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23
“恋节情结”折射贫民心态-----有感于五指山红叶的开发利用
自海南五指山的红叶之美被摄影师和媒体宣传之后,红叶热开始升温。听说不少驴友心驰神往,不少岛内外游客已经先行一步,去领略五指山的红叶风情去了,为此还有的朋友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办个“红叶节”!客观的说,这种业内的职业敏感和经济头脑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能不能办,办有多大的价值还是要作实事求事的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大都源于一种传统文化和风俗,如春节,那是辞旧迎新,包含对过去一年收成的庆祝和对来年丰收的希望,要么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传说的纪念,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不外乎于此。而现代新定的盛大节日也多为庆祝和纪念,而且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同乐的意义。因此,要定立一个节日,或者要有传统文化内涵,或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要具有一定广泛适应度。而五指山红叶虽然早就存在,但是有史以来,一直长在深闺人未识,外界并不知晓,历来文人墨客也鲜有吟诵,既无民间相关风俗,也无历史传说,虽然它对北方来说是冬天的奇观,像冬天的一把火暖人心,但是毕竟缺少文化底蕴,而办一个红叶节,显然要从文化角度切入,而五指山红叶显然难担重任。
自海南五指山的红叶之美被摄影师和媒体宣传之后,红叶热开始升温。听说不少驴友心驰神往,不少岛内外游客已经先行一步,去领略五指山的红叶风情去了,为此还有的朋友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办个“红叶节”!客观的说,这种业内的职业敏感和经济头脑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能不能办,办有多大的价值还是要作实事求事的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大都源于一种传统文化和风俗,如春节,那是辞旧迎新,包含对过去一年收成的庆祝和对来年丰收的希望,要么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传说的纪念,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不外乎于此。而现代新定的盛大节日也多为庆祝和纪念,而且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同乐的意义。因此,要定立一个节日,或者要有传统文化内涵,或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要具有一定广泛适应度。而五指山红叶虽然早就存在,但是有史以来,一直长在深闺人未识,外界并不知晓,历来文人墨客也鲜有吟诵,既无民间相关风俗,也无历史传说,虽然它对北方来说是冬天的奇观,像冬天的一把火暖人心,但是毕竟缺少文化底蕴,而办一个红叶节,显然要从文化角度切入,而五指山红叶显然难担重任。
Dec
22
从火车半票限高改制说起:还有多少旧制需要改革?
铁路部门最近宣布对儿童乘火车买半票的限高规章进行了改革,消息一公布,叫好者居多,对此作深入思考的也大有人在,笔者以为,毫无疑问,此举是值得肯定的,但欣慰之余仍有感美中不足:这个政策来已久,为什么现在才想到要改呢?由此再盘点盘点,又还有多少类似数十拾年不变的老规矩仍然在运行呢?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样的老规矩多的去了,这是实话 ,因为建国几十年来,国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方方面面都没有什么经验可循,都得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建设边完善,大大小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都是从建国之初慢慢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这些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进行考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它们具有相对长远的效应,需要较强的稳定性,需要修改也必须慎之又慎,第二种是一个时间里具体细化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它们有一定的临时性,过了那个历史时期,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和时代需要就做了修改,有的则需要废除了。
铁路部门最近宣布对儿童乘火车买半票的限高规章进行了改革,消息一公布,叫好者居多,对此作深入思考的也大有人在,笔者以为,毫无疑问,此举是值得肯定的,但欣慰之余仍有感美中不足:这个政策来已久,为什么现在才想到要改呢?由此再盘点盘点,又还有多少类似数十拾年不变的老规矩仍然在运行呢?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样的老规矩多的去了,这是实话 ,因为建国几十年来,国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方方面面都没有什么经验可循,都得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建设边完善,大大小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都是从建国之初慢慢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这些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进行考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它们具有相对长远的效应,需要较强的稳定性,需要修改也必须慎之又慎,第二种是一个时间里具体细化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它们有一定的临时性,过了那个历史时期,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和时代需要就做了修改,有的则需要废除了。
Dec
22
省委组织部“赛场选马” 选副处干部新闻凸显部分官员官僚意识堪忧
又有省委组织部门招人的好新闻了。记得前段时间曾报道省委组织部选拔35岁以下副处干部的新闻,不少人就曾对组织部此举政策导向提出不同看法,而今天南海网上发表了《“赛场选马”选调副处级干部 海南用人破常规》(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12/22/010381081.shtml)这篇报道,立即有网友对些表示异议,笔者也想就此报道谈谈看法。
说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党在干部使用上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每项政策所处的历史阶段看都是科学的。但是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干部选拔上如何体现科学发展,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曲解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又有省委组织部门招人的好新闻了。记得前段时间曾报道省委组织部选拔35岁以下副处干部的新闻,不少人就曾对组织部此举政策导向提出不同看法,而今天南海网上发表了《“赛场选马”选调副处级干部 海南用人破常规》(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12/22/010381081.shtml)这篇报道,立即有网友对些表示异议,笔者也想就此报道谈谈看法。
说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党在干部使用上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每项政策所处的历史阶段看都是科学的。但是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干部选拔上如何体现科学发展,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曲解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Dec
19
摄影之路:怀念少年初学时
搞摄影,曾是儿时的梦想。对它的兴趣要从上小学时说起,不过那时叫照相,而且是黑白的。小时的我还比较喜欢看书,但课外书比较少,有机会上街一定要去的是书店(那时从乡下到镇里都叫上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到小镇上高中,再到书店卖的书里也有自己的作品后,没多久,因为求学离开了小镇)。那时书店少儿读物大多是些作文选、科普书之类,我买了一本关于摄影和暗房冲印方面的书回来阅读,学习摄影之路就从此迈开了脚步。
刚开始时,什么条件也没有,有本书看就不错了,也没有人教,并不清楚照片是怎样洗出来的。为了尝试,就翻箱倒柜找来父母亲年轻时黑白照片的底片,买来洗相的药水,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然后把底片放在里面“冲洗”-----现在想来也有些好笑,底片是已经冲洗过的,是不需要再冲洗的!而且,底片本来有些损伤,这么一洗,底面上的胶片颗粒便被冲掉,留下一个只有片基的圆心亮点。
搞摄影,曾是儿时的梦想。对它的兴趣要从上小学时说起,不过那时叫照相,而且是黑白的。小时的我还比较喜欢看书,但课外书比较少,有机会上街一定要去的是书店(那时从乡下到镇里都叫上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到小镇上高中,再到书店卖的书里也有自己的作品后,没多久,因为求学离开了小镇)。那时书店少儿读物大多是些作文选、科普书之类,我买了一本关于摄影和暗房冲印方面的书回来阅读,学习摄影之路就从此迈开了脚步。
刚开始时,什么条件也没有,有本书看就不错了,也没有人教,并不清楚照片是怎样洗出来的。为了尝试,就翻箱倒柜找来父母亲年轻时黑白照片的底片,买来洗相的药水,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然后把底片放在里面“冲洗”-----现在想来也有些好笑,底片是已经冲洗过的,是不需要再冲洗的!而且,底片本来有些损伤,这么一洗,底面上的胶片颗粒便被冲掉,留下一个只有片基的圆心亮点。
Dec
16
摄友漫谈:发挥废照片的作用
对经常摄影的朋友来说,手上有些看起来不够理想的“问题照片”并不希奇。不管是传统胶片时代,还是当今电数码时代,不管是刚接触摄影的新手还是高手中的高手,这都在所难免。而且步入数码时代以来,摄影器材普及,使得摄影活动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由殿堂走向民间,无论是就整体还是个人来说,数码相机的使用的增多,也同时带来了废片的增多。如果是以前的胶片时代,是不是废片,要等到洗出照片来才能知晓,而今拍完即可知效果好坏。在照片的挑选及保存过程中,拍时随手删照片和拍完后毫不留情的删除不满意的照片是家常便饭了,这虽然可以精挑细选出好照片,也节省存储空间,是有一定的必要,但是我个人以为,除了一些明显是失手拍的坏照片,其他只要尚有可取之处的,不妨留下,且听我说说自己的理由。
首先,从摄影纪实记史的角度来说,任何一张只要不是完全重复的照片,都有角度的不同,可以是张张皆是不同的照片,从史料价值上讲,每张照片都有其历史价值。照片再坏,有总比没有好,有一定照片积累的朋友在一段时间后搞回顾时经常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原来本不是拍的很为的照片,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非常重要起来。尤其是那些本来拍的不多的照片,更是当作珍贵资料,谁也不会去嫌弃它的水平。如果有朋友不相信,不妨到那些历史较久的单位的荣誉室里看看他们的历史时就会发现这一点。
对经常摄影的朋友来说,手上有些看起来不够理想的“问题照片”并不希奇。不管是传统胶片时代,还是当今电数码时代,不管是刚接触摄影的新手还是高手中的高手,这都在所难免。而且步入数码时代以来,摄影器材普及,使得摄影活动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由殿堂走向民间,无论是就整体还是个人来说,数码相机的使用的增多,也同时带来了废片的增多。如果是以前的胶片时代,是不是废片,要等到洗出照片来才能知晓,而今拍完即可知效果好坏。在照片的挑选及保存过程中,拍时随手删照片和拍完后毫不留情的删除不满意的照片是家常便饭了,这虽然可以精挑细选出好照片,也节省存储空间,是有一定的必要,但是我个人以为,除了一些明显是失手拍的坏照片,其他只要尚有可取之处的,不妨留下,且听我说说自己的理由。
首先,从摄影纪实记史的角度来说,任何一张只要不是完全重复的照片,都有角度的不同,可以是张张皆是不同的照片,从史料价值上讲,每张照片都有其历史价值。照片再坏,有总比没有好,有一定照片积累的朋友在一段时间后搞回顾时经常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原来本不是拍的很为的照片,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非常重要起来。尤其是那些本来拍的不多的照片,更是当作珍贵资料,谁也不会去嫌弃它的水平。如果有朋友不相信,不妨到那些历史较久的单位的荣誉室里看看他们的历史时就会发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