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2
原来国事也可以这样别有一番风情----贴近感受绿色阳光三亚的外交创举

4月10至11日,在中国南大门最大的一块陆地海南岛南端热带旅游城市三亚迎来了前所少有的盛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这里下榻举行了系列会见外宾的国事活动。

对一个南陲小镇发展起来的三亚来说,这是千年难遇的荣誉。看惯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事活动,自觉不自觉中以为只有在首都北京才能有如此高规格的国事活动,其他城市是无缘的。而今,在碧海连天的南国门,中国张开了她热情如三亚火辣阳光的双臂,在这里设下国宴,迎接了一批来自外国的尊贵客人,让边陲的三亚百姓亲身体会到国家大事从未有过的离自己这么近,国家的领导人从未有过的离自己这么近,对似乎习惯了孤悬海外,对岛外的大小事不怎么关心悠然自得的海南百姓来说,这也犹如现代桃花源里闯进了贵客,有点云里雾里,像做梦一般。哦,MY GOD,这是真的吗,南陲小镇也可临时做回首都了!

仔细回味这样的场景吧:胡主席和国宾步态轻盈而又稳健的迈步在绿草成荫衬托下的红地毯上,面带微笑,检阅着从绿林深处雄纠纠气昂昂走来站定已久的三军仪仗队,身后是随风摇动的椰树和波浪拍岸的碧海。。。。。。这是我见过的在国内接见外宾最美的画面。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绿荫广场上的外交,印象中好像只有国家领导出访时在电视上见过,椰风海韵碧海蓝天春光明媚的外交从来也没有在哪里见过。见惯了北京的基本一个模式的外交,审美已经疲劳,突然间在海边来这么一场场外交活动,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身简直是一个创举。

真想建议,以后要多举行这样的国事活动,不光在三亚,还在其他各具特色的城市,特别是边陲,一来让人们感受国家脉搏跳动的气息,二来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国家领导人亲民的作风和他们的音容笑貌。

这些天来,海南的电视观众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胡主席从来到海南露面开始,笑就一直在脸上洋溢着,海南风光如此迷人,空气如此清新,人民如此纯朴,百姓如此热情好客,大海如此胸怀广阔,不笑你忍得住吗。在街头巷尾,在乡村田头,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多三亚百姓,海南百姓受到了感染,脸上笑开了花。

绿色、阳光三亚的外交,让人看到了中国的更加开放,更加热情,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的胸怀更加开阔,更加包容,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外交更加灵活,政治生活更加多彩------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Apr 11
有错就改的三亚电视台的包公广告撤了,我在阳光岛社区的贴子也撤了
几天前我在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发的一篇文章《包拯何时姓尹?三亚电视台好强!》,被社区推荐到首页精华推荐目录,4月10日却发现于下午给移除了。社区短信没有多说,原因一栏只有“抱歉”两字。私下猜测,想必是惊动了有关方面,奈于情面要求社区移除的,这点可以理解。只要能够引起注意,问题得到解决,少一篇贴子没什么。晚上看完该台播出前一天中央台和海南台重点播出的总书记视察海南的新闻后,发现接下来的电视剧剧场开头已经没有了那段“开封府尹包拯。。。。。。”的广告了。有错就改,善莫大焉,诚如网友跟贴:“强,改了更强。”如果此文引起了三亚市民的不快,真的过意不去,遂写下这个贴子以作此文此事的纪念。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4月11日晚8时许,再看该台,广告重新上了,不过配音已经改了:“开封府尹(停顿)包拯”,真是不错。
Apr 11
走出困境重振理想,做一名高贵的记者
------兼重谈海南记者的素质与地位(续二)

重拾昨天的话题,打断的思绪竟难以一下子恢复链接。心中似有未尽之意,而头脑却有些卡壳,不知对这个话题还该补充些什么。还是回到开篇提到的摄影记者对尊严的困惑上来吧。

摄影记者,也包括其他记者,要找回一度失去的桂冠,不是件容易的事。前面说过,现在的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要重拾“无冕之王”的王者尊严,在呼唤平民、亲民、近民思想的今天,不是很现实。然而做一个没有光环照耀的平民化的记者又何尝不可呢?退一百步想,即使是如南海网友所说的“贱”,也要“贱的高贵”。海南从泡沫经济五彩中清醒过来后,近年来除了房价有重振雄风的可能外,工薪阶层的收入包括记者在内恐怕在现阶段不可能与房价的增长速度相匹敌,除非历史再给海南以更好的机会。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记者的工资可能照旧,装备可能照旧,大多数记者还只能继续过着以前起得比什么早,睡得比什么晚,吃得比什么少之类的生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不如。既然周围的物质条件,大的工作环境我们不能奢望短期内能有大的改变,我们也许也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能做的开始,从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小环境开始。
Apr 10
对复置琼山或海口更名琼山的一点看法

应该说,提出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功底和怀旧情结,他对乡土极为热爱,这种心情应该理解,也可以理解。
琼山和海口的关系,好比是老子和小儿子的关系。老子虽老,但是不思进取,小儿子虽小,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野心勃勃。经过几次较量,最后老子还是被儿子给吞并了,老子不服气是自然的。如果原琼山人不服气,想以此为鉴,奋发图强,以报犬子不孝之恨,做个好样子给儿子看,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可以考虑复置。如果复置确能给琼山一个加快发展的机会,那不妨再折腾一回。但是如果还是老子不争气呢,那不白折腾了?两个城市合并自有其道理,至少让“海南十八怪”少了一怪。而且两市合并,谁沾谁的光,不知有没有知情人士出来佐证一下。我只是听说合并之初,有一方还不愿意呢,因为经济总量不一样,合并了,就得平均一下,拿出一部分钱去填另部分。我是记不得到底是谁沾了谁的光了。如果是海口沾了琼山的光,那复置的理由是充分的,如果是琼山沾了海口的光,那么还复置了继续穷?我看也不用计较了,虽然经济总量上一时查不清楚谁沾谁的光,但是有的小事还是说明互相沾光的:从原琼山方面看,虽然原琼山老百姓还是把海口区别对待,但是毕竟自己从一个县市市民变成了一个省会城市的市民了,这要是在户口值钱的过去,是很好的荣誉和福利啊;而海口也继续承的老子的荣誉,把原属于琼山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戴到自己的头上了。现在要做的是把合并后的一些扯皮事继续解决好,让市民分享老市合并携手发展带来的成果。其他的瞎扯也就省省吧。
Apr 10
准确定位,磨练真功,寻找出路------兼重谈海南记者的素质与地位(续)
客观说,海南记者的工作环境算比较宽松的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海南记者的所面临的处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大陆也同样存在,不要这山望那山高。除了特别发达的媒体,有可能给记者装备好一点,多一点外,其他基本有套看家设备轮流使用也就相当不错了。我有在广州及长沙媒体工作的同学,偶尔聊起,也可听到对装备颇有微词。我们要面临的一个事实是,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报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大都朝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报社不再是单纯的宣传部门的附属机构,得自谋生路,自然在装备上要节约成本,并尽力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另一方面,装备生产更新的速度很快,特别是数码设备出现后,更新速度更甚。前几年你有台佳能5D,够气派了,但是一晃几年过去,MARK 3出来了,而且紧接它的第二代也出来了,这个速度,我相信再有实力的单位,也不会去赶这个风的。

其实,记者的地位不能仅仅依靠装备来支撑,虽然“好马配好鞍”,记者的地位价值也需要好“鞍”去衬托,但是更重要的是鞍要合身,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作品水平要高。首先,装备够用就行。比如现在的网络媒体和流行的八开报,发大幅照片的机会不多,像素再高也少有用武之地,配高装备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且即使用金打的鞍,不合马身,那不仅浪费,马也难受。例如中国新闻海口分社,他们的摄影器材还是用的半专业的普通相机,也照样出很多作品在海外使用。如果你让一个不是全职的摄影记者去背那么设备出门,想必他也不乐意。其次,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看重内容,而不是将其颠倒。新闻摄影记者毕竟还是新闻记者,不是画刊或者摄影专业报刊的记者。我们还得有提供内容信息为主,画面的技术质量和形式美应该放在第二位。我们也可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技术指标和形式美上都不是上乘的,但是它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却是上乘的,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比我明白。
分页: 83/96 第一页 上页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