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3
“你幸福吗”的新闻采访失策分析

双节期间,央视记者走基层节目推出了以“幸福是什么”为主题的调查采访,原本从新闻的角度讲,这是个不错的题材,却不想因为记者过于机械呆板、简单直接而让受访者一时难以言表,以至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画面,更被网民演绎成为网络热点,而从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来说,这个热点反应的记者素质和新闻传播的把关问题也确实值得业内思考。

学习过新闻采访学的朋友都知道,新闻采访的提问是非常有讲究的。大凡中外名记,在新闻采访的能力素质都传世佳话,被新闻学界奉为学习的经典。而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新闻记者在采访者要认真做足功课,即准备工作,包括研究采访的对象,设计提问等。提问的方式一般有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记者应该根据不同的采访情况特别是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好合适的问题,以便采访能够获得预期的成功。

但是从央视的这次采访看,收看电视那会就觉得这采访不对劲,感觉记者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闭合式的,没有什么变化,显得机械呆板,也让人觉得要不是记者太没经验,要不是就是记者太没准备。闭合式问题当然有针对性强,直截了当的特点,也许记者就是想达到这种效果,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话题,答案虽然可以简单直接地答复“幸福”与“不幸福”,人们却觉得“心有千千结”,不想通过是否的简单答复来表达自己的自己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是无法用简单的是否能够说得清的。

也许,这正好说明幸福的实质: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对人们来说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周围环境不同事物的影响,有时会感觉幸福地掉眼泪,有时可能愁苦、伤心得掉眼泪,而同样是掉眼泪,是苦还是甜,个中滋味也只有当时人心里最清楚。这种感觉又好比穿鞋,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的脚知道。

而对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城市边缘的人来说,未必他们就没有一点幸福,他们有他们的幸福和忧愁,而他们的愁与苦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存在于他们的心底。但面对镜头,他们却不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可能他们觉得,在公众面前,在城市里,幸福是个奢侈的话题,与他们无关。他们心里知道,如果说幸福,既可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又可能遭到一些戴有色眼镜人士的嘲笑,如果说不幸福,也许也违背自己的良心,又可能会扫了记者的兴,不符合宣传的主旋律。于是,他们选择逃避,或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他们生存的哲学,不能怪他们,只能说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提问方式把他们推向了这样一种窘迫尴尬的境地。所以,当事的记者真应该好好反思下这个问题了。

而让人同样疑惑的是,这样后来被网络传疯沦为世人笑柄的采访居然也能够通过央视的审查,虽让为些感到央视的开放精神,但是把关失当可能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却是应该考虑到的。让央视和世人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失当行为,最后酿成了网络界的一大传奇,这不能不说是对央视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也无形中给央视的专业精神提出了辛辣的批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广泛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关注,这是节目策划者本身始类似不及的的传播学价值价值和社会意义。(多日腹稿,2012.1021晚开头,22晚完成)
Oct 17
莫言获奖引发社会功利百态大曝光
“莫言热”叩问中国文学路在何方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连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国内,反响之大尤为强烈,正如《环球时报》10月12日头版头条报道的一样:莫言获奖在中国引起轰动,媒体纷纷解读。那么,国人又该如何解读这种轰动效应、这股莫言热和这些解读呢?

不管世人对诺奖本身如何看待,对评委如何看待,对莫言如何看待,对这股热潮如何解读,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莫言获奖确实值得祝贺和高兴,但是如果为这事天天高兴得睡不着觉,甚至好像是新中国成立的那种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的豪迈就大可不必了。在笔者看来,莫言的获奖,是对莫言个人和他多年来潜心创作的代表作品一种肯定,而并非对中国文学母体的肯定。当然,即使当今中国文学再不争气,也不需要凭一个诺奖来评判。加之诺奖颁发方之前与中国之间产生的一些前嫌以及颁发方可能并不会承认的意识形态上的偏执,中国更不需要一个诺奖来肯定自己的文学成就。这个诺奖,其实只属于莫言个人和他的粉丝。
Oct 16
贪腐年轻化暴露片面追求干部年轻化弊端
----从海南“杰出青年”肖明辉被“好处费”撂倒说开去

    新华社10月14日报道,32岁的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局原副局长肖明辉近日落马,又闻,据海口市检察院统计,近5年来,查办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职务犯罪占立案总人数的38.5%,我们在为海南整治腐败又出战果叫好的同时,从时有所闻的年轻干部贪腐落马反映出的贪腐年轻化倾向和干部年轻化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新中国历史上,由于建国之初老干部多的客观实情和论资排辈观念的影响,干部队伍老化是我们一度面临的严重问题,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呼声也日趋强烈,为此,党和政府顺应民意打破传统观念,大力改革,大胆使用使用年轻干部,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然而,勿庸讳言,在追求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年轻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唯年轻是图,忽视发挥中年干部的重要作用和临近退休老干部的余热。有的地方一说搞年轻化,中年干部就靠边站,35岁就等于退休的状况一度成为中年干部不得不面临的窘境,老干部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成为勤杂人员或者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身是思想和工作方法不科学、不成熟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闲置了一批年富力强有经验的中老年干部。人才资源的浪费其实是最大的浪费,是对党和国家,对干部的不负责任。
     面对沿袭已久的干部队伍老化状况和论资排辈的观念,大胆改革,使用年轻干部,让一批批年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工作热情本身是对的,而置中老年干部特别是中年干部于一边和论资排辈让年轻人靠边站同样都是不可取的,是十分有害的。年轻化不只是年龄结构上年轻人的绝对比例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更在于在干部队伍结构中,针对不同性质和要求的岗位,干部年龄的相对年轻,在于老、中、青干部形成合理的梯次,环环相扣,青黄相接。年轻人有思想、有干劲,有热情,但他们需要锻炼,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些基层的岗位,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岗位和需要闯劲、需要开拓的岗位,应该多让年轻人上,可以让中老年干部在一边乐观其成,发挥引导和把关作用是必须的。而一些需要经验,需要长期积累的岗位,还得由有充分积累的优秀中年干部来担当主责,同时吸收老干部的经验和才干。
    而肖明辉案本身就暴露出年轻人缺乏历练的问题,更提醒我们在年轻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让年轻干部“跳跃式”、“跨越式”发展。谢明中等众多案例都证明,很多进步快的年轻干部,尤其是从团干成长起来的干部,由于其缺少磨炼,一帆风顺,虽然职务上提得快,出问题也出得快,以至政治生涯如同昙花一现,即使有才干也因此废了。事非经过不知难,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他们办事眼高手低,心智和定力、修养等跟不上职务升迁的变化,在职位越高监督越难的环境中,在私欲、诱惑和不良风气面前把握不住自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国家培养一个干部的代价是很大的,而一个干部的倒下,不仅要反思其自身的问题,也要审视他所在环境的人事制度、监督机制和同事及领导的责任!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悲剧接二连三发生。追踪此案的经过,发现这位基本属于80后的副局长的落马,暴露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他成长的顺利和任职的年轻,缺乏历练,也还真暴露了有关部门对干部队伍思想状况把握不准和对干部考察、管理的失职。肖明辉案查处时他从科员提为副局长还不到两年,也就是说在2010年10月前,他还不是副局长的时候,早在2007年他就已在打捞取“好处费”的算盘,并且得逞,而这个年龄正是他一个硕士研究生刚刚步入公务员岗位不久的时间,为何刚刚参加工作时他的不法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并得到制止和挽救?为何到5年后才发现他的问题?为何他在“打算盘”的同时还能头顶多个“杰出青年”的耀眼光环而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可以追问,招考公务员的时候,对报考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考察是不是有力?
    同时,他这种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也反应了社会上不良思潮对年轻人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高校,在肖明辉的贪腐案中,其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也难辞且咎。尤为令人担忧的是,经常在基层来往的朋友不难发现,本地县乡一级政府部门的干部平时就存在一种攀比置房置产,把很多心思放在过度物欲的追求上,而不肯在工作多花功夫的不良现象,这确实是肖明辉案抛给海南省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又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qiongtai   琼台思想博客原创)       (121016)
Oct 2
关爱他们的今天就是关爱自己的明天

护士佚名给阿婆换上新的衣裳,扶上轮椅,然后慢慢的把她推出了房间。
位于海口市汽车东站附近的米铺养老院的院内水泥坪上已纵横排了两三排这样的轮椅,还有普通椅子,每张椅子上都坐上了老人。不同的是,身体还能活动自如的能够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后面看去,有的轮椅上还写上姓名或者编号。
这个院子里树木茂盛,环境布置优美,气候宜人,确实是个休养的好场所。走近房间一看,里面是群居设置,每间房里摆了三四张床,还有桌椅、茶几、衣柜,也有独立的卫生间,感觉很像宾馆,又像条件较好的学校宿舍。
看了这个情形,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就是个老年幼儿园。旁边的一位女士觉得比喻很风趣,接话说,这些老人幼儿时期估计都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来补课来了。
人们常言,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和小孩是人生非常相似的两种形态,展示的是人生的一个轮回。人老了后,很多方面表现出和幼儿时期相似的状态,如语言、意识、行为,等等,老年只是向幼年时期的一种回归。
Sep 15
《国色》在琼拉开首轮国内巡回演出大幕   群众文化展示海口全民共享发展格局

9月13-14日晚,由我国著名当代舞蹈家腾爱民主创并领衔主演、著名华裔作曲家谭盾配乐、北京城市当代舞团原创的当代舞剧《国色》在海口的连续两场演出圆满完成。

《国色》全剧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太极理念——阴阳相融为创作源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太学理念,阴阳黑白为主线,剧情随着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烘托,和舞台画面由黑白到彩色的转进过程的变化,通过舞蹈语汇和意象的表征,演绎着男女情感的升华和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中国哲学观,及刚柔并济、相生相克的自然生命规律。

该剧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简单的场景、简约的服饰、简明的创意,缔造出一部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舞剧。本剧由黑白两色舞者博弈开始,舞台渐由黑白二色而变灰,中间生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烂的色彩,最后再返回到黑白二色的世界,舞美的特点突出。
分页: 21/96 第一页 上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