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0
新闻报道中的“巧遇”

经常看新闻的朋友会发现,新闻报道中经常有这样的叙事方式:某月某日,记者在某地采访,巧遇某某某在做某事。果真是巧遇吗?有这么多的巧遇吗?

众所周知,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新闻事业体制下,新闻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新闻八股”等现象出现也制约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即便是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其新闻报道形成的固定模式也一度成为人们用来调侃的素材,像上面说到“巧遇”这种叙事方式便是“新闻八股”的一种。

按照我国党报刊系统媒体安排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采访行程都是事先已经联系和安排好的,采访对象也都知道某某媒体要来采访,采访什么,早已做好了准备。明明是在计划中的事,又不是突然造访,偏偏要说成是巧遇,这不仅是作假,而且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滑稽!新闻采写者或许想表现现场感和事情的偶然性,但是结果适得其反,长此以往,连即使是真正的巧遇也往往会被观众认为是有意安排的,不会是真的巧遇。

好的新闻报道模式确实需要不断总结、传承,但是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新闻才会充满永久的魅力,赢得受众的长久支持。(2011年8月30日晚23:58:52定题,111110晚完成)
Nov 9
走基层的报道要多些、多些、再多些

央视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活动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了,每当看到那些来自基层的鲜活的人和事,心中便充满了感动。

报道必须贴近百姓,反映生活。一段时间来,充斥于电视、各大报纸版面和网络的是有关领导和重要公众人物的新闻及娱乐新闻,虽然从新闻的角度讲,并不违背新闻的特点,但是如果记者的眼光和镜头一味地只对准上头,而忽视了底层平凡人物则在新闻的贴近性上打了折扣,如果长此以往,将让新闻失去民众受众基础。随着受众素质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缺少底层影像和声音的报道也会更加反感。这也是我国一些媒体报道老百姓不想看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报道好,好就好在在歌舞升平之中,让我们看到各地基层还有部分老百姓生活于艰苦的环境,教育条件恶劣,离实现小康水平还有些时日,需要全国人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更勉励我们的官员更加节俭廉洁,勤政爱政,带领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好就好在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人们流露焦虑、不满情绪时,能够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底层还有那么多像拿玉米做工资的老师一样平凡的人物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们不重名利,忍受清贫,勇于奉献,正是他们稳固了社会的基础,展示着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脊梁。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再次为走基层的报道叫好,希望这样的报道多些、多些、再多些,并长期基持下去!               (111108晨动笔,至111109清晨完成)
Oct 18
这一次,摄影人出离愤怒了!
--------对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引出问题的观察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得这是鲁迅文学名篇里的名句,看看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后的状况,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来。

早在入围作品在网上公布的时候,承办方之一的海南日报集团麾下的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就炸了锅,围绕作品的模糊和技术、艺术方面的问题,网友发难,直指作品评选质量和评委的水平。众议之后,连参加比赛的一位老摄影家都坐不住了,赶紧出来解释他作品的模糊是动感的创作。后来事实也证明对模糊的质疑大多是一种误会----上传作品的工作人员处理图片的能力太次,要说这场骂简直就是自找的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真迹”浮出水面-----在明珠广场展出图片实物,这场质疑渐渐平息。颁奖之后,网上静得出齐,除了阿德律师网友对组委会没有履行诺言当晚让入选奖获得者领奖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两事表示愤怒之外,阳光岛社区出奇的安静,专程前往捧场欢迎欢喜的摄友众多,这从争相恐后上台记录颁奖盛况的情形可见一斑,连主持人都似乎少见这种场面,当场表示了惊讶。但是,平时那么热心发贴的摄友拍了晚会实况后除了网站方有一人发图之外大都按兵不动呢?似乎是经过商量似的!

安静,出奇的安静,颁奖后与会网友不约而同不发贴这种反常的行为让人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情绪和力量。我看,要不是大家都狂欢喝酒庆功去了,要不是就是一种可怕的原因:摄友们伤透了心,正在情绪的酝酿之中。要么失望之极,从此不理江湖之事,要么虽然表面上安静,但是情绪的火山岩流正在深处涌动,等待的是集体的爆发。如果是因为狂欢,一切都好,如果是后者,终究会有单位或者个人为此付出代价的。

果然,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寂一天的摄友没有让人小看,网上的火山相继爆发了。网民的意见已经不仅仅批评组委会食言戏弄网友并给他们带来不便,更多的摄友开始思考赛事和作品的问题,其中以金奖作品与主旨不合不能承担宣传国际旅游岛之责、评委没有给出点评意见和获奖理由、承办方职工该不该回避三种意见呼声较高,反响强烈。然而此情此景之下,组委会一袭“最美海南”赛事组委会的态度,除了有马甲吱声外,尚未对网民热议的正式回应。

这种无视网民意见的态度只会再一次激怒愤怒之中的摄友而让他们出离愤怒。或者组委会已经解散,无人打理此事,或许组委会成员仍然以在某些赛事的思想交锋中表现的自诩“主流”的态度傲视群伦,不屑一顾:草根,就喜欢为几个钱嚷嚷,有几个钱就都屁颠屁颠地过来了,能够给那么多入选奖打发他们已经是恩惠了,甭管他们平时多么热情的用热脸贴咱的冷屁股,咱不希罕。

但是,经过“战争”洗礼的摄友们已经不是一盘可以随便揉搓的散沙,颁奖后集体的安静就是他们团结默契的表现,火山似的爆发,已经证明他们不再愿意做处处为“官家”着想的海南特色厚道网民,尽管获不了大奖,他们也要维持摄影人的尊严,尽管呼声会让主办方、承办方、摄影界的许多人不悦,也要为改变海南摄影界的现状,推动海南本土摄影业的发展而努力。

这一次,摄影人真的出离愤怒了! {111017晚2时30完成。}

请关注下篇《城市人文摄影比赛金奖之愚见》

Oct 15
商业运作摄影赛事的一次尝试

“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终于结束了。纵观比赛过程,网民意见有褒有贬,参赛选手心情也有喜有忧,虽然任何比赛都难以让大家皆大欢喜,人人满意,但对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争议确实是摄影界应该认真思考的。

作为商业运作摄影赛事的一次尝试,“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相比以前一些大型比赛确实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从题材上看,以“人美”、“景美”、“心美”为主题,通过摄影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国际旅游岛的城市人文之美的立意无疑是好的,不仅紧扣时代主旋律,而且也顺应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潮流,还弘扬了社会的真善美,这种内容具体、分组明确的主题定位相对之前主题上有些类似的“最美海南”赛事“最美”的笼统和含糊不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次,从版权意识上看,本次比赛对版权上的规定较一些赛事更加明确。如,“曾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摄影作品参赛,符合大赛主题的列入入选作品,但不参与最终大奖的评选”。这个规定,不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稿多投而在多项赛事获奖后用于出版等方面时出现“一女嫁二夫”的版权争议,也能防止奖金被某件获过奖的作品“垄断”,这对鼓励和发现摄影新秀是有利的。
三是对作品是否能够“PS”的规定上也很明确。征稿规则规定:“谢绝提供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相片仅可作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作合成、添加、改变色调等技术处理),这使得某些喜欢造假者失去了市场,让喜欢修改作品的投稿者更加潜心摄影作品的创作,除非他们的“PS”水平太高而能蒙蔽所有的观众!当然,“PS”不是不能做,但是那样的作品比的已不仅仅“摄”技,而且包含“设计”了。有的赛事是接受这种作品的,但是会明确要求进行说明,甚至为这些作品单独设一类别。
也许,本次比赛的可取之处还有更多,在此不一一枚枚举。在商业因素参与运作摄影赛事的情况下,本次比赛能够在以上这些方面较过往某些大型赛事取得进步,本身也已显示在运作上的专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本土摄影赛事的福音,也是广大摄影人所乐见的。以前曾经说过,利用摄影和摄影赛事来推动一地一景旅的游发展是内地的成熟惯例,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摄影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更多“人美”、“景美”、“心美”的摄影作品给海南的宣传作用将是巨大的。
勿庸讳言,前面也说过,本次比赛也出现了问题,引起过争议,说明赛事还确实需要完善。一是公布入围作品时作品的画质曾引起过较大的质疑。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一项赛事,还有知名网友参与评选,存在低层次的技术缺陷的作品摄影人谁都可以看出,评委不会老眼昏花或者糊涂到分辨不清的地步,除非所请评委是摆设。我认为,虽然不排除可能存在个别技术缺陷或者技术争议的作品,但个中缘由更多还是误会,而责任更多应该归于图片上传者处理方式不妥当。虽然上传者可能出于版权考虑没有发画质较高的作品,但是也大可不必压缩到模糊而让人误解的程度,保护版权完全可以用保持一定清晰程度的小图的方式来解决的。这应该是赛事不够专业的地方之一。
二是赛事过程中一些细节没有注意。如有的作品在两个组里都出现了,这与“同一作品不得重复投稿”的规定是不相符的。又如,有网友质疑入围作用中有作品进行了装裱,这也与“勿装裱”的规定相北悖,同时有的作品上还有暑名,这也影响评选的公正,也是专业摄影赛事不应该出现的。再如,在赛事启事的“评奖办法及奖项”一项中两次说到奖项设置,其中相对后一次,前一次这样行文:“9月26日晚在明珠广场举行现场公众投票的抽奖晚会,奖项设置: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10名,入围作品80名”,此句中的奖项设置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抽奖的奖项!此外,网友还对赛事颁奖时间的变更和短信通知现场领奖却没有兑现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等做法表示了不满,这都是赛事办法有损专业性的地方,需要注意。网友的意见还有不少,都需要举办方认真对待,切不可像有的赛事一样事先不认真,事中不闻不问,事后很被动。
当然,众口难调,大家都知道,任何赛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况是商业运作的比赛,即使在利益分配上存在某些潜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业操作毕竟与纯政府支持的公益行为不同,运作上不宜强求与公益行为相同,关键是赛事要严谨,尽可能专业,投资方和参赛者要双赢。

(111013晚动笔,仅写标题和继续构思,14晚完成。2:43)
Oct 7
琼台书院游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海口不大,值得观光的景点不多,我虽居椰城已久,这些景点尚未造访之处却不少,实在令人汗颜,而琼台书院就是其中一处。作为海南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文景点,作为海南文化教育的典型代表和象征,琼台书院确实值得游客认真地参观、游览,它的历史也值得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众所周知,在琼台书院的红墙之内,有一所高校,即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它由琼台师范学校与临高师范学校于2004年合并升格而成。琼台师专分为桂林洋新校区和原琼台师范学校老校区,9月的一天,学校某系组织新生参观老校区,邀我一同游览,我欣然前往。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精神传承的民族,在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同世人寻根问祖,大凡学校也都想给自身找一个好的渊源。本身没有什么渊源的都挖空心思去傍,何况有的?自然更加珍视,充分张扬,以显示自身历史底蕴之深厚,文化传承之博大精深。

从全国来说,古书院众多,有千年历史的也不罕见,像琼台书院这种中等规模的书院更是常见。老家湖南因求学我接触过两座书院,一座在湖南大学校区,湖南大学因此而号称千年学府,一座在原沅江市一中校内,该中学以此为渊源,号称有百年历史,并建成省级重点中学。

而琼台书院从1705年创办至今,中间经由1902年改为现代意义上的(琼州府)中学堂、师范学校,不仅300年香火不断实为难得,而且从师范意义上看百年师范一直延绵更为少见。在我个人看来,清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琼台书院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南的半部历史。

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原因,海南在历史上一直基本处于孤悬海外的状态,与中原地区交流较少,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本地的书院在海南文化、教育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苏试等开设载酒堂即东坡书院教化黎民到清,有史可考的大小书院有七八十所,主要集中在清朝,而琼台书院是清代唯一的府立官办书院,是名正言顺的海南最高学府,这让早它几百年于琼山和儋州先后建立的两所东坡书院也不得不位居其右。

在前200年间,这里是海南人登科及第的必由之门,曾走出一名探花、十多名进士和众多举人,教化生徒万余人,对海南乃至全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改办新式学堂以来的100年间,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曾培养毕业生六千六百余名。

解放以来的五十多年中,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培养了两万一千多名中师、幼师毕业生,一千余名大专毕业生,是海南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摇篮,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人成为教育专家和学者。

有人认为,琼台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似乎与本人上面的类似评价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应该不过份。下面就顺着参观的路线,一起来品味琼台的人文氛围吧。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作为有着300年精神传承的书院,它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琼台书院大门位于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与著名的文庄路毗邻,要想登堂入室,看看红墙内的世界,先要经由一道道的门。

第一道门实际上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牌楼,也有人叫它牌坊,不严格的说也行,严格地说,牌楼和牌坊还是不同的,区别取决于两柱之间是“楼”(有明显的楼顶)还是“坊”(一根横的坊木)。

历史上牌楼的作用最早主要用于表彰和纪念人和事,后来用于装饰、衬托和地域分界标志的也慢慢多起来。琼台书院的这座临街牌楼是新建的,主要起装饰和大门的作用,同时也保留了原始的街坊地界划分标志的意义。

书院牌楼正中悬挂岭南岭南著名书法大家、广州美院副教授麦华三先生题写的院名匾额,两边悬挂一幅对联,上书:“金榜题名曾向吾门求鼎笔,蟾宫折桂须从此处借天梯”,客观地反映了书院在海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世人对书院的推崇。

从牌楼进入院内,右边的现代建筑群是琼台师专学校教学区,左边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建筑群就是古书院遗址所在,这个小院包括三进二层的主体建筑,第一、二进是2001年至2002年扩建完成的,主要分别用于售票、管理、史志研究、陈列、展览,属于仿明清风格的建筑,第三进才是原来保留下来的古迹。

第一进大门两边同样悬挂着与牌楼门口相同内容的对联和“琼台书院”匾额,门内墙上石刻记载的是2002年完成扩建的事儿。因为时间紧,对于扩建的部分我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游览。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对庭院内名叫鸡蛋花的植物比较瞩目。它们树影婆娑,光影掩映,景致优雅,与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筑融为一体,让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远感,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倘若有一长袖古装舞者在这里好似嫦娥舒广袖,那更令人深信不疑。只可惜身边只有两位现代女子,我只有做梦的份了。

走入第二重们,两边墙上有石刻画,描述的是“风筝断线”引出的《搜书院》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编成琼剧、粤剧而广为传唱,到了现代更是因琼剧表演艺术家王黄文、陈华、红梅和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等的精彩演出而随着粤剧和电影蜚声世界,琼台书院也声名声播,引来无数造访者。

过了第二重门,就到了书院精华所在。迎面而来的是书院的古迹和核心建筑----两层的奎星楼,楼前树有书院掌教之一、《搜书院》主人公谢宝老先生和书院掌教之一张岳崧的雕像,楼侧还有记载修建书院史实的石碑。之所以立两位先生,恐怕不在于两位是本地人,而在于他们在爱护学生,热衷发展海南教育文化上表现尤为突出的赤子情怀。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琼台书院由分巡雷琼兵备道兼学道焦映汉创建,康熙四十九年1(1710年)落成。初建时坐南朝北,其大门就在今奎星楼后文庄街,大门外竖一座“琼台书院”石牌坊。这也许正是不少人介绍书院时,把书院位置说成文庄路的历史原因吧(现在官方的说法是位于中山路,其实两条路垂直的,在书院的两个方向)!

史料也表明,书院初建落成时并无奎星楼,只有奎星亭,奎星楼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台德明拆除奎星亭后改建而成,为砖木结构,楼上楼下各3间,当时主要用以收藏历代各种文物、古籍,或许曾经也是书声琅琅之所。现在一楼可以看到据说是海南花梨木做的桌椅、书柜等物,但柜内古藉已搬走,让人好生失望。楼上据传是书院掌教的生活之所,也有些家俱。站在走廊向四周眺望,视野开阔,风景极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书院两三百年来几经修缮,渐渐完备。院内四季树木繁茂,绿树成荫,草色葱茏,景色宜人,真是修身养性之所。听说大凡书院、园林的树木种植都是有讲究的,常常寓意深刻,往往具有励志、修身的用意,今身临其境,才略知其妙。因为对植物不是很熟悉,便没有细究。

琼台书院300年香火不断,书声不息,百年来师范传承绵延不绝,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抚古思今,海南教育的发展应该可以从清以来琼台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发展史中找到一些启示。或许发展的步子更大些,今日海南高校的格局要改变?至少那两坐雕像的主人告诉我们,爱乡返哺、爱教护生的情怀是书院传承至今的内因,这种精神传承应该继续下去,书院的精神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雕像虽无语,落花细有声,那是来自先贤久远的诉说,还是我内心的思绪的澎湃声音?让我静静的听,静静地聆听……
                                              (111005晚开始酝酿,06晚11:45左右完成,历时一天。)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分页: 29/95 第一页 上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