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7
正在消失的千年中和古镇老街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走进中和古镇,我的心是充满好奇和敬畏的。

尽管我不知道同行的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偏僻的小镇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对象,但是来过之后便明白了此行的好处了-----中和古镇正在消失,说不定几年之后就找不到一点古镇的痕迹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上网搜索了一下古镇的资料,发现古镇的历史价值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的。中和镇历史悠久,它所在的儋州早在约公元前100年就设置了儋耳郡。600多年后的梁大同年间(公元546年),岭南巾帼英雄冼太夫人渡海收复海南,驻军在儋耳郡治南滩浦(现儋州旧州坡)。这年因灾荒困扰,冼太夫人决定将郡治从南滩浦迁移至美丽富饶的宜伦河畔,从此开启了中和古镇长达1300多年的“州城”历史。

悠久的州城历史给中和镇创造了众多的文化古迹,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和镇现保存着城垣、州治、书院、庙宇、庵堂、井泉、街巷、石塔等十三处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处,这对一个小镇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视察古镇时要写下 “儋耳古镇古迹多”的诗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内地,以周庄、同里、乌镇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人前往观光,而中和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丝毫不比几大水乡古镇逊色。按理说,这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不仅应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探寻古迹,政府也应该大力保护和开发这个稀有的旅游资源。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古镇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而且,面对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居民正在陆续拆掉原有的建筑,也代之以现代化的楼房。

在仍然保留着青石板的复兴街,这条百来米长的老街,是中和古镇的代表性牌楼街道,如今,一座座老建筑正在萧条、消失,刺眼的外表光鲜的现代建筑正在逐年吞噬着老街的肌体。五六十户的古建筑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已不多见。在门牌为复兴街09号一座老建筑门口,我们驻足良久。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我们拍摄了照片,并进门参观了一遍。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房子的主人姓蔡,据他说,这些房子过去都是商号,前面的结构都保持了原有的样子,只是大门做了修整。老房子的巷子很深,大约有三进,前面连着青石板老街,后面连着市场。铺面和卧室等在前面两进,后面一进是洗漱、做饭和养猪的地方。居住的条件不是很好,猪圈发出的气味对外人来说相当刺鼻。主人介绍说,房子没有厕所,房子后面刚刚兴建了公共厕所,不过风格与这些老房子大相径庭。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走出蔡家老房子,我们和坐在门口的女人们聊了起来。她们说,谁不想住得舒适些,但是他们没有钱翻建新房,只能继续住下去。言下之意,如果有钱,这些老房子也早就拆掉了。我们安慰他们说,这些老房子是个宝,不能随便拆了,要保护好,以后政府会重视保护的。但是我们心里清楚,这些老房子已经经不起等待了。

从改善生活来说,确实应该让这些就居民住上舒适的好房子,但是从历史古迹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我们庆幸这里的交通不便和穷困推迟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步伐,为世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遗存,让后人有机会了解中和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在老街上徜徉,我感到时光倒流,除了牌楼街,还有东风街的那些理发店、药店等都保持了至少是上世纪的风貌,让人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从前。我也分明看到了孩童的纯真的笑脸,感受到了在门口闲坐的老人们心灵的平静,也从一些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眼神里看到了对镇外世界的好奇……供奉巾帼英雄冼太夫人的庙宇是在小镇看到的保护最好的历史古迹之一,从这里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民间精神文化的传承的脉络。

虽然古镇的古迹很多,但天色已晚,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无法一一拜访。离开中和古镇时,我的心充满了无限感慨和惋惜之情,也不知等到交通便利后再来拜访时,现在见到的这些风貌还能不能依旧?(121216晚写作)

Nov 30

报评两则 不指定

admin , 14:22 , 工作手记 , 评论(403) , 引用(0) , 阅读(18358) , Via 本站原创
报评两则
如此导语不应该
4月16日《人民日报》上新闻人物故事《运动员夫妻开店自谋出路》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日前,在南宁,一家名为“举重夫妻的烧卤店”的新店开张,店老板名叫黄燕兰,曾经是广西女子举重队的一员,她丈夫莫君成也是广西举重队队员,这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尤其是店前的对联非常夺人眼球。店名很是显眼----“举重夫妻的烧卤店”。
从行文看,作者是想使用倒金字塔形的结构报道事实概况,如果把这一段看作一篇简短的消息,“日前……夺人眼球”一段是导语,后面剩下的是主体。不难发现这篇新闻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导语不够凝炼简洁,太。二是导语太能干,把事情基本说完了。三是导语与主体分量不协调,这也是因为导语太能干造成的。四是既然是人物故事,导语给出的悬念不够。五是由于导语长而主体短却两次提到店,造成重复罗嗦的感觉。
Nov 28
由“爱国宣言”成为财产保护手段引出的思考

今天路过某车行门口,偶然看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上仍然贴着关于钓鱼岛的爱国标语:“中国领土钓鱼岛,祖宗留下基业,我们寸土必争,誓死必保”,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钓鱼岛事件尖锐那阵子曾经有过的所见所感。钓鱼岛事件发生以来,由于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打砸日系车的事件,这让许多销售日系车的商家和使用日系车的市民对车辆的安全表示出明显的担忧,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保护财产的办法:在商场外悬挂爱国横幅,在车身上张贴爱国标语,如“钓鱼岛是中国的”、“车是日本车,心是中国心”,以期这些“爱国宣言”能够成为他们车辆的护身符。

也许,把爱国当作他们财产的保护的手段,人们会觉得他们过于功利,但是如果警察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他们的财产免受伤害,那么他们这样做也失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虽然多少显得有些无奈。或许在那些因为想表达一下心中的爱国激情而一时冲动者面前,这些标语或许能够博得他们好的好感而让他们手下留情吧。但是对别有用心、想借机表达对社会不满甚至想制造混乱者来说,这无济于事。这也不禁让人想起了文革中面对红卫兵的打砸抢,一些机智人士张贴毛主席语录来保护古建筑的做法,虽然车辆与建筑不能相同并论,但是两种行做法的初衷却是谋而合。当然,能不能收到保护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当年红卫兵对毛主席语录敬畏是真实的、朴实的,运用语录得当,确实能够奏效,而现在砸车者的情况复杂多了,果真遇到结果不容乐观。

实际上,对公民来说,真正应该发挥保护作用的应该是警察和法律,对正在发生的打砸行为,警察应该果断制止,绳之以法,也不必去考虑爱国与否,对可能发生的打砸事件,警察应该及时予以预防,加以保护。对确实力有不逮,造成财产损坏的,应当通过法律手追究打砸者的责任,维护受害人的正确权益。这,才是一个法治国家的警察应尽的责任。而公民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不仅是许多国家所要求的,也是我国的宪法赋予公民自由权利的同时要求公民应尽的义务。即使你的打砸理由多么的冠冕堂皇,但如果你终究破坏了这个国家应有的法度和秩序,你的爱国并非是真正的爱国,而是害国。打砸,无关爱国。(腹稿多时,121127晚录入,图片拍摄于121127傍晚)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Nov 28
给央视天气预报提个建议

央视天气预报是权威的信息栏目,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各地天气进行预报,当每对一地进行预报时,就会在屏幕上出现该地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图片,再在叠加一张表示天气状况的视频,这也许是为了增强节目的形象性、直观性,但是总感觉不对劲。图片本身是静态的,是展示了一定天气状况的,即使通过抠图技术把天空的元素去掉了,而代替以预的天气状况的视频,也会出现视频与图片天气状况不协调的状况,如晴天的照片配上了阴雨的视频,即使是同样的天气,光照情况也不一样,让人感觉很难看。作为有极强技术实力的媒体,如果要把这个节目做得很自然悦目,实际上应该也不是难事。笔者觉得至少有两种做法可以实现,一是把这种融合不是很好的类似动画效果的合成视频干脆用逼真的三维动画代替,二是把代表景点的照片用真实气候环境下拍摄的视频代替,是晴天就由程序调用晴天的视频、是雨天就调用下雨的视频,是阴天就阴天的视频,只要是预报中会出现的天气状况,都用相应的真实视频代替,这两种办法无论采用哪一种都会比现在的视觉效果要好,同时也展示了电视台的技术实力和专业精神,何乐而不为?(日常构思,腹稿已久,121127晚录入)
Nov 14
老大爷为何先谢绝让座后又自己找座?
11月13日晚6时多,坐26路车办事,记不清在哪站,上来一位农民工模样的大爷,应有五六十岁了,衣服上还有很多泥灰,像是从工地上回来,当他经过时,我在让座的问题稍稍迟疑了一下,因为自己也实在有点困了,这时身边的一个姑娘站起身来,走到有门口站着,像是让座,又像是准备下车,站了一会,看见她跟老大爷说了些什么,看得出来是叫他去坐,但是老大爷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仍旧站在那。我当时在揣测,不是他不想坐,可能是他感觉自己身上太脏了,坐在两人中间不自在。姑娘站了会见老大爷不坐,就仍然坐回了座位。直到车过了省电视台站,老人站的门口附近第一排一位男士身边空出了一个座位,他慢慢的挪身过去坐下了。
此事让我想了好久,老人当时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仅仅是因为身上脏坐在两人中间,尤其是坐在姑娘身边会感觉不自在,还是有其他心理动因?是不是就像央视采访农民工幸福不幸福的时候得到回答“我们是农民工”所反映的心理一样,他们自觉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城市之外,觉得自己不适合接收城里人的这种礼仪?我无法验证,只有留此慢慢思考。
Tags:
分页: 20/96 第一页 上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