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9
汽车司机的快乐

这是一份让我难以释怀的感动,让我的内心经常充满温暖。

2010年秋的一个早上,刚刚更换住址的我开始了新的挤车生活。一个周末,我好不容易挤上车,一摸钱包却发现匆忙中忘了拿零钱。见我的窘样,司机善解人意地说,没关系,谁都难免有忘记的时候。

我要坐的车是26路长线车,比较难等,而且人多又挤,挤上车的乘客似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放松感。如果错过了这趟,等我找到零钱坐下趟,不一定也挤得上,就算挤上了,迟到是肯定的。因为司机的“通融”,我顺利上了班,因为这件事,我记住了这位司机的特征:与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王长贵很相似的形象,开车时喜欢哼着小曲,一副开心乐业的模样。

双休日后上班,很巧我又坐上了他当班的车。我立即认出了他,想起了上次坐车的事,投币时特意多投了一元钱,说,上次忘了带,今天补上。微笑之后,快乐的小曲又从他的嘴边响起。“那位兄弟,请抓好扶手,开车嘞!”听得出,这份快乐,这份关心是发自汽车司机内心的。他的工作是快乐的,他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其实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都只是一种细微的感觉,它们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等待我们自己去发现和享受。

(2010年秋腹稿,2011-3-29早上输入)
Mar 27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杜阿姨的心愿
    

在金地路与金垦路交界的路口一角,保留着一排平房,这里是杜阿姨的家。近几年来,周围高楼渐渐耸立,这一百多平方的地方也日益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我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大的煤炉正在燃烧,杜阿姨正在陶洗食物。看见我在摄影,她邀请我去她家里看看。

在海口,市民对镜头很敏感,一般都持反感的态度,像杜阿姨这种盛情的还不多。我很高兴地举起了相机,却意外地的遭到了他儿子的反对。

我放下相机和阿姨聊了起来,不时打量着这个特别的家。尽管不懂海南话,阿姨说普通话让我感觉到很为难她了,我还是基本了解阿姨家的一些情况。

杜阿姨家生育了3个儿女,丈夫在两年前去逝了。一家人以打铁为生,平日里为市民修理些铁器。这样的老行当现在已经不多了,这也是吸引我想拍摄的原因。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阿姨的家面临着困境。她的家在城市改造中属于拆迁的对象,这意味着这座破旧的房子已经朝不保夕,终究要被拆除。

阿姨也并非不同意拆迁,只是她希望政府解决好她家的住房安置问题。她说,她现在的家所在的辖区以她不是本地人为由叫她回老家安置。

阿姨原来的家在龙华区一个叫龙安的地方,但她离开老家已经有30年了。据阿姨了解,按照政策,在本地居住10-15年就应该在本地解决安置问题。而且她老家的地也已经分完了,再回去安家已不可能。

其实,这个路口处阿姨家这样的房子并非一处。她家的对面也有一排低矮的民房,背后是现代化的高楼,至于那些房子的主人为什么还在这继续生活,我还不及了解。

阿姨说,一些媒体已经关注过她家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还没有消息,现在只能继续在这座平房里打铁为生。

阿姨希望能够在这里安个新的家。 (3月26日上午拍摄,27日下午写作)
Mar 25
《白狼》结尾的一点破绽

河南台的《白狼》是一部不错的献礼片。从开始不怎么注意到慢慢“上瘾”,片子也渐入佳境,我一集都不想落下。3月25日晚,《白狼》播完了最后一集,真让人有些恋恋不舍。

但是在白晓月入狱谭志强等赶来营救这一情节上出现了有违常理之处。这一节说到,白晓月一心求死,而县委书记在获悉案情有疑点后予以重审,给了她自己翻案的机会,魏老火等人也及时赶到要求翻案,但是她自己不肯翻案。而谭志强等人却为寻找翻案的物证要求白晓月自己回忆是否还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这里有两个破绽,一是白晓月一案显然疑点重重,公安局长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是一起冤案,而且后来又有足够的人证表明白晓月是冤枉的,但是县委书记却仅仅因为白晓月本人不愿翻案而要求在次日早上执行枪决。不知导演此意是表现共产党人的执法如山,还是其他什么意思,但是剧情这样安排有草菅人命之嫌,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适。

二是白晓月面临现成的翻案机会,只要她自己张口翻案就可以解决的事她却不做,说明了她求死的决心,按照常理,她断然不会再给别人任何给自己翻案的机会,而让人不解的是,谭志强要求她回忆物证时,她竟然似乎很高兴地想起了川东纵队颁发给他们的那份嘉奖令!这种处理真是不可思议!

这两点破绽本来是可以处理好的,让人感觉非常可惜!


(3月25日腹稿,28日18时28分完成输入)
Mar 24
“首创”,别让我们恶心了好吗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又看到南海网的“首创”新闻了!真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总有些人总是热衷于首创。真正的首创本是好事,但是“首创”不是自己说是就是,是不是“首创”事先有没有经过调查?

从可能性上说,众所周知,海南并不是一个发达省份,整体发展水平比内地落后十年左右,农村更加落后,这是大家心知肚明又能被统计数据说得很明白的事,有点常识的朋友都明白,所谓“首创”真正属于全国首创的可能性又有几分?没谱的事还是慎言为好,以免又被人戳穿了,让人笑话。倒是说全省首创还差不多,果真是全国首创,确认了再说也没人会抹杀。

从实质意义上说,请网友当文化顾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没有实质性的首创意义。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地早就有各种各样的乡村顾问(很多人家都成制度了),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顾问并无新意。现在网络发达,全国人民除了很老的,很小的和没法上网的,基本上都是网民了,网民当顾问也不具备亮点。

海南这么些年了老是发展不上去,依本人愚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有些人热衷于浮夸、吹嘘,却不干实事,更不会明明白白地干实事。从早些年海南老出全国经验就是不见实绩到二十周年大庆媒体历数多少个无实质意义的全国首创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就是那些不实文章搞坏了海南干事的风气,以至让很多想干实事的人干不成事,影响了海南的发展。

现在一看到海南的“首创”字眼就起鸡皮疙瘩,恶心得忍无可忍实在想吐,我等疲于奔波的小市民在小小的闲暇本来也想关心下本地发展,却被这样吹嘘文字弄得不爽,一拳差点把电脑砸掉!如果说首创是因为乡村上不了网信息闭赛那还情有可原,但是一批天天挂在网上的网虫甚至被称为网络精英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就太不应该了!这不是帮人家,而是害人。

那些热衷创造“首创”的写手大人、编者大人,求求你们了,请你们高抬贵手,别让我们恶心了好吗!(所附资料仅供参考,一两个例已可说明问题,但是并非全都有针对性,请不要纠结)
Mar 17
2011年最新问候语:你买盐了吗

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中国人多少年来习惯了的问候语,可是在2011年的3月17日这天,这句习语被人们置换成了另一句话:“你买盐了吗?”

就是在16日,一股抢盐“疯”潮开始在江浙一带迅速扩散,影响竟深入内地乡村,波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这不得不令人震惊,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非典初期国人抢购板蓝根的狂潮,让人不免心生忧惧。为了避免正常的生活用盐不受到影响,   日晚上,知悉消息的家人也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通知亲友做好应对准备。但是经过一夜的“化酵”,海口这边人们已经“疯”了,大润发等超市面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家人在第二天早上买菜时候仅仅买到了一包盐,并且听说一些商店的盐价开始疯涨,一元一包的盐上午涨到了5元,下午已涨到10元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涨得更离谱的。

一时间,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上网下,见面电话的话题都似乎离不开盐,“你买盐了吗”成了新的问候语。

据闻,人们抢盐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担心以后盐受到辐射污染,于是提前储备,二是相信盐能防辐射,就像当年相信板蓝根能够预防非典一样。尽管后来媒体出来声明日本核问题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是人们的第一种心理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后者则是不清楚科学道理使然。在从众心理甚至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抢盐“疯潮”难以避免。

但是不管怎么是什么原因,政府在抢盐“疯潮”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宣传解释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很多媒体的报道说盐供应充足,大家不必紧张,却不解释盐会不会受污染,能不能防辐射,等于是默认大家的抢盐心理,这无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和抢盐劲头。抢盐“疯潮”的快速扩散,与网络QQ、手机短信等现代快捷通讯方式有重要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间卷入了这场“疯”波,再次创造了一个让国际诧异的奇闻:日本地震,中国人疯了!而后,这场“疯”波被迅速证明是个天大的笑话,中国人抢盐成为国际笑柄。

“疯潮”的扩散得益于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而有识之士也自觉利用它们来予以反击,经过多方努力,“疯潮”得以迅速消散。但是观其整个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地利用这些手段来予以澄清事实,稳定人心,别说QQ等强大的即时聊天上没有官方的身影,就连手机短信这些为国企掌握的通讯资源也没有见到被用来传递一条有益的信息(就本地而言),这与其说是有关部门反应迟钝,还不如说是失职。由此看来,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与日本的地震信息发布的及时、迅速、详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加倍努力。

当然,把责任完全归于政府也是不客观的,我们的百姓、网民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确实不够理智、清醒、沉着。非典时期人们抢购板蓝根、白醋抢疯了,汶川地震的时候网民骂疯了,而这次地震不在我国,人们却又为盐疯了。真难想像如果日本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何时国人才能淡定呢?

当“疯” 波平息,抢盐13000斤等众多抢盐案例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在大笑之余,见面仍然忘不了弱弱地问一句:你买盐了吗?不同的是,伴随这句新生问候语的还有莞尔和狡诘的神情。

你买盐了吗?

(3月17日腹稿,28日课间输入)
分页: 33/95 第一页 上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