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1
证重要还是心重要?
---------如何看待三亚博爱幼儿园事件报道中的证
8月29日,三亚一幼儿被遗忘在幼儿园接送车内致窒息死亡,而就在这个月的2日,安徽已经发生了一女童闷死在校车内的事故。三亚的事故再一次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而在《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的报道中,无证经营又一次在事故之后的调查中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些人解释事故原因的习惯性说法:无证。矿难发生,查出经营者无证开采;房屋发生火灾,查出电焊工无证上岗;如今幼童被闷死,也查出无证经营,难怪网上这样的贴子要传疯: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
证就如同护身符有那么神奇?有证就不会发生事故?我看未必。证首先只是一种许可,一种资质证明,表明的是管理部门的态度和经营者的条件(更多是物质方面的),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保护人的能力。何况在国情中,证还有的不一定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的,遑论有什么保护的功能了。
比证更重要的是心,责任心。任何证只有在有责任心的人手里,才能成为真正的护身符。退而论之,即使经营者没有办证,如果有责任心,他们会认真的完善设施,进行积极的预防,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南国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也提到,除取缔的37家严重不符合办园条件的“黑”幼儿园外,尚有61家符合办学注册基本条件未注册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不是没有发生事故吗。虽然报道没有事实表明这些幼儿园都是有责任心的,但是政府的解决办法也只是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暂未达到办园注册基本条件,但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无证幼儿园,发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6-12个月内),逾期不整改的,予以取缔。
所以说,为确保安全,证确实重要,真实的证更重要,而心---责任心最最重要。当正当获得的证与责任心结合起来,那天下就平安多了,实现天下无事也不难!(110831晨定题,11110深夜完成)
---------如何看待三亚博爱幼儿园事件报道中的证
8月29日,三亚一幼儿被遗忘在幼儿园接送车内致窒息死亡,而就在这个月的2日,安徽已经发生了一女童闷死在校车内的事故。三亚的事故再一次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而在《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的报道中,无证经营又一次在事故之后的调查中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些人解释事故原因的习惯性说法:无证。矿难发生,查出经营者无证开采;房屋发生火灾,查出电焊工无证上岗;如今幼童被闷死,也查出无证经营,难怪网上这样的贴子要传疯: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
证就如同护身符有那么神奇?有证就不会发生事故?我看未必。证首先只是一种许可,一种资质证明,表明的是管理部门的态度和经营者的条件(更多是物质方面的),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保护人的能力。何况在国情中,证还有的不一定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的,遑论有什么保护的功能了。
比证更重要的是心,责任心。任何证只有在有责任心的人手里,才能成为真正的护身符。退而论之,即使经营者没有办证,如果有责任心,他们会认真的完善设施,进行积极的预防,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南国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也提到,除取缔的37家严重不符合办园条件的“黑”幼儿园外,尚有61家符合办学注册基本条件未注册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不是没有发生事故吗。虽然报道没有事实表明这些幼儿园都是有责任心的,但是政府的解决办法也只是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暂未达到办园注册基本条件,但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无证幼儿园,发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6-12个月内),逾期不整改的,予以取缔。
所以说,为确保安全,证确实重要,真实的证更重要,而心---责任心最最重要。当正当获得的证与责任心结合起来,那天下就平安多了,实现天下无事也不难!(110831晨定题,11110深夜完成)
Nov
10
新闻报道中的“巧遇”
经常看新闻的朋友会发现,新闻报道中经常有这样的叙事方式:某月某日,记者在某地采访,巧遇某某某在做某事。果真是巧遇吗?有这么多的巧遇吗?
众所周知,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新闻事业体制下,新闻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新闻八股”等现象出现也制约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即便是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其新闻报道形成的固定模式也一度成为人们用来调侃的素材,像上面说到“巧遇”这种叙事方式便是“新闻八股”的一种。
按照我国党报刊系统媒体安排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采访行程都是事先已经联系和安排好的,采访对象也都知道某某媒体要来采访,采访什么,早已做好了准备。明明是在计划中的事,又不是突然造访,偏偏要说成是巧遇,这不仅是作假,而且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滑稽!新闻采写者或许想表现现场感和事情的偶然性,但是结果适得其反,长此以往,连即使是真正的巧遇也往往会被观众认为是有意安排的,不会是真的巧遇。
好的新闻报道模式确实需要不断总结、传承,但是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新闻才会充满永久的魅力,赢得受众的长久支持。(2011年8月30日晚23:58:52定题,111110晚完成)
经常看新闻的朋友会发现,新闻报道中经常有这样的叙事方式:某月某日,记者在某地采访,巧遇某某某在做某事。果真是巧遇吗?有这么多的巧遇吗?
众所周知,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新闻事业体制下,新闻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新闻八股”等现象出现也制约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即便是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其新闻报道形成的固定模式也一度成为人们用来调侃的素材,像上面说到“巧遇”这种叙事方式便是“新闻八股”的一种。
按照我国党报刊系统媒体安排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采访行程都是事先已经联系和安排好的,采访对象也都知道某某媒体要来采访,采访什么,早已做好了准备。明明是在计划中的事,又不是突然造访,偏偏要说成是巧遇,这不仅是作假,而且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滑稽!新闻采写者或许想表现现场感和事情的偶然性,但是结果适得其反,长此以往,连即使是真正的巧遇也往往会被观众认为是有意安排的,不会是真的巧遇。
好的新闻报道模式确实需要不断总结、传承,但是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新闻才会充满永久的魅力,赢得受众的长久支持。(2011年8月30日晚23:58:52定题,111110晚完成)
Nov
9
走基层的报道要多些、多些、再多些
央视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活动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了,每当看到那些来自基层的鲜活的人和事,心中便充满了感动。
报道必须贴近百姓,反映生活。一段时间来,充斥于电视、各大报纸版面和网络的是有关领导和重要公众人物的新闻及娱乐新闻,虽然从新闻的角度讲,并不违背新闻的特点,但是如果记者的眼光和镜头一味地只对准上头,而忽视了底层平凡人物则在新闻的贴近性上打了折扣,如果长此以往,将让新闻失去民众受众基础。随着受众素质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缺少底层影像和声音的报道也会更加反感。这也是我国一些媒体报道老百姓不想看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报道好,好就好在在歌舞升平之中,让我们看到各地基层还有部分老百姓生活于艰苦的环境,教育条件恶劣,离实现小康水平还有些时日,需要全国人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更勉励我们的官员更加节俭廉洁,勤政爱政,带领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好就好在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人们流露焦虑、不满情绪时,能够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底层还有那么多像拿玉米做工资的老师一样平凡的人物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们不重名利,忍受清贫,勇于奉献,正是他们稳固了社会的基础,展示着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脊梁。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再次为走基层的报道叫好,希望这样的报道多些、多些、再多些,并长期基持下去! (111108晨动笔,至111109清晨完成)
央视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活动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了,每当看到那些来自基层的鲜活的人和事,心中便充满了感动。
报道必须贴近百姓,反映生活。一段时间来,充斥于电视、各大报纸版面和网络的是有关领导和重要公众人物的新闻及娱乐新闻,虽然从新闻的角度讲,并不违背新闻的特点,但是如果记者的眼光和镜头一味地只对准上头,而忽视了底层平凡人物则在新闻的贴近性上打了折扣,如果长此以往,将让新闻失去民众受众基础。随着受众素质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缺少底层影像和声音的报道也会更加反感。这也是我国一些媒体报道老百姓不想看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报道好,好就好在在歌舞升平之中,让我们看到各地基层还有部分老百姓生活于艰苦的环境,教育条件恶劣,离实现小康水平还有些时日,需要全国人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更勉励我们的官员更加节俭廉洁,勤政爱政,带领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好就好在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人们流露焦虑、不满情绪时,能够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底层还有那么多像拿玉米做工资的老师一样平凡的人物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们不重名利,忍受清贫,勇于奉献,正是他们稳固了社会的基础,展示着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脊梁。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再次为走基层的报道叫好,希望这样的报道多些、多些、再多些,并长期基持下去! (111108晨动笔,至111109清晨完成)
Oct
18
这一次,摄影人出离愤怒了!
--------对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引出问题的观察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得这是鲁迅文学名篇里的名句,看看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后的状况,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来。
早在入围作品在网上公布的时候,承办方之一的海南日报集团麾下的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就炸了锅,围绕作品的模糊和技术、艺术方面的问题,网友发难,直指作品评选质量和评委的水平。众议之后,连参加比赛的一位老摄影家都坐不住了,赶紧出来解释他作品的模糊是动感的创作。后来事实也证明对模糊的质疑大多是一种误会----上传作品的工作人员处理图片的能力太次,要说这场骂简直就是自找的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真迹”浮出水面-----在明珠广场展出图片实物,这场质疑渐渐平息。颁奖之后,网上静得出齐,除了阿德律师网友对组委会没有履行诺言当晚让入选奖获得者领奖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两事表示愤怒之外,阳光岛社区出奇的安静,专程前往捧场欢迎欢喜的摄友众多,这从争相恐后上台记录颁奖盛况的情形可见一斑,连主持人都似乎少见这种场面,当场表示了惊讶。但是,平时那么热心发贴的摄友拍了晚会实况后除了网站方有一人发图之外大都按兵不动呢?似乎是经过商量似的!
安静,出奇的安静,颁奖后与会网友不约而同不发贴这种反常的行为让人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情绪和力量。我看,要不是大家都狂欢喝酒庆功去了,要不是就是一种可怕的原因:摄友们伤透了心,正在情绪的酝酿之中。要么失望之极,从此不理江湖之事,要么虽然表面上安静,但是情绪的火山岩流正在深处涌动,等待的是集体的爆发。如果是因为狂欢,一切都好,如果是后者,终究会有单位或者个人为此付出代价的。
果然,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寂一天的摄友没有让人小看,网上的火山相继爆发了。网民的意见已经不仅仅批评组委会食言戏弄网友并给他们带来不便,更多的摄友开始思考赛事和作品的问题,其中以金奖作品与主旨不合不能承担宣传国际旅游岛之责、评委没有给出点评意见和获奖理由、承办方职工该不该回避三种意见呼声较高,反响强烈。然而此情此景之下,组委会一袭“最美海南”赛事组委会的态度,除了有马甲吱声外,尚未对网民热议的正式回应。
这种无视网民意见的态度只会再一次激怒愤怒之中的摄友而让他们出离愤怒。或者组委会已经解散,无人打理此事,或许组委会成员仍然以在某些赛事的思想交锋中表现的自诩“主流”的态度傲视群伦,不屑一顾:草根,就喜欢为几个钱嚷嚷,有几个钱就都屁颠屁颠地过来了,能够给那么多入选奖打发他们已经是恩惠了,甭管他们平时多么热情的用热脸贴咱的冷屁股,咱不希罕。
但是,经过“战争”洗礼的摄友们已经不是一盘可以随便揉搓的散沙,颁奖后集体的安静就是他们团结默契的表现,火山似的爆发,已经证明他们不再愿意做处处为“官家”着想的海南特色厚道网民,尽管获不了大奖,他们也要维持摄影人的尊严,尽管呼声会让主办方、承办方、摄影界的许多人不悦,也要为改变海南摄影界的现状,推动海南本土摄影业的发展而努力。
这一次,摄影人真的出离愤怒了! {111017晚2时30完成。}
请关注下篇《城市人文摄影比赛金奖之愚见》
--------对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引出问题的观察
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得这是鲁迅文学名篇里的名句,看看城市人文摄影比赛后的状况,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来。
早在入围作品在网上公布的时候,承办方之一的海南日报集团麾下的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就炸了锅,围绕作品的模糊和技术、艺术方面的问题,网友发难,直指作品评选质量和评委的水平。众议之后,连参加比赛的一位老摄影家都坐不住了,赶紧出来解释他作品的模糊是动感的创作。后来事实也证明对模糊的质疑大多是一种误会----上传作品的工作人员处理图片的能力太次,要说这场骂简直就是自找的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真迹”浮出水面-----在明珠广场展出图片实物,这场质疑渐渐平息。颁奖之后,网上静得出齐,除了阿德律师网友对组委会没有履行诺言当晚让入选奖获得者领奖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两事表示愤怒之外,阳光岛社区出奇的安静,专程前往捧场欢迎欢喜的摄友众多,这从争相恐后上台记录颁奖盛况的情形可见一斑,连主持人都似乎少见这种场面,当场表示了惊讶。但是,平时那么热心发贴的摄友拍了晚会实况后除了网站方有一人发图之外大都按兵不动呢?似乎是经过商量似的!
安静,出奇的安静,颁奖后与会网友不约而同不发贴这种反常的行为让人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情绪和力量。我看,要不是大家都狂欢喝酒庆功去了,要不是就是一种可怕的原因:摄友们伤透了心,正在情绪的酝酿之中。要么失望之极,从此不理江湖之事,要么虽然表面上安静,但是情绪的火山岩流正在深处涌动,等待的是集体的爆发。如果是因为狂欢,一切都好,如果是后者,终究会有单位或者个人为此付出代价的。
果然,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寂一天的摄友没有让人小看,网上的火山相继爆发了。网民的意见已经不仅仅批评组委会食言戏弄网友并给他们带来不便,更多的摄友开始思考赛事和作品的问题,其中以金奖作品与主旨不合不能承担宣传国际旅游岛之责、评委没有给出点评意见和获奖理由、承办方职工该不该回避三种意见呼声较高,反响强烈。然而此情此景之下,组委会一袭“最美海南”赛事组委会的态度,除了有马甲吱声外,尚未对网民热议的正式回应。
这种无视网民意见的态度只会再一次激怒愤怒之中的摄友而让他们出离愤怒。或者组委会已经解散,无人打理此事,或许组委会成员仍然以在某些赛事的思想交锋中表现的自诩“主流”的态度傲视群伦,不屑一顾:草根,就喜欢为几个钱嚷嚷,有几个钱就都屁颠屁颠地过来了,能够给那么多入选奖打发他们已经是恩惠了,甭管他们平时多么热情的用热脸贴咱的冷屁股,咱不希罕。
但是,经过“战争”洗礼的摄友们已经不是一盘可以随便揉搓的散沙,颁奖后集体的安静就是他们团结默契的表现,火山似的爆发,已经证明他们不再愿意做处处为“官家”着想的海南特色厚道网民,尽管获不了大奖,他们也要维持摄影人的尊严,尽管呼声会让主办方、承办方、摄影界的许多人不悦,也要为改变海南摄影界的现状,推动海南本土摄影业的发展而努力。
这一次,摄影人真的出离愤怒了! {111017晚2时30完成。}
请关注下篇《城市人文摄影比赛金奖之愚见》
Oct
15
商业运作摄影赛事的一次尝试
“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终于结束了。纵观比赛过程,网民意见有褒有贬,参赛选手心情也有喜有忧,虽然任何比赛都难以让大家皆大欢喜,人人满意,但对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争议确实是摄影界应该认真思考的。
作为商业运作摄影赛事的一次尝试,“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相比以前一些大型比赛确实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从题材上看,以“人美”、“景美”、“心美”为主题,通过摄影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国际旅游岛的城市人文之美的立意无疑是好的,不仅紧扣时代主旋律,而且也顺应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潮流,还弘扬了社会的真善美,这种内容具体、分组明确的主题定位相对之前主题上有些类似的“最美海南”赛事“最美”的笼统和含糊不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次,从版权意识上看,本次比赛对版权上的规定较一些赛事更加明确。如,“曾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摄影作品参赛,符合大赛主题的列入入选作品,但不参与最终大奖的评选”。这个规定,不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稿多投而在多项赛事获奖后用于出版等方面时出现“一女嫁二夫”的版权争议,也能防止奖金被某件获过奖的作品“垄断”,这对鼓励和发现摄影新秀是有利的。
三是对作品是否能够“PS”的规定上也很明确。征稿规则规定:“谢绝提供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相片仅可作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作合成、添加、改变色调等技术处理),这使得某些喜欢造假者失去了市场,让喜欢修改作品的投稿者更加潜心摄影作品的创作,除非他们的“PS”水平太高而能蒙蔽所有的观众!当然,“PS”不是不能做,但是那样的作品比的已不仅仅“摄”技,而且包含“设计”了。有的赛事是接受这种作品的,但是会明确要求进行说明,甚至为这些作品单独设一类别。
也许,本次比赛的可取之处还有更多,在此不一一枚枚举。在商业因素参与运作摄影赛事的情况下,本次比赛能够在以上这些方面较过往某些大型赛事取得进步,本身也已显示在运作上的专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本土摄影赛事的福音,也是广大摄影人所乐见的。以前曾经说过,利用摄影和摄影赛事来推动一地一景旅的游发展是内地的成熟惯例,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摄影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更多“人美”、“景美”、“心美”的摄影作品给海南的宣传作用将是巨大的。
勿庸讳言,前面也说过,本次比赛也出现了问题,引起过争议,说明赛事还确实需要完善。一是公布入围作品时作品的画质曾引起过较大的质疑。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一项赛事,还有知名网友参与评选,存在低层次的技术缺陷的作品摄影人谁都可以看出,评委不会老眼昏花或者糊涂到分辨不清的地步,除非所请评委是摆设。我认为,虽然不排除可能存在个别技术缺陷或者技术争议的作品,但个中缘由更多还是误会,而责任更多应该归于图片上传者处理方式不妥当。虽然上传者可能出于版权考虑没有发画质较高的作品,但是也大可不必压缩到模糊而让人误解的程度,保护版权完全可以用保持一定清晰程度的小图的方式来解决的。这应该是赛事不够专业的地方之一。
二是赛事过程中一些细节没有注意。如有的作品在两个组里都出现了,这与“同一作品不得重复投稿”的规定是不相符的。又如,有网友质疑入围作用中有作品进行了装裱,这也与“勿装裱”的规定相北悖,同时有的作品上还有暑名,这也影响评选的公正,也是专业摄影赛事不应该出现的。再如,在赛事启事的“评奖办法及奖项”一项中两次说到奖项设置,其中相对后一次,前一次这样行文:“9月26日晚在明珠广场举行现场公众投票的抽奖晚会,奖项设置: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10名,入围作品80名”,此句中的奖项设置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抽奖的奖项!此外,网友还对赛事颁奖时间的变更和短信通知现场领奖却没有兑现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等做法表示了不满,这都是赛事办法有损专业性的地方,需要注意。网友的意见还有不少,都需要举办方认真对待,切不可像有的赛事一样事先不认真,事中不闻不问,事后很被动。
当然,众口难调,大家都知道,任何赛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况是商业运作的比赛,即使在利益分配上存在某些潜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业操作毕竟与纯政府支持的公益行为不同,运作上不宜强求与公益行为相同,关键是赛事要严谨,尽可能专业,投资方和参赛者要双赢。
(111013晚动笔,仅写标题和继续构思,14晚完成。2:43)
“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终于结束了。纵观比赛过程,网民意见有褒有贬,参赛选手心情也有喜有忧,虽然任何比赛都难以让大家皆大欢喜,人人满意,但对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争议确实是摄影界应该认真思考的。
作为商业运作摄影赛事的一次尝试,“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相比以前一些大型比赛确实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从题材上看,以“人美”、“景美”、“心美”为主题,通过摄影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国际旅游岛的城市人文之美的立意无疑是好的,不仅紧扣时代主旋律,而且也顺应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潮流,还弘扬了社会的真善美,这种内容具体、分组明确的主题定位相对之前主题上有些类似的“最美海南”赛事“最美”的笼统和含糊不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次,从版权意识上看,本次比赛对版权上的规定较一些赛事更加明确。如,“曾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摄影作品参赛,符合大赛主题的列入入选作品,但不参与最终大奖的评选”。这个规定,不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稿多投而在多项赛事获奖后用于出版等方面时出现“一女嫁二夫”的版权争议,也能防止奖金被某件获过奖的作品“垄断”,这对鼓励和发现摄影新秀是有利的。
三是对作品是否能够“PS”的规定上也很明确。征稿规则规定:“谢绝提供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相片仅可作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作合成、添加、改变色调等技术处理),这使得某些喜欢造假者失去了市场,让喜欢修改作品的投稿者更加潜心摄影作品的创作,除非他们的“PS”水平太高而能蒙蔽所有的观众!当然,“PS”不是不能做,但是那样的作品比的已不仅仅“摄”技,而且包含“设计”了。有的赛事是接受这种作品的,但是会明确要求进行说明,甚至为这些作品单独设一类别。
也许,本次比赛的可取之处还有更多,在此不一一枚枚举。在商业因素参与运作摄影赛事的情况下,本次比赛能够在以上这些方面较过往某些大型赛事取得进步,本身也已显示在运作上的专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本土摄影赛事的福音,也是广大摄影人所乐见的。以前曾经说过,利用摄影和摄影赛事来推动一地一景旅的游发展是内地的成熟惯例,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摄影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更多“人美”、“景美”、“心美”的摄影作品给海南的宣传作用将是巨大的。
勿庸讳言,前面也说过,本次比赛也出现了问题,引起过争议,说明赛事还确实需要完善。一是公布入围作品时作品的画质曾引起过较大的质疑。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一项赛事,还有知名网友参与评选,存在低层次的技术缺陷的作品摄影人谁都可以看出,评委不会老眼昏花或者糊涂到分辨不清的地步,除非所请评委是摆设。我认为,虽然不排除可能存在个别技术缺陷或者技术争议的作品,但个中缘由更多还是误会,而责任更多应该归于图片上传者处理方式不妥当。虽然上传者可能出于版权考虑没有发画质较高的作品,但是也大可不必压缩到模糊而让人误解的程度,保护版权完全可以用保持一定清晰程度的小图的方式来解决的。这应该是赛事不够专业的地方之一。
二是赛事过程中一些细节没有注意。如有的作品在两个组里都出现了,这与“同一作品不得重复投稿”的规定是不相符的。又如,有网友质疑入围作用中有作品进行了装裱,这也与“勿装裱”的规定相北悖,同时有的作品上还有暑名,这也影响评选的公正,也是专业摄影赛事不应该出现的。再如,在赛事启事的“评奖办法及奖项”一项中两次说到奖项设置,其中相对后一次,前一次这样行文:“9月26日晚在明珠广场举行现场公众投票的抽奖晚会,奖项设置: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10名,入围作品80名”,此句中的奖项设置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抽奖的奖项!此外,网友还对赛事颁奖时间的变更和短信通知现场领奖却没有兑现甚至连名单都不宣布等做法表示了不满,这都是赛事办法有损专业性的地方,需要注意。网友的意见还有不少,都需要举办方认真对待,切不可像有的赛事一样事先不认真,事中不闻不问,事后很被动。
当然,众口难调,大家都知道,任何赛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况是商业运作的比赛,即使在利益分配上存在某些潜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业操作毕竟与纯政府支持的公益行为不同,运作上不宜强求与公益行为相同,关键是赛事要严谨,尽可能专业,投资方和参赛者要双赢。
(111013晚动笔,仅写标题和继续构思,14晚完成。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