前卫的人眼中,也会被视为老土,古董,不开窍。然而一个政党的领袖初次在中国大陆演讲时,最令人难忘的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圣书不可不读”所体现的对传统的推崇和继承。韩剧带来了“韩流”让人见惯了现代剧表演的夸张与做作以及历史剧的肥皂泡沫,但是他们重视传统,重视生活,重视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细水长流的生活,也让人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从心理上分析,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嫉妒,抑或还有酸溜溜的感觉,这应该是韩剧成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国人还是对传统对体现传统的平凡生活感兴趣的,问题是我们的导演们对这些少有感兴趣的或者兴趣不浓。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丢失给国民带来的后遗症,因而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唤传统,回归传统。办私孰的,兴汉服的,常有耳闻。但是我觉得来自民间的这些自发的行为的影响力,远不如政府创造条件和环境进行引导来的广泛和深刻。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希望这样的回归能更多才会更好。与其让自己的传统节日没空过,而抢着不仑不类地过洋节,还不如让大家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渐渐培养和加强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凌晨,清明节已经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虽然没有纷纷雨,但是老天已经在白天意思过了,善解人意地为人们营造了些过节的气氛。我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回家祭祖去了,而我一个在外地多年的“草根”,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只有写下此文在此表示我的心意了:一拜,祭清明传统节日和天地,二拜祭列祖列宗和亲朋逝者,三拜祭先贤先烈和孤魂野魄,愿民生日日昌盛,国政年年清明!
Apr 2
29-31日海南日报的几个BUG(疑似)
近来有点忙,好久没看报,昨天(3月31日)偶有空隙,拿出这三天的海南日报,翻了一遍,感觉老有重复,仔细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三重复:
一是3月29日第三版刊登了《广西柳州领导集体买高档住宅》的调查文章,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二是3月30日第三版《公安部门不得以有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证据》的消息与与3月31日第十二版的“焦点网谈”同名文章重复,虽然前面文章的相对详实,后面的在事实交待上相对简单而作者评论,时间和编排方式也都有所不同,虽然编辑有他的道理,但是时间过于集中,让人'觉得报纸没文章好发似的,老炒隔夜饭。相反如果把网谈与第一次详细刊登此文时集中编排,似乎效果更好。即使事情第一次报道时评论尚未出来,而又有重新编排的必要,那也最好多隔些时日,让评论做足了再编排出来,读者的感觉也许好些。第三个重复是关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病”》一文的署名有重复之嫌,因为文章仔细看是两篇文章,但是实际是用同一内容,采访的也是同一人,两文集中编排,乍一看似乎是一篇文章,容易让人误会,还不如将第二篇变成前一篇的一个小标题,两文作一篇刊发。
粗浅看法,如有不对,见谅。
Apr 1
不要让短信投票误沦为敛财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信产业飞速发展,中国手机用户也一跃位居全球前列,短信消费急剧成为令外国人瞠目结舌的“拇指经济”,蔚为壮观。于是乎,许多极具经济智慧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准了短信消费市场,且不说垃圾广告短信满天飞,就说各种以短信参与为主要方式的评选、投票活动层出不穷。规模最大者当以“超级女声”评选和央视“春晚”节目评选为代表。
如果说网络上进行的以竞价方式举行的短信经济是举办者与短信营运商之间合作的“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大家心知肚明是明显的商业行为,那么为什么很多非商业甚至是公益性的活动的短信投票在基本通信费之外也要收取百分之一千的基本通信费的短信费呢。例如央视春晚评选,本来评选就是春晚活动的一部分,是全国性的一项文化娱乐普及活动,观众的评选是对活动的支持,原始的动机应该少有功利目的,明显应该是公益性的活动,即使涉及到奖项做为对支持的激励和回报,也应该由举办方承担,何况举办方除了有赞助支持外,还有可观的广告收入。当然这种活动的投票有多种途径,如网络,如邮寄,还有短信,但是为什么偏偏短信这种方式明明更快捷,给举办方带来的工作强度相对较轻,却反而要在基本短信费外收取1元左右的短信费?难道是因为这个钱收起来容易?我想如果这种评选活动对短信的垂青会让活动引向不健康发展的轨道,甚至是歧途。好在央视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春晚”的评选中好像没有了加收一元的费用,如果是真,当可喜可贺!
分页: 84/95 第一页 上页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