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3
上午坐车去东山武警训练基地边上高尔夫训练基地,途经永兴,下来买了些水果继续前行,因为不想等,就坐上三轮车往前走,大约过了五六分钟,车主不清楚地址,不愿再往前走。于是下来继续等车,来了辆从海口到屯昌的客运车,招手上车后,买票时大吃一惊:竟要6元!我表示质疑,卖票的小伙说是油价贵了。本人不想为一两块钱跟他费口舌,就当是捐给客运公司了吧,给了他6元。
Jul
13
13日下午,长流到永兴路段发生两起交通事故。其一,永兴镇附近,一长途客车与一辆卡车迎面相撞。其二,在长流附近,一大卡车与小卡车发生追尾事故。交警部门的清障车辆已前往处理。
Jul
12
开车坐车的人性关怀
雨天的时候,当有人要横过你面前的道理时,请你停下车等人家先过好吗,毕竟你在车里雨淋不到比人家没伞幸运多了。
坐车的时候,车里很挤,后面五个人的座位,还是坐五个人好吗,有座位已经比人家没座位舒服多了,不要再苛求那么宽敞好吗;过道里本来站的人就多,简直无立锥之地,你坐了座位的还是不要图舒展筋骨把脚放过道里有站立的人再争一席之地好吗?
你要下车的时候,要从别人身边借道过去,请你多说一个请字好吗?多一个请字多一分礼貌,也体现你的素质,少一个请字让人多一份不适,也让人看低了你的人品。
雨天的时候,当有人要横过你面前的道理时,请你停下车等人家先过好吗,毕竟你在车里雨淋不到比人家没伞幸运多了。
坐车的时候,车里很挤,后面五个人的座位,还是坐五个人好吗,有座位已经比人家没座位舒服多了,不要再苛求那么宽敞好吗;过道里本来站的人就多,简直无立锥之地,你坐了座位的还是不要图舒展筋骨把脚放过道里有站立的人再争一席之地好吗?
你要下车的时候,要从别人身边借道过去,请你多说一个请字好吗?多一个请字多一分礼貌,也体现你的素质,少一个请字让人多一份不适,也让人看低了你的人品。
Jul
12
这样的男人,叫人汗颜!
忙了一天,很困了,但是晚上在公交车看到的一幕却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事情是这样的,今晚去看了直播海南的部分演出回来,在海口宾馆附近上了10路车。车上很挤,上车就听到前排有一个小孩和她的妈妈在对话,小孩大概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站着,为什么有人要给她们让坐,做妈妈的耐心的给她做驾解释,小女孩大约四五岁,很可爱,看了母女俩的情形,很是让人感到享受。
不久注意到,边上靠柱子站着一位男士,平头,戴眼镜,着浅绿短袖上衣,在一边欣赏着母女二人的对白。不用说这个男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30多岁的男人长的很帅气,看上去文气得很,像个文化人,回母女俩应该是一家子。如果大家不明白,可以想像阳光岛社区的伊秋雨先生是什么模样,就是那样的文化人气质(仅仅是做个示范,请伊先生不要误会)。就是这么样一个人后来让人大跌眼镜。当车行至南大桥附近时,有人下车,母女俩旁边的座位空了出来,于是那位先生挪了挪身子,我以为是想让出道来给身边的老太太让座,老太太见他身子移动,似乎也在以为是想给她让座,身体往座位移了移。谁知这位先生把身子移过来后没有停止,而是一个转身坐到座位上去了!还看着老太太!
忙了一天,很困了,但是晚上在公交车看到的一幕却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事情是这样的,今晚去看了直播海南的部分演出回来,在海口宾馆附近上了10路车。车上很挤,上车就听到前排有一个小孩和她的妈妈在对话,小孩大概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站着,为什么有人要给她们让坐,做妈妈的耐心的给她做驾解释,小女孩大约四五岁,很可爱,看了母女俩的情形,很是让人感到享受。
不久注意到,边上靠柱子站着一位男士,平头,戴眼镜,着浅绿短袖上衣,在一边欣赏着母女二人的对白。不用说这个男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30多岁的男人长的很帅气,看上去文气得很,像个文化人,回母女俩应该是一家子。如果大家不明白,可以想像阳光岛社区的伊秋雨先生是什么模样,就是那样的文化人气质(仅仅是做个示范,请伊先生不要误会)。就是这么样一个人后来让人大跌眼镜。当车行至南大桥附近时,有人下车,母女俩旁边的座位空了出来,于是那位先生挪了挪身子,我以为是想让出道来给身边的老太太让座,老太太见他身子移动,似乎也在以为是想给她让座,身体往座位移了移。谁知这位先生把身子移过来后没有停止,而是一个转身坐到座位上去了!还看着老太太!
Jul
3
海师偷拍事件呼唤媒体加强“把关人”意识和能力
这本是对本人拙作《何苦硬把海师贴上“ 艳照门”?》里对一位网友意见的回复,干脆做下修改取了这个题目单独发贴,简单谈谈由偷拍事件引出的新闻报道的“度”的把握和新闻传播的“把关”问题。
如果单纯从新闻传播的原理上来说,任何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件对媒体来说都是可报道的对象,但是从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技术上说,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是完全必要的,不管是国外的新闻传播还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体制下,这个把关问题表现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个对度的把握问题。有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宣传部门是要求媒体进行冷处理,暂缓报道或者淡化报道,而有的新闻却要求强化处理,这是新闻工作还称为事业的表现之一,也是新闻事业的具体要求。海师的偷拍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媒体进行淡化处理就是一个例子。
这本是对本人拙作《何苦硬把海师贴上“ 艳照门”?》里对一位网友意见的回复,干脆做下修改取了这个题目单独发贴,简单谈谈由偷拍事件引出的新闻报道的“度”的把握和新闻传播的“把关”问题。
如果单纯从新闻传播的原理上来说,任何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件对媒体来说都是可报道的对象,但是从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技术上说,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是完全必要的,不管是国外的新闻传播还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体制下,这个把关问题表现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个对度的把握问题。有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宣传部门是要求媒体进行冷处理,暂缓报道或者淡化报道,而有的新闻却要求强化处理,这是新闻工作还称为事业的表现之一,也是新闻事业的具体要求。海师的偷拍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媒体进行淡化处理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