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7
海口市交通管理局默认50路公交车上午可以不去终点站?

上周六即2月28日,笔者一位朋友有事去观海台,他从南海大道东路口的世纪茶艺站等车,发现站牌上写着50路公交车等经过观海台到火车站,路线虽然绕得比较长,但是为了方便,他就坐上50路公交车。经过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转悠,好不容易来到了滨海大道,过了万绿园,车开始变得快起来,这位朋友舒了一口气:一会就可以到达了!谁知兴没几分钟,烦恼就来了。
到秀英港时,司机就开始不接受乘客上车,到了秀英港站,司机就叫车上的乘客下车换乘车辆。问司机为什么,他也不说,等乘客下完他就到附近的路口把车掉了头。

笔者这位朋友坐了一个多小时眼看要到了,却被叫下了车,非常气愤,这时路边有人提醒他投诉,于是他赶紧拿出卡片相机,把车牌拍下来。令人更加气愤的是,司机见他拍照,就在马路对面抬杠:到这边来拍啊!太嚣张了!气愤不过的朋友马上找到了12345的政府投诉热线,把情况如实反映了一遍,并要求反馈处理结果。3月3日,笔者朋友接到了投诉室主任的电话,对方认真负责的把处理的经过和结果进行了反馈,转达了司机在书面检讨中的歉意。
投诉的问题好象是解决了,但是50路车不到终点站的问题实际上没有解决。在交谈中,笔者的朋友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50路公交车公司认为客源不足,到不到终点站竟然采取分时段的做法,即上午不去终点站,下午才去!据悉,对于这种做法,海口市交通管理局予以默许,这让笔者和朋友等人大跌眼镜。
Mar 5
从拖鞋看变化

-----对比两次到海师听名家讲座所见所闻的感受

出于对名家的景仰和文化的兴趣,笔者常游走于大学校园“淘宝”---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文艺术讲座。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曾多次去过,其中海师大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的变化让人感受较深,那就是听讲座的学生衣着仪表的变化。

大约三四年前,诗人余光中及作家王蒙曾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做讲座,地点设在体育馆,当时笔者混杂在师生当中去聆听讲座,看到体育馆可谓人山人海,但是毕竟能容纳的人员有限,能够挤进去也属机会难得,再说,有机会一睹大师级诗人和作家的风采,感受其思想情怀更是三生有幸,可就是这样的珍贵而庄重的场合,笔者却看见不少的学生像闲逛闹市看热闹似的,身上短裤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这种缺乏对文化大家、对文化学术甚至是对客人基本的礼节的仪表着实让人吃惊!几年后,在新落成的海师体育馆,在这个基本构架与以前没有大的变化的场所,举行了一场由于丹主讲的《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的文化讲座,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虽然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是活动组织远比以前的严整,前来听讲的学生的衣着比较得体,已经看不到那种短裤背心拖鞋的不雅情况了,这应该是学校加强管理,学生素质进步结果。
Mar 2
南海网的四大“硬伤”
-------网友走市县活动的另类解读之二

南海网近年来在网络媒体中发展势头不错,有“权威媒体 海南门户”的姿态。它由“海南新闻网”更名为现在的“南海网”,在增加地域特质色彩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包容性、开放性,这也是它做大做强的良好契机。去掉“新闻”二字应该并不是表明它不要做新闻媒体了,但是它要做好网络新闻媒体的确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地方。普遍叫好的南海网组织的网友走市县活动也说明了网民对自产新闻和媒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呼唤,然而它集中体现网友美誉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南海网亟待疗养的“四大硬伤”。

一大硬伤:不够专业。从新闻信息内容上说,只要认真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南海网的新闻以转载为主,自采新闻并不多,这并不是说硬要求它反过来,那样未免过于苛刻。这只是相对而言,从量上说自产比例有待加强,从质上说,一般新闻较多,但是组织的影响比较的重磅新闻、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不多,这点看来似乎新闻不如社区的专题策划有力度有水平。这应该是衡量一个媒体是否新闻媒体是否专业是否称职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从业人员的素质上说,抓新闻抢新闻写新闻的新闻素养有待提高。也许是瞎说,笔者没有南海网从业人员的履历表,但是推测其人员构成中,受过新闻专业职业教育的并不会很多,相当多的是爱好文学或者其他专业出身,即使新闻行业从业经历相对丰富的也大概如此。这是推测,是从发表出来的新闻报道的笔道尤其是从“海师门”之类问题报道的把握中观察得知。经过严格新闻专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新闻从业的锻炼的采编人员,在问题性报道上把握是很显功底的,更别说经常出现新闻常识性错误了。就此次活动而言,有专业的素养的新闻记者,是不会轻易使用“首创”、“率先”、“第一”之类评价性用语,也不会随便使用形容词来写报道的。
Mar 2
创新是对自身和别人同时进行的不断超越
-------网友走市县活动的另类解读之一


最近由南海网组织的网友走市县第一站活动的举行在该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不少网民的好评。实事求是的说,这个活动把网友从虚拟的空间推向了现实,把日常网友的自发的民间活动变成了与南海网官方相结合的官方组织行为,无论是就发挥网络作用来说还是对发挥网友的作用而言,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当然这些都只能在南海网对自身进行纵向比较的范围里说的。
Mar 2
因为在南海网等发过几篇关于交通的文章,有文友把自己遇到的不快和困惑相告,要求写成文字,现遵照要求记录在此----------

都是海口公交不完善让我等穷人受气

常去南海大道凤凰花城前面办事,对我等没车之穷人,不坐公交车打的是没有实力的,而从原世纪茶艺这边出发过丘海大道却是多年的公交盲区,只有挤开往乡下的中巴车了。挤多了对这条线路很熟悉,一般上车给一元就行了,而有时给了钱后,售票员却硬要问到哪,就有点反感,好像要多坐他们的车似的。说实话,如果按照他们较真起来所说的规定,从琼山中巴站出发,过丘海大道得收两块,而我要下车的地方却有点特殊,正好在他们分段的地方,而且我这种情况的乘客还有汽车店的不少员工,不过灵活的售票员对这情况都能灵活对待,只要不是过了秀英路口也都不说什么。

今天可遇到了一个较真的,给她一元,她却追问到哪,我说了句,经常坐的,意思说是线路上的常客,不会少给占多大便宜,可能这个售票员真的没见过我,没明白我的意思,到了分段的地方就催我下车,正好我在世纪广场站上车后,过了两站上来过两个熟人,平时我本是到站下的,今天有熟人在前面不到一站的路口下,就说和他们一起下。谁知售票员说你和他们不同,他们后上!看来这人还不笨,既然知道变通,为何偏偏盯住我?司机也在帮腔了,说什么可以打电话查规定。平时真的对他们很客气,下车都要说声谢谢的,今天这么让我出丑,撕人面子,既然从站里出来,过了丘海路口要收两块,他们两个同是不在站里上车的过了丘海路口可以只收一块,那我也就忍不住回了句:你们要算那么清楚,那我也不是从站里出来的啊。意思你这分段收费要么坚持一刀切,要么特殊情况处理也要同样对待,不能凭个人感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口舌之争。在熟人面前为一元钱跟他们费口舌,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的我感到很让人丢面子。
分页: 58/96 第一页 上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