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9
公交车话题之三:怎么看待中巴公交车的历史功过

海口的公交乃至整个海南各地城市公交都经历了一个中巴到大巴的更替过程。随着近来33路中巴车退市,大巴车上路,海口公交中巴车的队伍所剩不多。宽敞明亮开放冷气的大巴取代窄小拥挤不开空调的中巴,对市民来说,是好事,对城市来说,也是好事。但是对中巴车营运商来说,未必他们就高兴。做人要厚道,中巴车虽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它们曾经留下了许多的是是非非,但是如果历史的客观的看问题,不应因为它们的淡出而忘记它们的历史功勋。

90年代,海口应该是中巴车的天下,大巴车少,有也是老一代的,没有冷气。海口的中巴车的更新要滞后于内地很多,当90年代末,市民在为中巴车屡屡因抢客而致发生伤人事故而声讨中巴车时,内地大多已完成大巴车的更新换代,而中巴车在海口仍然在城市交通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应该肯定在海口公交并不发达的时代,中巴车作为公交的主体是作出了其历史贡献的。不仅是交通干线,也而且包括许多小街小巷,都是中巴车的停靠之地。单从海口城市街道的特点来说,中巴车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早些年在海口街道不断拓宽前,大多是狭窄的街道,真要上大巴,还行不通。另一方面,本世纪初之前,泡沫经济泡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海口的城市人口不多,龙昆南、滨海大道人都很少,当然车不用多,过马路的可以大摇大摆,根本不必像今天这样担心受怕地等好久。至于南海大道,那时叫工业大道,基本没什么车过,公交车还没开通,这条路还是牛羊出没的地方。进入新世纪来,海口的城市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对公交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海口逐渐走出泡沫经济阴影经济复苏的结果。所以中巴车的兴盛是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决定的,而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肯定其在历史上曾经为海口城市交通和海口市民做出的贡献,也要客观看到其逐渐显现的局限,而正确看待它的淡出。
Sep 7
公交车话题二:33路公交车改线事件的思考


33路公交车改大巴后经历了准备将原来线路拉直到因原线路乘客极力反对未对原路线未作大的改变而是在保持原线路的基础上将线路拉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们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和交通部门之间的舌战和事情的最终处理结果耐人寻味。

勿庸置疑,首先应该值得肯定的是交通部分对调整公交线路的公示这一行政行为。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民主程度提高的体现。从去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试行到今年正式生效,政府信息公开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公务人员和百姓的信息公开意识明显增强。
Sep 5
公交车话题:亲身体验为什么网友会对33路公交车改线反应强烈?

近段时间网上对公交车的关注比较多,在众多的话题中有一个网民反应较为强烈,那就是关于33路车改大巴后连续的修改问题。交通部门的初衷是在33路车原线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把龙昆南到金盘,南海大道到秀英这两段路拉直,再新增秀英到药谷一段线路,即从龙昆南直接进入南海大道,直行到秀英再到药谷。

方案出来后,有人方向欢喜有人愁。高兴的是终于有公交车覆盖南海大道了,解决了从丘海大道路口到秀英路口的盲区,发愁的是原来金盘一带和秀英一带的乘客,他们的乘车习惯被打破了,不如原来方便。因而对此反应最激烈的就是这部分原来线路的老客源,他们在网上发表意见,对交通部门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最后33路公交车除新增线路外,老线路保持不变。
Sep 3
谁来回答:手机新号段缘何成为诈骗电话的天堂?

“响一声”电话让人苦不堪言

如果要问手机用户,一年来最烦恼的是有什么,除了垃圾短信外,相信不少的人们会说是 “响一声”诈骗电话。的确如此,“响一声”的诈骗电话让我们伤透了脑筋,有时简直要令人发疯。

据新浪关于“响一声”电话表明,在对197237人的网络调查中,有77.67%的人们经常遭遇“响一声”电话的骚扰,有79.62%的人们受到半夜“机”叫的干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至于经济方面的损失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据7月份广东在汕头查处的“响一声”电话案表明,行骗者尽管手段拙劣,仍能月进10万人民币。

那么到底是什么电话如此猖狂呢?
Aug 31
又见领导送书忙

这几天看海南台新闻时,又看到了党政领导下乡送书的新闻。送书下乡进行帮扶,这是件好事,也不是什么新闻了,那有什么好说的呢?

也是的,一般来说,这类好事本来就是应该大力发扬的,但是正是司空见惯了,反倒让人觉得新意不强,有必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足和值得完善的地方。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农民到底需不需要这些农业科技书,到底有多需要?如果送书的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受书的虽然表面喜气洋洋,但是根本就不敢什么兴趣,只是不便明说罢了,那与送书者的初衷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其次是,如果农民需要,那么送书前是否事先经过调查没有,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致富书?如果不了解农民的需要,一厢情愿没有针对性的泛泛送些书,那书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发挥出来。

第三,如果农民需要书,书也送对了对象,那农民能不能看懂,能不能很好地掌握书中介绍的技术知识,化为农业的正确实践并产生良好的效益?
分页: 69/95 第一页 上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