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
海南传媒系列丛书计划正在进行中,欢迎有意者联系。
Jun 29
不宜老拿公务员房价说事


近段时间来,随着全国房价的一路飚升,在高房价的压力下,拿房价说事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质疑公务员限价房的观点,说的义愤填膺,看似理直气壮,似乎真理在手,果真如此吗?

首先要声明一点,我们的讨论是在一般的、正常的条件下进行的,个别属于特殊的或者不正常的情况由于其不具有代表性,虽然可以讨论,但是不能因此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是因为看到质疑的意见中所反映的不少情况只是发表意见者个人所接触到范围内的个案。笔者不否认会有特殊情况或者不正常现象存在,但是如果纠结于个案而看不到面上的情况,讨论不但进行不下去而且也没有意义。

稍稍浏览了一下网上的意见,发现要讨论这个问题,也有必要先对公务员本身作个了解。一般来说,公务员是指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工作的除开工勤人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最新的公务员法把在国家机关专门从事党团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包含了进去,但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属于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Jun 19
尤勇吴刚等主演《利剑无锋》   剧组冒海南酷暑拍摄

“传说中有一种没有锋刃的剑,此剑的威力不在于锋刃,而在于持剑者深厚的内力,逢敌对阵,含而不露,隐而不发,一旦出手则无坚不摧。国家安全的保卫者,就犹如这柄传说中的兵器-----利剑无锋。”笔者昨天从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获悉,一部以反映从上世纪40年代到当代隐蔽战线工作为题材的电视剧《利剑无锋》拍摄工作目前已近尾声,预计9月份可以剪辑完毕。昨天笔者荣幸的看到了这部碟战新片的曾在上海引起轰动的片花,并为影片精彩的剧情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叫好。
     该剧由刘恺、王鸿飞、杨小波导演,《亮剑》作者都梁编剧,尤 勇 、吴 刚 、郑晓宁、颜丙燕主演。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6月11日闭幕的第16届上海电视节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剧出现火爆行情,尤勇、吴刚等主演的《利剑无锋》出现了近10家卫视激烈争夺独播权的场面。
    据剧组制片主任黄山介绍,《利剑无锋》原名《国家命运》,主要在上海、海南等地取景,海南的拍摄工作于4月26日开始,得到了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拍摄现场看到,目前在海南的拍摄非常辛苦,海南刚刚到来的酷暑给拍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但是剧组和演员们克服了气候上的不适,认真细致的拍好每一个镜头。著名演员尤勇看上去虽然和他在几月前热播的军事题材剧《沧海》里军人的形象一样严肃,但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虽然异常炎热,但是很认真敬业,演出精湛,与剧组配合很默契。单如是一名老演员了,他在剧里扮演一名潜伏下来的特务,虽然在临时搭建的摄影棚里非常闷热,但是精神矍铄,状态很好。
剧情介绍:1949年,隐藏在国民党保密局的中共特工沈隐夫接到保密局和北平党组织的双重命令赴台。临行前他给还没有出生的儿子取名沈黎明。
    潜伏在台湾的沈隐夫在险象环生中保护着自己。但不料妻子安卉肩负重任也来到台湾并不幸暴露身份面临绝境。沈黎明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国安战士,与少时的伙伴常旭,成为并肩战斗的兄弟。
    1993年台湾军情局最重要的“少康专案”成形,刘明远通过越交张子良送出了大量高密级的军事和经济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命运使然,沈隐夫、沈黎明以及沈黎明之子沈昊祖孙三代都卷入“少康专案”的对决之战。
    1999年,沈黎明和丁晓萌的爱情瓜熟蒂落,而沈隐夫也终于回到北京。沈隐夫对儿子和孙子成为国家安全的忠诚卫士颇感欣慰。在恢弘的《命运交响曲》中,本剧的主题得以彰显:献给那些在隐蔽战线战斗的无名英雄们。(梦里水乡)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Jun 17
这是一篇隐藏日志。您需要以合适的身份登入后才能查看。
Jun 13
开拓眼界 追求真知---也谈胡亚玲女士作品争议风波

5月份,一场由阳光岛摄友发起、质疑胡亚玲女士琼中赛事获奖作品的思想争鸣活动在网民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对打上了本土居民温和敦厚性格烙印的阳光岛社区来说,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都是一件活跃气氛,促进交流,提高水平的好事。有朋友问,这么大的争议怎么不见我的身影?还真抱歉,这件事本人首先是不知道的,在双放激战正酣的时候是一位好友说起才知道此事的。笔者不是一个多事的人,这事大致了解后,心里基本有了个数,凑热闹实在没有必要,但是作为一次学术思想交流也不能缺席,现在风平浪静了,也谈点个人的看法吧。

事情争论的焦点在于胡女士的作品是不是PS(PHOTOSHOP软件,下同)合成,围绕这个中心,笔者觉得必须对前期拍摄时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与后期PS有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胶片机与数码机的多重曝光的基本原理相同。有网友说,不知道相机还有这种功能,其实这个功能在胶片时代早就有了,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产货都有具备这种功能的相机,此功能原本是为了拓宽创作的空间,增强艺术的效果而设,不是所有机器都具备。到了数码时代后,尼康等部分相机依然保留着多重曝光功能,只是记录图片的介质从胶片变为数字存储设备,功能的实现也由纯粹的机械操作变为电子技术实现,但是其功能的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胶片机通过多重曝光实现的效果,行家一看就是通过多重曝光功能实现的,不会有什么PS嫌疑。为什么一换成数码机就马上被质疑为PS了呢。而从胡亚林女士的作品看,质疑意见之所以提出质疑的地方恰好说明这是通过相机的功能实现的,而非PS实现。因为多重曝光虽能达到某种效果,但是无法改变画面内容要素所在的位置,如果是通过PS制作,这种所谓违反常理的现象就属于明显的破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应该避免的,除非PS的水平太一般。

其次,从创作的进程来看,多重曝光功能是相机的功能,其实现的效果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完成的,在最终完成多重曝光的操作程序后,在相机里形成的最后影像才成为一幅作品,而PS是在作品完成后在计算机里运用软件加工实现的。这里涉及到三个明显不同:作品形成的阶段不同,一个是在拍摄中,一个是在拍摄后;作品效果形成的器材不同,一个是在相机里,一个是在电脑里;作品效果所涉及的程序不同,一个是相机本身的功能程序,一个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程序。

笔者曾经多次在与摄友聊天时说到,不要一味的依赖PS处理,在参赛问题上,经常会遇到限制PS问题,相机依靠自身功能在拍摄中完成的效果不能算PS,而后期通过软件实现的效果是不符合要求的。除了这里讨论的多重曝光的情况外,还有一些滤镜实现的效果,如星光镜产生的光芒,偏振镜产生的蓝天,如果也依赖后期软件来实现,那么前者符合条件,后者属于违反要求的PS作品。有的摄友也许记得,在那次乡土摄影大赛中,本人的一幅文笔锋道士舞剑的获奖作品上就有闪烁的光芒,但是这光芒是靠星光镜实现的,而非后期制作,这个效果用后期软件实现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限制PS的比赛中就关系到有没有获奖资格的问题了。而且这种效果创造本来是摄影创作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和乐趣,为什么要脱离摄影过程而放到后期里去设计呢,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有朋友不明白数码时代了自己还配那些滤镜干什么,当他看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后就不难理解了。

有朋友说,现在的数码相机就是一部微电脑,这话有一定道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智能化已经融入到各种电子产品中,而且各种电子产品之间有功能交叉互融的现象,但是越是出现互融,就越显得细分的重要。在互融的产品中,一种产品之所以还成其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它必须有它独特的品质来区别其他产品,而不能因为某两种产品因为具有类似的功能就把它们混为一谈。如果因为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把它当作一台微电脑,那电脑能够照相岂不是可以把它叫作相机呢?是不是因为手机能够照相也可以不叫手机而统统叫做相机呢?显然不行,相机就是相机,电脑就是电脑,手机就是手机,不管他们怎么客串,在它们完全变为对方之前那还只能是原来的它们。而从更宽泛的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各种产品互融后出现的共同功能已经成为各种产品存在的一种基本要素,就像电子产品必须都用电池一样。电池是电子产品必须的,电子智能化也是各个产品必要的,那么这些要素已经不是决定其成为自身的独特要求,而是成为一种产品的基本要素。如果你可以质疑多重曝光为PS,那么数码相机上的其他功能如单色模式、提高锐度等都脱不了PS的干系,那不仅比赛根本没法进行下去,而且公平也无从说起,这就是仅仅凭互融的同质的基本要素把不同产品混为一谈的后果。

再次,从创作者对待作品的主观意图和能够实现的效果程度来说,一个是明知不是PS而为之,一个是明知是PS而为之;一个是知其可而为之,一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个是有限的实现某个效果,一个是可以几乎无限制的实现所需效果。凭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拍摄者清楚,他手里拿的是一台实实在在的能够进行摄影创作的相机而非一台可以任意进行设计的电脑!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当把一台相机等同于电脑,用它进行拍摄时拍摄者都无法确认它输出的照片是不是PS作品,那到底什么才是摄影呢?摄影还存在吗?

第四,从PS观念的产生看,PS是数字技术的产物,大众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的一般特点是,先有图片的数字化,再有数码相机的数码化,在图片数字化之前,是没有PS概念的,但是胶片相机及多重功能已经存在了,而数字技术手段和数码相机在民用上普及则是进入本世纪初之后的事。多重曝光功能与数字技术没有必然的联系,数码相机也与PS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数字技术,多重曝光功能依然存在,没有以PHOTOSHOP为代表的PS软件技术,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也依然存在,随意将数码摄影与PS联系起来和习惯性的把摄影某种效果怀疑为PS效果是有损于摄影的尊严的。

此外,从图片的鉴定来说,由多重曝光新生的照片,不管是胶片底片还是数码底片,都只会产生一张底片。而与PS合成片相比较,数码相机多重曝光产生的数码底片如果是用的RAW的原始影像,那么所有判定照片为原始照片的的照片信息都在,而PS作品是做不到的。

今天信手写来,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拉拉杂杂说了这些,对事而不对人,意在和摄友一起作一次交流,开拓彼此眼界,追求真知,共同提高进步,不妥之处,欢迎大家进行真诚的批评指正。对于在此次论争中出现的人身攻击等超越学术交流的行为,笔者深表遗憾,只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更加理智、真诚、中肯,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SHUIXIANG  BUYI
分页: 37/95 第一页 上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