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
布郎族妹妹真撩人

“谁家女子如此撩人?”海口老魏的作品在南海网网站首页调用时用了这种感叹的标题。
布朗家女子最撩人!这位受多位摄友镜头追逐的小姑娘就是192号选手,刚刚从云南来到海南上大学,是一位布朗族少女。
小姑娘乍一看,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仔细留意,却可发现与众不同。她沉静、温和、羞涩,浅笑如云,有着大山深处少女的纯净、朴实,也有着水乡女子的似水柔情。
刚开始拍摄时,小姑娘还不是很自在,有些放不开自己的表情。但是经过摄友们的鼓动和鼓励,小姑娘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并渐入佳境。
最喜欢那低头一瞬的温柔,最喜欢那低头间那浅浅的笑容,这低头的羞涩撩人,这笑容撩动人们的心海,如同那浅浅的酒窝一样经久不息,常驻心田。
如果那眼眸那浅笑是一湾深潭,真想掉在这湾水里。

发一组低头的浅笑,让我们感受一番吧。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31
地震中孩子的坚强表现胜过大人凸现民族的希望

早就想写写地灾害中令人感动的孩子们,却一再担搁了。孩子们的节日马上快到了,户外正在举行孩子们的庆祝活动,而我只好放弃了前往捧场,关掉电视,静心为孩子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有朋友曾想列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排行版,但是有所顾虑,最终没有贴出来。在他的排行榜里,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孩子!这个和我的感觉不谋而合。灾区孩子的优秀表现真的令人感动,甚至让人吃惊。

还记得那个为了求生用石块切断自己胳膊的那个顽强女孩吗?同样的故事在国外的奇人奇事的报道中看到过,在国内即使成人也少有耳闻,在此次灾区被困者中间也属罕见。她的坚忍超过了常人和成人,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求生的渴望,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还体现了在生与死的考量面前“舍车保帅”的生存智慧。

敬礼男孩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吧。作为一个三岁的孩童,也许身处死的困境,他尚不能明白身边的危险和死的意义,地震只不过是一场不明不白的生活插曲。但是,他的礼貌展示了良好的教养和乐观的心理以及同样坚强的一面。

可乐男孩是个大男孩了,但是他从死地出来的话语,似乎还带着小于他年龄的孩子的天真浪漫,让人感觉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他脱离死亡危险的这种表现体现了少年的乐观、本真、自然的人性,让人感觉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没有被异化的现代的人。
May 22
灾后须防捐款问题引发民族凝聚心的逆转
-----网民关注的有关捐款的种种问题真的需要认真对待

5.12地震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凝聚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围绕捐款问题,网上争的不可开交,如果相关的问题有关部门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好,这种良好的团结和民心凝聚将受到挫折,对此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  惊心:捐款成为一种负担---该如何看待捐款

捐款是一种义举、善举,本义应该是出于自愿自发和充满由衷的同情与善心。但是如果当他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时,捐款似乎已离的本义越来越远了。细心的人会发现,此次地震灾害发生后,一般参与捐款了人至少有三次捐款:

一种是最早由社会组织发起的,如红十字会在公共场合面向大众的捐款,电信经营商参与的手机、小灵通捐款等等,这种捐款淮活动进行最早,虽然个体捐助的数量一般不多,但是参与面广,而且基本都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如广为传颂的乞丐也都参与捐款的行为。第二种是个人所在工作单位举行的捐款。只要是工薪阶层,基本都会在各自的单位里参与捐款活动。第三种是其他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发起的捐款活动,如政党举行的交特殊党费,团组织、少先队发起的捐款,工会举行的捐款活动,各种协会发起的捐款活动。而一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越多,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那他被号召参与捐款的名义和机会就越多。据媒体人士透露,有的学校的老师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捐款活动就多达5次之多,原本由衷的关切同情之心现在被担心忧心替代了。
May 22
全民救灾和全国哀悼是维护人权的最好体现

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被某些国家拿来说事。无可否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的很完美了,但是中国正在努力前行,力图做的更好。而最重要的是,对人权的理解,中西似乎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一贯以为,保障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人权。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此次四川地震灾难虽然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但是它有个伴生的客观效果,那就是通过此次地震,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最强的说服力集中、典型地践行了自己人权理念。中国国家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指挥救援,这是他一贯的做法,全国各地子弟兵、志愿者等组成的救援队紧急赶赴灾区奋力救灾,设立三天的全国哀悼日,并将国旗为遇难同胞志哀。。。。。。
相反,同样是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某些“人权卫士”又做的怎么样呢?
据外电评论,在这次灾难中,不论是灾情信息的公布超过美国2005年的飓风,救治的速度超过美国,重视的程度超过美国,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前所未有的。网友“热带雨林”贴文《对比美国军队在卡特里娜飓风大灾难后的表现》中指出了这种差别,现摘录在此:
May 21
3000多人劫后不余生的思考

3000多人被从废墟中救出来,然而在医院里没有挺过鬼门关。这让人感到非常的婉惜,既为逝者,也为辛辛苦苦把他们从废墟里救出来的人们的劳动。

应该肯定,我们的医疗人员是尽了力的,他们也是以最大热情和爱心去参加救治的。他们的努力和辛劳丝毫不能有什么怀疑。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3000多人,从废墟里侥幸逃过要一关,非常不易,却功亏一馈,原因在哪里?我想这也应该思考思考。

我不是医疗人员,不能提出专业的意见,在此我说说我个人的想法:一是专业救援力量不够。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专业医疗人员的数量相对受伤员来说是而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医院平时正常的医疗工作,医疗人员的配备是有一定比例的要求的。而救援现场医疗人员的数量明显低于伤员对医生护士的需要。

二是援条件不够,会影响到救治的程序和质量。当地的医院在大灾中受损,现场只能搭建临时的医疗帐篷,条件毕竟有限,而向成都等地的伤员运送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下子聚增的伤员对床位和药品及器械等也增加了压力。

三是救援方法和方案不一定是最科学的。如,在救援现场,大家看到,进行截肢手续的不少。有没有尽量不截肢的办法?是先截肢还是先稳定身体机能,调整身体状况?中央台直播中就有专家提出要尽量想办法减少截肢手术的发生。也有的网友主动提出各种办法减少手术,挽救伤员的手脚。因为本来在大灾中,伤员无论是精神是还是生理上都受到极大伤害,甚至几近崩溃。而且不少伤员身体已经虚弱,而在救出后,原来本能的求生意识和精神也有所放松,是不能承受立即进行的大手术带来创伤的。我们看到有但伤员一救出就虚脱或晏倒了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我们是应鼓励继续顽强,先调理好身体同时作好控制因坏死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还是立即为他们进行手术?平时在医院里进行的手续如果需要进行多项,医院也大都要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分步骤进行。救援现场虽然时间紧,条件不好,但是毕竟生命高于一切,这应该有个较好的权衡。

以上是门外人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也许说的有点道理,也许是在胡说,请大家不要责怪,希望大家参与探讨,把救治的工作做的更好。
分页: 76/95 第一页 上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