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2
容易满足
知足常乐的人容易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容易自我满足,感到有幸福感。这是过日子的很好的心态。
2月2日左右去领回补办的信用卡,电话报开时说的短信报余额的功能,我本想是要农行信用卡的那种即时报告存款和消费情况短信的信息功能,而工行的是余额功能,有点不是所要的,不过有余额报告也比没有好,就开了此功能。
没想到后面存钱时收到的短信竟然和服务电话里说的正好相反,不是报余额,而是农行一样报的存取信息,正是我所需,这有点让我意外,小小的方便让我感到非常的惬意!
生活就是要从点点滴滴里学会寻找快乐!
知足常乐的人容易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容易自我满足,感到有幸福感。这是过日子的很好的心态。
2月2日左右去领回补办的信用卡,电话报开时说的短信报余额的功能,我本想是要农行信用卡的那种即时报告存款和消费情况短信的信息功能,而工行的是余额功能,有点不是所要的,不过有余额报告也比没有好,就开了此功能。
没想到后面存钱时收到的短信竟然和服务电话里说的正好相反,不是报余额,而是农行一样报的存取信息,正是我所需,这有点让我意外,小小的方便让我感到非常的惬意!
生活就是要从点点滴滴里学会寻找快乐!
Feb
6
这是一篇隐藏日志。您需要以合适的身份登入后才能查看。
Jan
31
农村年味渐淡,传统习俗面临香火难
-------回家过年的追忆和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有好些年没有回乡下过年了,总是嫌弃城市里过年没有氛围,也总是很怀念儿时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今年适逢老家搞祭祀活动,心想正好可以重温下乡下过年的热闹气氛了。但是,让笔者没有料到的是,如今农村过年的味也难寻旧时趣味,和城市差不多样清淡了。我不知是不是各地都有这种趋势,但是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吧。
和乡里乡亲说到过年的话题,据农村上了些年纪讲,如今乡下过年味道确实不如从前,他们也简单地说了其中的原委。一方面是乡里“老班子”(老一辈)一个个的相继过世了,懂得传统风俗和会组织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留下少数会的又老态龙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会些传统民俗活动的老农民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既多少会一点传统文化技艺,又对这些技艺有较深的感情,而新社会出生成长起来的,可能没有那种需要学习这些手艺的环境了吧,会的也就不多了,传统风俗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既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传统风俗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不屑于参与这些在他们看来土不拉汲的娱乐活动,传统风俗香火后继乏人。
-------回家过年的追忆和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有好些年没有回乡下过年了,总是嫌弃城市里过年没有氛围,也总是很怀念儿时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今年适逢老家搞祭祀活动,心想正好可以重温下乡下过年的热闹气氛了。但是,让笔者没有料到的是,如今农村过年的味也难寻旧时趣味,和城市差不多样清淡了。我不知是不是各地都有这种趋势,但是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吧。
和乡里乡亲说到过年的话题,据农村上了些年纪讲,如今乡下过年味道确实不如从前,他们也简单地说了其中的原委。一方面是乡里“老班子”(老一辈)一个个的相继过世了,懂得传统风俗和会组织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留下少数会的又老态龙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会些传统民俗活动的老农民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既多少会一点传统文化技艺,又对这些技艺有较深的感情,而新社会出生成长起来的,可能没有那种需要学习这些手艺的环境了吧,会的也就不多了,传统风俗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既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传统风俗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不屑于参与这些在他们看来土不拉汲的娱乐活动,传统风俗香火后继乏人。
Jan
28
为何报纸改版换名像走马灯,南岛晚报欲创刊再引报业探讨
据业内人士无意中透露,近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正在酝酿创办一份新的报纸----南岛晚报,此举在业界受到广大关注。据闻,表面上看是创办新的报纸,其实是由现有的生活服务导报改版而来。众所周知,生活服务导报的前身是教科导报,而教科导报的刊号沿用的是一份科技报的刊号,至于科技报以前是什么就不必“考古”了。笔者以为,此举本身的好坏暂不宜做过多评论,既然是集团决定要做的事,那自有它的道理,与其关注创办的举动本身个案,还不如在思考由此引发的另外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份报纸近年来走马灯似的改版换名?
据业内人士无意中透露,近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正在酝酿创办一份新的报纸----南岛晚报,此举在业界受到广大关注。据闻,表面上看是创办新的报纸,其实是由现有的生活服务导报改版而来。众所周知,生活服务导报的前身是教科导报,而教科导报的刊号沿用的是一份科技报的刊号,至于科技报以前是什么就不必“考古”了。笔者以为,此举本身的好坏暂不宜做过多评论,既然是集团决定要做的事,那自有它的道理,与其关注创办的举动本身个案,还不如在思考由此引发的另外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份报纸近年来走马灯似的改版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