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5
《白狼》结尾的一点破绽
河南台的《白狼》是一部不错的献礼片。从开始不怎么注意到慢慢“上瘾”,片子也渐入佳境,我一集都不想落下。3月25日晚,《白狼》播完了最后一集,真让人有些恋恋不舍。
但是在白晓月入狱谭志强等赶来营救这一情节上出现了有违常理之处。这一节说到,白晓月一心求死,而县委书记在获悉案情有疑点后予以重审,给了她自己翻案的机会,魏老火等人也及时赶到要求翻案,但是她自己不肯翻案。而谭志强等人却为寻找翻案的物证要求白晓月自己回忆是否还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这里有两个破绽,一是白晓月一案显然疑点重重,公安局长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是一起冤案,而且后来又有足够的人证表明白晓月是冤枉的,但是县委书记却仅仅因为白晓月本人不愿翻案而要求在次日早上执行枪决。不知导演此意是表现共产党人的执法如山,还是其他什么意思,但是剧情这样安排有草菅人命之嫌,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适。
二是白晓月面临现成的翻案机会,只要她自己张口翻案就可以解决的事她却不做,说明了她求死的决心,按照常理,她断然不会再给别人任何给自己翻案的机会,而让人不解的是,谭志强要求她回忆物证时,她竟然似乎很高兴地想起了川东纵队颁发给他们的那份嘉奖令!这种处理真是不可思议!
这两点破绽本来是可以处理好的,让人感觉非常可惜!
(3月25日腹稿,28日18时28分完成输入)
河南台的《白狼》是一部不错的献礼片。从开始不怎么注意到慢慢“上瘾”,片子也渐入佳境,我一集都不想落下。3月25日晚,《白狼》播完了最后一集,真让人有些恋恋不舍。
但是在白晓月入狱谭志强等赶来营救这一情节上出现了有违常理之处。这一节说到,白晓月一心求死,而县委书记在获悉案情有疑点后予以重审,给了她自己翻案的机会,魏老火等人也及时赶到要求翻案,但是她自己不肯翻案。而谭志强等人却为寻找翻案的物证要求白晓月自己回忆是否还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这里有两个破绽,一是白晓月一案显然疑点重重,公安局长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是一起冤案,而且后来又有足够的人证表明白晓月是冤枉的,但是县委书记却仅仅因为白晓月本人不愿翻案而要求在次日早上执行枪决。不知导演此意是表现共产党人的执法如山,还是其他什么意思,但是剧情这样安排有草菅人命之嫌,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适。
二是白晓月面临现成的翻案机会,只要她自己张口翻案就可以解决的事她却不做,说明了她求死的决心,按照常理,她断然不会再给别人任何给自己翻案的机会,而让人不解的是,谭志强要求她回忆物证时,她竟然似乎很高兴地想起了川东纵队颁发给他们的那份嘉奖令!这种处理真是不可思议!
这两点破绽本来是可以处理好的,让人感觉非常可惜!
(3月25日腹稿,28日18时28分完成输入)
Mar
24
“首创”,别让我们恶心了好吗

又看到南海网的“首创”新闻了!真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总有些人总是热衷于首创。真正的首创本是好事,但是“首创”不是自己说是就是,是不是“首创”事先有没有经过调查?
从可能性上说,众所周知,海南并不是一个发达省份,整体发展水平比内地落后十年左右,农村更加落后,这是大家心知肚明又能被统计数据说得很明白的事,有点常识的朋友都明白,所谓“首创”真正属于全国首创的可能性又有几分?没谱的事还是慎言为好,以免又被人戳穿了,让人笑话。倒是说全省首创还差不多,果真是全国首创,确认了再说也没人会抹杀。
从实质意义上说,请网友当文化顾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有实质性的首创意义。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地早就有各种各样的乡村顾问(很多人家都成制度了),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顾问并无新意。现在网络发达,全国人民除了很老的,很小的和没法上网的,基本上都是网民了,网民当顾问也不具备亮点。
海南这么些年了老是发展不上去,依本人愚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有些人热衷于浮夸、吹嘘,却不干实事,更不会明明白白地干实事。从早些年海南老出全国经验就是不见实绩到二十周年大庆媒体历数多少个无实质意义的全国首创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就是那些不实文章搞坏了海南干事的风气,以至让很多想干实事的人干不成事,影响了海南的发展。
现在一看到海南的“首创”字眼就起鸡皮疙瘩,恶心得忍无可忍实在想吐,我等疲于奔波的小市民在小小的闲暇本来也想关心下本地发展,却被这样吹嘘文字弄得不爽,一拳差点把电脑砸掉!如果说首创是因为乡村上不了网信息闭赛那还情有可原,但是一批天天挂在网上的网虫甚至被称为网络精英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就太不应该了!这不是帮人家,而是害人。
那些热衷创造“首创”的写手大人、编者大人,求求你们了,请你们高抬贵手,别让我们恶心了好吗!(所附资料仅供参考,一两个例已可说明问题,但是并非全都有针对性,请不要纠结)
又看到南海网的“首创”新闻了!真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总有些人总是热衷于首创。真正的首创本是好事,但是“首创”不是自己说是就是,是不是“首创”事先有没有经过调查?
从可能性上说,众所周知,海南并不是一个发达省份,整体发展水平比内地落后十年左右,农村更加落后,这是大家心知肚明又能被统计数据说得很明白的事,有点常识的朋友都明白,所谓“首创”真正属于全国首创的可能性又有几分?没谱的事还是慎言为好,以免又被人戳穿了,让人笑话。倒是说全省首创还差不多,果真是全国首创,确认了再说也没人会抹杀。
从实质意义上说,请网友当文化顾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有实质性的首创意义。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地早就有各种各样的乡村顾问(很多人家都成制度了),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顾问并无新意。现在网络发达,全国人民除了很老的,很小的和没法上网的,基本上都是网民了,网民当顾问也不具备亮点。
海南这么些年了老是发展不上去,依本人愚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有些人热衷于浮夸、吹嘘,却不干实事,更不会明明白白地干实事。从早些年海南老出全国经验就是不见实绩到二十周年大庆媒体历数多少个无实质意义的全国首创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就是那些不实文章搞坏了海南干事的风气,以至让很多想干实事的人干不成事,影响了海南的发展。
现在一看到海南的“首创”字眼就起鸡皮疙瘩,恶心得忍无可忍实在想吐,我等疲于奔波的小市民在小小的闲暇本来也想关心下本地发展,却被这样吹嘘文字弄得不爽,一拳差点把电脑砸掉!如果说首创是因为乡村上不了网信息闭赛那还情有可原,但是一批天天挂在网上的网虫甚至被称为网络精英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就太不应该了!这不是帮人家,而是害人。
那些热衷创造“首创”的写手大人、编者大人,求求你们了,请你们高抬贵手,别让我们恶心了好吗!(所附资料仅供参考,一两个例已可说明问题,但是并非全都有针对性,请不要纠结)
Mar
17
2011年最新问候语:你买盐了吗
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中国人多少年来习惯了的问候语,可是在2011年的3月17日这天,这句习语被人们置换成了另一句话:“你买盐了吗?”
就是在16日,一股抢盐“疯”潮开始在江浙一带迅速扩散,影响竟深入内地乡村,波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这不得不令人震惊,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非典初期国人抢购板蓝根的狂潮,让人不免心生忧惧。为了避免正常的生活用盐不受到影响, 日晚上,知悉消息的家人也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通知亲友做好应对准备。但是经过一夜的“化酵”,海口这边人们已经“疯”了,大润发等超市面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家人在第二天早上买菜时候仅仅买到了一包盐,并且听说一些商店的盐价开始疯涨,一元一包的盐上午涨到了5元,下午已涨到10元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涨得更离谱的。
一时间,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上网下,见面电话的话题都似乎离不开盐,“你买盐了吗”成了新的问候语。
据闻,人们抢盐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担心以后盐受到辐射污染,于是提前储备,二是相信盐能防辐射,就像当年相信板蓝根能够预防非典一样。尽管后来媒体出来声明日本核问题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是人们的第一种心理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后者则是不清楚科学道理使然。在从众心理甚至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抢盐“疯潮”难以避免。
但是不管怎么是什么原因,政府在抢盐“疯潮”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宣传解释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很多媒体的报道说盐供应充足,大家不必紧张,却不解释盐会不会受污染,能不能防辐射,等于是默认大家的抢盐心理,这无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和抢盐劲头。抢盐“疯潮”的快速扩散,与网络QQ、手机短信等现代快捷通讯方式有重要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间卷入了这场“疯”波,再次创造了一个让国际诧异的奇闻:日本地震,中国人疯了!而后,这场“疯”波被迅速证明是个天大的笑话,中国人抢盐成为国际笑柄。
“疯潮”的扩散得益于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而有识之士也自觉利用它们来予以反击,经过多方努力,“疯潮”得以迅速消散。但是观其整个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地利用这些手段来予以澄清事实,稳定人心,别说QQ等强大的即时聊天上没有官方的身影,就连手机短信这些为国企掌握的通讯资源也没有见到被用来传递一条有益的信息(就本地而言),这与其说是有关部门反应迟钝,还不如说是失职。由此看来,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与日本的地震信息发布的及时、迅速、详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加倍努力。
当然,把责任完全归于政府也是不客观的,我们的百姓、网民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确实不够理智、清醒、沉着。非典时期人们抢购板蓝根、白醋抢疯了,汶川地震的时候网民骂疯了,而这次地震不在我国,人们却又为盐疯了。真难想像如果日本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何时国人才能淡定呢?
当“疯” 波平息,抢盐13000斤等众多抢盐案例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在大笑之余,见面仍然忘不了弱弱地问一句:你买盐了吗?不同的是,伴随这句新生问候语的还有莞尔和狡诘的神情。
你买盐了吗?
(3月17日腹稿,28日课间输入)
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中国人多少年来习惯了的问候语,可是在2011年的3月17日这天,这句习语被人们置换成了另一句话:“你买盐了吗?”
就是在16日,一股抢盐“疯”潮开始在江浙一带迅速扩散,影响竟深入内地乡村,波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这不得不令人震惊,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非典初期国人抢购板蓝根的狂潮,让人不免心生忧惧。为了避免正常的生活用盐不受到影响, 日晚上,知悉消息的家人也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通知亲友做好应对准备。但是经过一夜的“化酵”,海口这边人们已经“疯”了,大润发等超市面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家人在第二天早上买菜时候仅仅买到了一包盐,并且听说一些商店的盐价开始疯涨,一元一包的盐上午涨到了5元,下午已涨到10元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涨得更离谱的。
一时间,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上网下,见面电话的话题都似乎离不开盐,“你买盐了吗”成了新的问候语。
据闻,人们抢盐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担心以后盐受到辐射污染,于是提前储备,二是相信盐能防辐射,就像当年相信板蓝根能够预防非典一样。尽管后来媒体出来声明日本核问题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是人们的第一种心理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后者则是不清楚科学道理使然。在从众心理甚至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抢盐“疯潮”难以避免。
但是不管怎么是什么原因,政府在抢盐“疯潮”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宣传解释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很多媒体的报道说盐供应充足,大家不必紧张,却不解释盐会不会受污染,能不能防辐射,等于是默认大家的抢盐心理,这无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和抢盐劲头。抢盐“疯潮”的快速扩散,与网络QQ、手机短信等现代快捷通讯方式有重要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间卷入了这场“疯”波,再次创造了一个让国际诧异的奇闻:日本地震,中国人疯了!而后,这场“疯”波被迅速证明是个天大的笑话,中国人抢盐成为国际笑柄。
“疯潮”的扩散得益于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而有识之士也自觉利用它们来予以反击,经过多方努力,“疯潮”得以迅速消散。但是观其整个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地利用这些手段来予以澄清事实,稳定人心,别说QQ等强大的即时聊天上没有官方的身影,就连手机短信这些为国企掌握的通讯资源也没有见到被用来传递一条有益的信息(就本地而言),这与其说是有关部门反应迟钝,还不如说是失职。由此看来,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与日本的地震信息发布的及时、迅速、详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加倍努力。
当然,把责任完全归于政府也是不客观的,我们的百姓、网民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确实不够理智、清醒、沉着。非典时期人们抢购板蓝根、白醋抢疯了,汶川地震的时候网民骂疯了,而这次地震不在我国,人们却又为盐疯了。真难想像如果日本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何时国人才能淡定呢?
当“疯” 波平息,抢盐13000斤等众多抢盐案例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在大笑之余,见面仍然忘不了弱弱地问一句:你买盐了吗?不同的是,伴随这句新生问候语的还有莞尔和狡诘的神情。
你买盐了吗?
(3月17日腹稿,28日课间输入)
Mar
17
Jan
9
重现古人的义利观
------看电影《赵氏孤儿》有感
在《让子弹飞》火爆的季节,我放弃了影城售票员取错的票,换回了原来预定的《赵氏孤儿》门票。果然与《让子弹飞》的火曝场面相比,《赵氏孤儿》的片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人!而且散场的时候,还有个女生在当场发表评论:有那么多机会很容易杀掉屠岸贾,干嘛费这么大力啊?我无语。
对啊,干嘛要费这么大力啊?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实际上也就是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对导演意图的理解。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对一部已然知道结局的历史剧的选择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思想和眼光的,否则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是会觉得钱花得很冤枉的。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心不古,出现了信仰丧失和价值观扭曲的危机。令人担心不是人们信仰什么,而是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而且在名与利面前,什么信仰和准则都是苍白甚至虚无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扭曲,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事时有发生,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位很有胆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陈凯歌才要把这部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历史剧搬上电影的银幕,为的是向人们重现百家争鸣时代那似乎久违的义利之战。
------看电影《赵氏孤儿》有感
在《让子弹飞》火爆的季节,我放弃了影城售票员取错的票,换回了原来预定的《赵氏孤儿》门票。果然与《让子弹飞》的火曝场面相比,《赵氏孤儿》的片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人!而且散场的时候,还有个女生在当场发表评论:有那么多机会很容易杀掉屠岸贾,干嘛费这么大力啊?我无语。
对啊,干嘛要费这么大力啊?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实际上也就是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对导演意图的理解。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对一部已然知道结局的历史剧的选择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思想和眼光的,否则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是会觉得钱花得很冤枉的。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心不古,出现了信仰丧失和价值观扭曲的危机。令人担心不是人们信仰什么,而是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而且在名与利面前,什么信仰和准则都是苍白甚至虚无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扭曲,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事时有发生,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位很有胆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陈凯歌才要把这部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历史剧搬上电影的银幕,为的是向人们重现百家争鸣时代那似乎久违的义利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