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7
2011年最新问候语:你买盐了吗

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中国人多少年来习惯了的问候语,可是在2011年的3月17日这天,这句习语被人们置换成了另一句话:“你买盐了吗?”

就是在16日,一股抢盐“疯”潮开始在江浙一带迅速扩散,影响竟深入内地乡村,波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这不得不令人震惊,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非典初期国人抢购板蓝根的狂潮,让人不免心生忧惧。为了避免正常的生活用盐不受到影响,   日晚上,知悉消息的家人也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通知亲友做好应对准备。但是经过一夜的“化酵”,海口这边人们已经“疯”了,大润发等超市面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家人在第二天早上买菜时候仅仅买到了一包盐,并且听说一些商店的盐价开始疯涨,一元一包的盐上午涨到了5元,下午已涨到10元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涨得更离谱的。

一时间,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上网下,见面电话的话题都似乎离不开盐,“你买盐了吗”成了新的问候语。

据闻,人们抢盐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担心以后盐受到辐射污染,于是提前储备,二是相信盐能防辐射,就像当年相信板蓝根能够预防非典一样。尽管后来媒体出来声明日本核问题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是人们的第一种心理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后者则是不清楚科学道理使然。在从众心理甚至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抢盐“疯潮”难以避免。

但是不管怎么是什么原因,政府在抢盐“疯潮”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宣传解释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很多媒体的报道说盐供应充足,大家不必紧张,却不解释盐会不会受污染,能不能防辐射,等于是默认大家的抢盐心理,这无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和抢盐劲头。抢盐“疯潮”的快速扩散,与网络QQ、手机短信等现代快捷通讯方式有重要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间卷入了这场“疯”波,再次创造了一个让国际诧异的奇闻:日本地震,中国人疯了!而后,这场“疯”波被迅速证明是个天大的笑话,中国人抢盐成为国际笑柄。

“疯潮”的扩散得益于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而有识之士也自觉利用它们来予以反击,经过多方努力,“疯潮”得以迅速消散。但是观其整个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地利用这些手段来予以澄清事实,稳定人心,别说QQ等强大的即时聊天上没有官方的身影,就连手机短信这些为国企掌握的通讯资源也没有见到被用来传递一条有益的信息(就本地而言),这与其说是有关部门反应迟钝,还不如说是失职。由此看来,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与日本的地震信息发布的及时、迅速、详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加倍努力。

当然,把责任完全归于政府也是不客观的,我们的百姓、网民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确实不够理智、清醒、沉着。非典时期人们抢购板蓝根、白醋抢疯了,汶川地震的时候网民骂疯了,而这次地震不在我国,人们却又为盐疯了。真难想像如果日本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何时国人才能淡定呢?

当“疯” 波平息,抢盐13000斤等众多抢盐案例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在大笑之余,见面仍然忘不了弱弱地问一句:你买盐了吗?不同的是,伴随这句新生问候语的还有莞尔和狡诘的神情。

你买盐了吗?

(3月17日腹稿,28日课间输入)
Mar 17
终于通过备份恢复了博客数据,谢谢服务商,辛苦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Jan 9
重现古人的义利观
------看电影《赵氏孤儿》有感

在《让子弹飞》火爆的季节,我放弃了影城售票员取错的票,换回了原来预定的《赵氏孤儿》门票。果然与《让子弹飞》的火曝场面相比,《赵氏孤儿》的片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人!而且散场的时候,还有个女生在当场发表评论:有那么多机会很容易杀掉屠岸贾,干嘛费这么大力啊?我无语。

对啊,干嘛要费这么大力啊?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实际上也就是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对导演意图的理解。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对一部已然知道结局的历史剧的选择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思想和眼光的,否则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是会觉得钱花得很冤枉的。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心不古,出现了信仰丧失和价值观扭曲的危机。令人担心不是人们信仰什么,而是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而且在名与利面前,什么信仰和准则都是苍白甚至虚无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扭曲,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事时有发生,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位很有胆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陈凯歌才要把这部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历史剧搬上电影的银幕,为的是向人们重现百家争鸣时代那似乎久违的义利之战。
Jan 8
无法望其项背的华美
-------“第四只眼”看唐三石摄影作品展有感

如果说相机镜头是人的第三只眼睛,那题目所谓第四只眼是指人的思想之眼,心灵之眼。今天在唐三石摄影作品展厅某电视台的记者问我对展览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北美风光绚丽,非洲贫穷震撼人心,但是并非常人都有缘得见,因而对作品的品评也缺少足够的对照物,作为一个初识三石的参观者,只能发表一下自己直接的印象观感。

说简单,我可以很直接的回答她的问题:华美!不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表现形式,甚至是作品的装裱和开展仪式的组织。说复杂,那是说仅仅“华美”两个字的印象并非是我仅仅想表达的,更不是我最想表达的。在朋友一本新作的读感里,我曾说过这样一个并不算新颖的观点:艺术是奢侈品,过去是,现在也是。看了三石的摄影展,其仪式,其布展,其题材都不是海南本土一个普通的摄影人(家)所能完成的。于是才见得展览三石本人就比摄影展本身更加让人好奇:这是怎样一个牛人呢?我也就想起了网友的传言,三石开的是宝马,闲暇之言如果当真,那至少可以看出他非普通摄影之人。我不想打听别人的生活,但仅仅从这次展览的情况来看,仅凭旅居北美三年并能出这样作品办这样展览这点可以推断这样的摄影人家产至少以百万计,我们普通摄影人无法望其项背。后来看了相关活动的宣传单,才知三石年轻有为,不仅学史丰富,而且是一些实业体的高层,有朋友猜想,或许这些实业体本身就是显赫的家族企业?这也许是我把对展览的观感概括为“华美”后的印证因素之一吧。
Jan 7
为诗歌艺术的朝圣者呐喊
-------读青年诗人佘正斌的诗集《如果爱着》有感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我不懂诗现代诗,但是我喜欢读优秀的诗作。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中国古诗文的传统之一。现代白话诗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是在为什么而作这个问题上,我是非常赞成套用老祖宗的说法:诗歌合为情而作。正如笔者在拙作《行思录》的序里对为文表达的观念一样----写作要追求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诗歌作为白话文的情感表达文体,不仅更要追求真实情感,也要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爱着》这本诗集,当它还在印刷厂进行校对时,我就偶然发现了它,并为能一睹为快感到非常荣幸。
分页: 34/96 第一页 上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