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7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金奖作品

最真最美最温馨在哪里?你的快乐有几分?
--------浅评“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金奖作品《高考结束罗》

《高考结束罗》是“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人文摄影大赛”的金奖作品。它的获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摄影人表示了不同意见,也希望主办方说说作品的获奖理由,同时也希望作者能够出来谈谈个人的创作思想和获奖感受。但遗憾的是,经过多日的等待,摄影人的这两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笔者不怕自曝浅陋,斗胆站出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在大赛的官方网站上,笔者找到了这幅获奖作品的简介:画面生动活泼、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真实快乐,体现了城市最真实、最温馨、最美好的表情。那么,到底这幅作品能不能承受金奖“最真实、最温馨、最美好”之重呢?

作为一幅新闻或纪实题材的作品,这张照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作者在海南高考结束之日(6月9日)拍摄到这幅纪实照片,从新闻的角度上讲,它很好地记录和反映了高考结束后师生的情感和行为,无疑,作者是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的,而且该作品画面确实生动活泼,洋溢着高考结束后的轻松快乐,这样的照片正是新闻报刊所需要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竞赛的角度来审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照片,它的责任是完成报道事实的任务,即它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件事就可以了,而不必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同一媒体的记者一般各跑一条线,很少出现彼此间抢新闻的现象,某一题材的新闻照片也一般不会在选用谁的作品上出现较大的竞争。
Nov 16
怎么拍出控制景深拍出虚实相映的虚化效果

怎么控制好景深,怎样拍出虚实相映的虚化效果?这是许多摄影初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景深的概念,虚化的效果,特别是前后景都虚化的效果这些摄影的语言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表述,只有通过实际的案例照片作示范,他们才会明白的说,我说的就是这种效果,我希望能拍这种效果的照片!

良好的虚化效果是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追求,有的摄影师甚至以拍虚化效果良好的照片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进行创作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良好的虚化效果与哪些因素相关。简单地说,虚化效果靠的是对景深的控制,需要通过较小的景深来实现,而影响景深的因素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光圈。光圈越大(即光圈参数值越小),景深越小,虚化效果越好。二是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三是被摄影物体离镜头的距离,即物理学上的像距。像距越短,景深越小。三个方面的关系反之亦然。

因此,良好的虚化效果当然是三个因素的配合运用,巧妙控制,即使用合适大小的大光圈,适当长的焦距,适当的拍摄距离(不能超过镜头能准确对焦的最近距离)。而这三个因素又都与镜头有关,而同时具备大光圈和长焦距和较小最近拍摄距离的镜头并不好找,即使找到,也价格不菲。
Nov 11
证重要还是心重要?
---------如何看待三亚博爱幼儿园事件报道中的证

8月29日,三亚一幼儿被遗忘在幼儿园接送车内致窒息死亡,而就在这个月的2日,安徽已经发生了一女童闷死在校车内的事故。三亚的事故再一次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而在《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的报道中,无证经营又一次在事故之后的调查中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些人解释事故原因的习惯性说法:无证。矿难发生,查出经营者无证开采;房屋发生火灾,查出电焊工无证上岗;如今幼童被闷死,也查出无证经营,难怪网上这样的贴子要传疯: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

证就如同护身符有那么神奇?有证就不会发生事故?我看未必。证首先只是一种许可,一种资质证明,表明的是管理部门的态度和经营者的条件(更多是物质方面的),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保护人的能力。何况在国情中,证还有的不一定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的,遑论有什么保护的功能了。

比证更重要的是心,责任心。任何证只有在有责任心的人手里,才能成为真正的护身符。退而论之,即使经营者没有办证,如果有责任心,他们会认真的完善设施,进行积极的预防,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南国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也提到,除取缔的37家严重不符合办园条件的“黑”幼儿园外,尚有61家符合办学注册基本条件未注册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不是没有发生事故吗。虽然报道没有事实表明这些幼儿园都是有责任心的,但是政府的解决办法也只是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暂未达到办园注册基本条件,但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无证幼儿园,发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6-12个月内),逾期不整改的,予以取缔。

所以说,为确保安全,证确实重要,真实的证更重要,而心---责任心最最重要。当正当获得的证与责任心结合起来,那天下就平安多了,实现天下无事也不难!(110831晨定题,11110深夜完成)
Tags: ,
Nov 10
新闻报道中的“巧遇”

经常看新闻的朋友会发现,新闻报道中经常有这样的叙事方式:某月某日,记者在某地采访,巧遇某某某在做某事。果真是巧遇吗?有这么多的巧遇吗?

众所周知,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新闻事业体制下,新闻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新闻八股”等现象出现也制约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即便是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其新闻报道形成的固定模式也一度成为人们用来调侃的素材,像上面说到“巧遇”这种叙事方式便是“新闻八股”的一种。

按照我国党报刊系统媒体安排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采访行程都是事先已经联系和安排好的,采访对象也都知道某某媒体要来采访,采访什么,早已做好了准备。明明是在计划中的事,又不是突然造访,偏偏要说成是巧遇,这不仅是作假,而且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滑稽!新闻采写者或许想表现现场感和事情的偶然性,但是结果适得其反,长此以往,连即使是真正的巧遇也往往会被观众认为是有意安排的,不会是真的巧遇。

好的新闻报道模式确实需要不断总结、传承,但是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新闻才会充满永久的魅力,赢得受众的长久支持。(2011年8月30日晚23:58:52定题,111110晚完成)
Nov 9
走基层的报道要多些、多些、再多些

央视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活动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了,每当看到那些来自基层的鲜活的人和事,心中便充满了感动。

报道必须贴近百姓,反映生活。一段时间来,充斥于电视、各大报纸版面和网络的是有关领导和重要公众人物的新闻及娱乐新闻,虽然从新闻的角度讲,并不违背新闻的特点,但是如果记者的眼光和镜头一味地只对准上头,而忽视了底层平凡人物则在新闻的贴近性上打了折扣,如果长此以往,将让新闻失去民众受众基础。随着受众素质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缺少底层影像和声音的报道也会更加反感。这也是我国一些媒体报道老百姓不想看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报道好,好就好在在歌舞升平之中,让我们看到各地基层还有部分老百姓生活于艰苦的环境,教育条件恶劣,离实现小康水平还有些时日,需要全国人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更勉励我们的官员更加节俭廉洁,勤政爱政,带领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好就好在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人们流露焦虑、不满情绪时,能够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底层还有那么多像拿玉米做工资的老师一样平凡的人物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们不重名利,忍受清贫,勇于奉献,正是他们稳固了社会的基础,展示着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脊梁。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再次为走基层的报道叫好,希望这样的报道多些、多些、再多些,并长期基持下去!               (111108晨动笔,至111109清晨完成)
分页: 29/96 第一页 上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