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
无视无畏无知无耻,如此炒作《开罗宣言》太过份



       一部原本并不奇葩的电影《开罗宣言》这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已经到了无视基本事实和常理,为喷而喷肆意捏造甚至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地步了。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网上如此狂飚的不正常言论浪潮,未见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有效、有力的引导和回击!种种迹象表明,这极有可能是片方幕后操作的一场受到有关部门默许的自我炒作。倘若果真如此,笔者以为这是一场丢掉底线的炒作,已经到了玩火烧身而难以控制火势的程度。

     且看网上“喷子”们是如何放肆的。一是大肆认定毛泽东与开罗会议、《开罗宣言》毫无关系,电影《开罗宣言》篡改历史,“去蒋换毛”,让毛泽东参加了会议(或暗示他参加了会议),这样的声音成为一边倒的论调。8月18日至20日凯迪社区网民发表的贴文有《篡改〈开罗宣言〉的行为比安倍更无耻》、《哇,出名了,连意大利报纸也报了》、《如此,毛泽东指挥诺曼底登陆有何不可了》等,立意从标题上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有跟贴称,“那个让世界认为篡改历史的无耻广告宣传片放在那里,还有什么可说的”,“《开罗宣言》广告和近几年的抗日神剧一脉相承”,这样做片方“以为是正能量”,“反而是实实在在的负能量,把制片、演员和相关当局的信誉及国家的名声给毁了”,“成了国际笑话”!部分贴文的跟贴目前已达27页,数量仍在增加。而且,据报道,这样的舆论还在台湾引起了关注。

      二是将文革错误与电影宣传关联,放大影片存在的问题,指责政府表面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自己在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如《如此,毛泽东指挥诺曼底登陆有何不可了》一文称:“如此明目张胆地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杜撰,让人真是大跌眼镜,就如同文革因为政治需要而杜撰毛泽东与林彪在井岗山会师那样……而今天全民文化普遍提高,加上网络开放,这样的杜撰那真是要多霸道和厚颜无耻的精神素质才做得出……”

      三是引发了对国共抗战历史功绩的评价之争,无端指责教科书否认国民党抗战中的贡献,只宣传共产党的贡献。为此,出现了大量的微信和贴文,如《电影〈开罗宣言〉成历史虚无主义典范》等;一些发表多年的贴文也被拿出来反复炒作,如微信圈反复出现《八年抗战史遭遇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无情戏弄》、《历史如此不堪入目》等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其主要内容至少早在2010年就已在网上出现。天涯社区的旧贴文《被侵略不是国耻,隐瞒历史是国耻》也被浮出水面进行炒作。

     “喷子”们炒作并指责甚至攻击的态度和手段一言以蔽之:无视、无畏、无知、无耻。无视:不顾基本事实和常识,指鹿为马,自说自话,无所不能,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无畏:我就喷你怎么着?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自己浅薄无知,以为别人也无知,还不读书不看报,或者浅尝则止,甚至看文看题就大发议论,朝着自己头脑中既定的目标喷完才发现喷错了,有的甚至错了都发现不了。无耻:捏造、断章取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新闻宣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渐成抗战中流砥柱、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国是东方主战场,在喷子们嘴里成了中共领导了整个抗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整个抗战的主战场,没有了“进入相持阶段”的前提,然后大肆指责和攻击。

     笔者以为,不管这场风暴是否存在片方有意炒作的因素,都已经大大突破了“七条底线”,超出了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影片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抵不上造成社会意识形态混乱的负面影响,不管之后片方和有关部门有无能力收拾局面,在国际国内业已产生的对执政党、政府形象的破坏和给网民思想意识带来的创伤将难以修复。这场没有底线的舆论风波该结束了,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引导,尤其要通过刊发权威贴文反驳错误思想、澄清错误认识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声,并充分发挥网络自洁功能,联合民间客观、理性的正能量力量,共同维护网上良好的生态。学术研究机构和广大学者,责无旁贷,更应发挥自身优势,以史为据,借此机会客观、公正地传播历史知识,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引导网民看待中国在世界反西斯战争的重要地位,客观评价国共双方和国际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绝不能像某些浅薄无知的喷子一样不负责任,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历史,祸国殃民。

    相关文章:为喷而喷,键盘侠作“去蒋换毛”解读 到底谁该笑喷?
Aug 25

“喷子”究竟要什么样的真相?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网上舆论观察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网上有两种声音甚嚣尘上,出现最早,传播最快。一种是要追责,一种是要真相。而实际上,前者涵盖了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即追责必定要查明事实,其结果自然是真相大白,而真相大白了,自然要追责,否则都难逃世人的悠悠之口。
浏览发现,事故发生后不到24小时,一篇题为《若无人问津,请拒绝感动》的文章便出现在网上,并迅速在各类网络互动平台上广为传播,成为一时热文。在传播过程中,该文的标题又被部分媒体和网民演变为《对待人祸,追问比感动更重要》,凤凰网还以此为标题将其摘编收入“锵锵凤语”栏目。
尤其是文中的一段相当于题记、按语的话被网民推崇,有被奉为至理名言之势:“我不感动,因为事故本或可消弭,前几天天津官员还要求危化企业自查自检;我不感动,因为事故比想得复杂凶险;我不感动,是担心感动后就是颂歌。对待人祸,追问比感动更重要,你的感动易成遮掩真相的工具。如果无人问‘津’,请拒绝感动。”微信圈朋友在转载时纷纷引用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微信感言,乃至让人在刚刚看到时还以为是他的原创,看了原文才知道这些网友不过是在人云亦云而已!此外,还有一段文字让网民也觉得很“精彩”:“熟悉的煽情套路,廉价的感动‘彩排’,又来了。对不起,我不感动,我也拒绝感动。按说,感动与追问并行不悖,你追问你的,我感动我的。但是,现在还真不是感动的时候,更不该感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文中也认为“目前,救人是最重要的事,查明事故原因与问责也是重要的事”,但是作者又提出“对待人祸,追问比感动更重要”,这貌似高深、华丽的词藻转弯抹角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其实很简单:当务之急不是感动,而是追责!其原因就在于:“有时,你的感动容易成为遮掩真相的工具,沦为歌舞升平的鼓声,或者无意中扮演了冲突主题的去污剂。”换一句话说,就是先查人再救人!但是,网民谁也无法知道这么短的时间内该文是如何断定这场灾难是“人祸”的,是如何料定可能“无人问‘津’”,政府不会追责的,又是如何料定有人会掩盖真相的。
虽然追查责任也很重要,但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何者为重中之重,何者为当务之急。如果这起灾难确为人祸,要查的责任人是跑不掉的,但如果先纠缠于责任,谁来救人?又怎么能保证集中精良以最大力度救人?有必要的话,恐怕已关进监狱的人都要先放出来救火救人。打个浅显的比方,农村目不识丁的莽夫见捣蛋儿子不小心烧了房,他也知道先救火要紧,完事再收拾龟儿子!别人一个劲救火,你一个劲要抓放火的,时机合适吗?
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救火救人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有的网友表现得异常冷静,不仅做出拒绝感动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姿态,好像满世界就他最正义,实则这是最迂腐最矫情最冷漠甚至不通人性玩弄聪明的表现。其实这种抓人优先的思想言行在现实社会、历史上和影视剧里并不少见,但恐怕无一例外都是被骂僵化愚蠢的角色。大灾之后,是不是真的可以先查处人再去救人呢?试想如果先忙着抓人,这类网民又该会如何开骂!难道你想这次事故后出现更多这种应该为愚蠢的决定挨骂的人吗?对有爱心、有良心的公民来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力所能及地给灾区以支持、支援,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提醒社会给灾民尤其是孩子以心理疏导,联系抢救用的稀缺血源,为救灾献计献策,甚至客观理性分析爆炸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也未免不可。如果实在帮不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就是最好的支持,比空嚷嚷些哗众取宠的不实东西要好!难怪参加救火的消防员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文章,有队员在现场写下诗歌《我们冲锋,不是为了你的感动》予以反驳。
先救火救人,这是基本常识,普通网民尚且认识到:“追责是必须的,必须让他们付出最严重的代价。感动、感恩也是必须的,毕竟为了更多的人他们付出了,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比这两样更重要的,迅速清除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的隐患,别让这样的悲剧再上演。”而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怎么会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还被广为转载?这里面的社会心理动机值得关注、研究。
从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层面分析,作者批评宣传“感动”的文章煽情,而作者这样的文章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在于作者自己也正是使用了他最熟悉的煽情套路,利用网民的逆反心理等对这样的文章进行传播的。在灾后救人的黄金时段,发出“无人问‘津’”和“拒绝感动”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用词本身就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在大灾面前,这种传播动机本身就值得质疑。
从网民心理上看,不论是追责还是追查真相,这样的舆论首先反映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心理和先入为主认定其中“必有蹊跷”、“必有猫腻”的不健康心态。网民在这样的心理和心态作用下,责任和真相是逢灾必问的主题,何况是建国以来出现的最为惨重的一次爆炸事故。这种急切的追问心理反映了人们对持续已久的腐败问题的忧虑和对对坚决反腐败的呼声。但从事故处理的程序上说,这样急切的追问是不符合工作规律的。一方面,真相和责任的追查需要先处理好救灾问题,不是事故之后第一时间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不会第一时间有结果。另一方面,救灾和调查都需要时间,只能随着工作的进展一点点查明真相,直至真相大白。尤其是最为网民关注的伤亡问题,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形下,如何确定伤亡数目并不是件随意的事情,即使是消防队员一个个都没回来,不到一定时机,也不能说明这些人就都已牺牲。这也是在马航飞机MH370失联之后相当时间内国际社会久久都不敢妄下结论的原因,这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负责的态度。网民关注事态本可理解,但不顾工作规律片面追责和索要真相,这就有点无理取闹了。面对这样的追问,政府有关部门要做的当然是尽快调查清楚,做出详细、权威的事故报告,尽快公之于众,并尽快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但是,政府会面临一个头疼的问题是,不管你如何公布真相,网民总是不会满足,不会相信这就是最真实的情况。
那么,舆论想要的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从网上信息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无外乎几点:一是事故的起因是什么,责任人是谁(这个不难查清,不用着急)?二是是消防员是否专业(看似有理,但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否了解火场危险品状况,是否盲目指挥导致爆炸(纯粹是马后炮。紧急关头千里百里十里之外的网民难道比现场的专职消防人员更熟悉现场,更能准确判定危险程度,科学制定救火方案?如果确有指挥判断和消防员操作失误的因素,难不成还把已牺牲消防人员的遗体找出来问个明白追究责任)?三是仓库如何通过安评的,是否存在猫腻?四是仓库的所有人是谁,所有人与官员有无关系?是否存在腐败?(有疑问可以查清,但有必要在救人黄金时刻捕风捉影似地怀疑这质疑那,影响中心工作和灾民、网民情绪吗?)在网民关注的这些问题上,确实有关部门可能存在及时响应做得不够等问题,但是对救灾来说,这些都不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回应慢点也可以理解。而且很多问题不做全面深入周到的调查,有关部门是无法做出权威、准确的回答的。这正如上次发生的庆安警察枪击案中,官方必须经过科学细致的调查和周全考虑之后才能公布调查结果和相关证据一样。公民有权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也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应该尊重工作程序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公民应该相信,对公共事件,任何相关部门和当事人无法敷衍了事,必定会尽快公布一份像样的调查结果的。对理性的网民来说,真相是他们进行研究和反思的依据,但也不排除在鱼龙混杂的网民中,可能也有网民要了这些真相无非是作为他们攻击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制度的由头和把柄。甚至对某些表现“冷静”的人来说,消防员的牺牲和群众的死难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悲伤,他们只是关注伤亡的数量,而且似乎数量越多越好,这样他们进行攻击似乎就更有了“力度”和“份量”。这样的人,没有资格谈论真相。
好在毕竟网民还是有理性的,除去消防员写诗回应“拒绝感动”的声音受网民点赞外,不少网友对这样的文章提出了批评。如新浪网友的点评就很深刻:“新浪就是喜欢哗众取宠,你不感动、你不感动就该写一篇有关如何问责的长文,而不是以‘我不感动’为噱头哗众取宠。看似正义,实则把感动和问责抬到对立面,他自己不希望感动,却处处提到感动放大感动。看似慷慨激昂,实则自我高潮。结果是没有唤起更多人去问责,反倒在评论中引起所谓‘公知’和所谓‘五毛’骂战,感动确实没有意义,打着一腔热血去喊着‘若无人问津,请拒绝感动’更无意义。新浪编辑认为每个人这样喊几嗓子,就可以问责了?倒还不如写一篇给人民群众普及如何问责的科普贴实在。” “文章略有些极端,追责和感动本来就不矛盾,正因为感动那些消防队员的英勇壮举才要追责到底,从这方面来说感动是追责的动力,作者本意应该是讽刺政府报喜不报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弊病,但是追责真的跟感动没有半毛钱关系。文章写的很煽情,但是不管作者本意如何,个人感觉这篇文章负面影响更大,往小了说就是个人发表感慨,往大了说这叫制造舆论,今天新浪头条新闻官博还发这篇文章了,当然看评论很不招人待见,下午微博已经被删了。最后总结,这篇文章文笔很好,但是偷换概念,颠倒黑白的逻辑,还有一点点道德绑架的成分很是让人反感。个人建议,鸡汤有毒,慎喝。”这样的点评相对比较客观,有关部门应该发掘这样的评论进行转载,引导网民认真文章的本质,少受煽情的不良思想误导,还网络以正气。此案表明,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灾情舆论,每一个公民都和有关部门一样有义务有责任把好自己的传播关,做一个理性的好网民,尤其是网络大V等舆论领袖更应对各类文章加强分辨,切勿一时激动,顺手就转,避免好心办错事的情况发生,给网络舆论和救灾工作带来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网民有了解真相的权力,但也请珍惜自己传播的自由和权力,尊重他人不受误导的权力。

Aug 25
网站故障终于排除。
的主机续费后4个多 不能使用,忍无可忍,要求立即解决并赔偿损失,否则将予以投诉。再三交涉后,今天可以访问了。域名http://www.qiongtai.net/
Nov 10
海南情韻—陈东摄影艺术作品

Nov 10
椰城鸟?—吴文生航空摄影专集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目录摘要:
金贸区-西海岸-群岛-世纪大桥-琼州大桥-万绿园-海南省政府院区-海府大道-美舍河-海南日报社等等
分页: 3/95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