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2
我为海南民风淳朴而自豪



9月19日上午,像往常一样在省图书馆听完讲座,坐45路车回家。这路车是跑大学城的,平时人很多,很挤,学生比较多。离开图书馆不久,上来一位阿婆,一位年轻人赶紧起来让座。这种场景在市内公交车上是最平常之事,在一些城乡中巴车上也不足为奇,但类似这种简单而平常的让座行为却常常让我想了很多,也想说说,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也许有朋友问,对这样一件小事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对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儿童让座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了,不管那不让座的是不是年轻人,也不管我们见了这种情况心里是不是有过不悦。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网上一个广为流传的贴子,说的是北方老太与不让座的年轻人斗嘴的事。老太对年轻人不让座看不惯,纠住不放,而年轻人也不依不饶,不让座在他们看来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看到有的老太挤车时演成龙,上车后演林黛玉。一件简单的事在此时此刻已经不再简单,似乎得运用辩证法来分析。这个贴子不管是不是说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至少反映了生活的部分真实状况。



我相信老太这情况是存在的,但我们还是装糊涂点好吧。当年轻人在为要不要让座而辩证思维甚至发生辩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为年轻人善于思考,懂得分辨真伪,具有自己的主见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一种简单的传统美德遭遇如此明白的“理智”分析和利害计较而感慨!复杂的社会需要我们睁大眼睛,但是处处以警惕和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却不见得是件好事。不道德甚至丑恶的事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需要我们防范,但是以友善之心待人应该是基本的人生态度,特别对让座这样一件体现基本美德的常见善举就更不用细细分析和计较了吧-----哪怕他真的是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 ,那作为让座者也不得损失了什么,反过来对他可能还是一种教育呢。



我要感谢海南,保持了相对比较淳朴的民风,不仅没有听到贴子里说的那种雷人的事发生,还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一次次从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善行上感受生活之美,社会之和谐,让我不禁想起海南的种种好来。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社会主旋律毕竟充满了真善美的音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正在一点点地完善。我,为海南的良好民风而自豪!
Sep 18
建议嗨海南更换域名的理由

看了笔者关于嗨海南网站的评议被网友捧为热贴,感觉惭愧。在此再想拿海南现有的分别由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嗨海南”和海南省旅游协会联合人民网海南视察主办的“海南岛国际旅游网”这两个有关“国际旅游岛”网站说几句。

.com类域名确实是各站首选,但是在这种好域名已几近枯竭的情况下,不能不退而求其次,一是用其他的种类域名,二是“ 傍大款”、“傍名人”,通过对好域名的化用,想办法弄到好的COM类域名,当然还有其他做法。从这两大网站来看,它们也正好分属这两种情况,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大胆采用了0898.travel和898.travel的.travel类国际旅游行业的标志性域名,而省旅协和海南视窗则采用了能够在hainan.com的经典域名上转圈圈的办法,想出了嗨海南的招数,能够自圆其说,应该说也是妙笔。在这个较量中,应该是说海南日报这边在思想观念上胜出一畴,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旅协这边则走的传统之路。仔细看,它们走的路还有一重要的区别,那就是一个走的是拼音之路,一个走的是数字域名之路,区号数字898、 0898自然更加好记,更加简单,这也许是观念解放带来的更多收获吧。

在上面这场比较中,笔者以为海南日报的旅游网走在前面。但是从网站的经营上看,嗨海南似乎胜过了对方。首先在争抢国际旅游岛网站的先机中,海南日报那边作了比较长时间的预告,而嗨海南的出品没有任何征兆,且来得比海南早。其次在内容陈设和版式设计上,嗨海南更加具有活力,大气、新颖、丰富,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憾效果,所以网站一推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友吃惊不小,看好者甚众。
Sep 6
腾讯没有必要改变原题强势处理岳飞是否民族英雄这一话题

今天上了QQ,发现一个标题:秋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说的是一个很老的话题,打开原文一看,原来原题为:《秋风:评价岳飞之莫须有》。看了前面那个标题,不知怎的,笔者感到不可思议:竟然现在还在把这个问题当作卖点来忽悠网民?

更早的不知道,笔者只说二十年前读中学时,一位数学兼历史老师用的历史教参上就明确了这个问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我想在二十年后还有人拿一个老调重弹,好像捡了个金元宝当卖点,而且还引来这么多激烈的讨论,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的编辑缺乏对这个历史问题的了解,二是历史教育的缺失。大家想想,二十年前的言论是不如现在宽松的,即使作为一个历史论题,既然教参上作了明确,那是官方认可并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作为一种普及教育,如果历史教育没有缺失,这个问题不会成为一个让人感到希奇的问题。即使在言论已很开放的今天,可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争鸣,但是作为历史教科书是严肃的,官方的认可的结论肯定仍然是明确的。官方宁可回避,也不会轻易把一个没有结论的问题写进教科书。再说,对于研究生教育以前的教育,历史教科书也没有这个必要把没有定论的问题给这些层次的学生去研究。
Aug 29
这是一篇隐藏日志。您需要以合适的身份登入后才能查看。
Jul 30
八一和谐新论:新时期军转干部安排宜升不宜降

八十余载斗转星移,移的是位置,不移的是信念;八十年沧桑变化,变的面貌,不变的是军魂。人民军队从建军到现在,走过了辉煌的峥嵘岁月,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对于这些精神财富,我们也许根本没有资格做过多的议论,但是这丝毫影响我们思考过去,也并不等于说军队不需要变革。理想、信念、军魂、宗旨不能变,但是军队的管理方法以及与军队军人有关的政策制度是应该与时俱进的。把握好变与不变是新时期建设好军队建设的关键。因此,笔者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结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才敢斗胆对军官转业安排的政策提出点个人也许不成熟的想法。

众所周知,军队干部转业制度是我军保持干部队伍稳定的一项制度,具体始于何时,笔者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料。但是可以保守的说,至少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算起。随着全国性战争的结束,相对和平的年代开始来临。虽然局部性和突发性的大小战争仍然有发生,但是影响不了从战争年代成长的大批指战员解甲归田或者转战到地方继续革命工作。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少年出英雄,在战时成长起来的干部由于战争的需要和锻炼,不仅参加革命工作早,生长快,相对年轻,而且数量多,职务高,如果按照原职务转到地方工作,势必不好安排或者安排不了,这是军队干部转业地方降级安排工作、甚至复员务农的根本原因。这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看多了生生死死,满怀热情建设新中国的老革命和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军队干部很容易理解党的政策,也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甚至再往后延续一段时间,长期稳定的实现这样的转业政策是经得起考验的。
Tags: , ,
分页: 51/96 第一页 上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