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1
老板,我的佩服是真的
----漫谈保洁工阿珠的乐业与热情
一日得空闲坐品茗,老板突然问我:我们这里你最佩服谁?我愣住了,一时还真难以找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只好说,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佩服的地方。又过几日,因事请示老板,我接着上次的话题说,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我佩服的人,倒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保洁班的班长阿珠。老板将信将疑地逗我:你的佩服是假的吧,更多的恐怕是同情?我笑而不驳,心里却在说:老板,我的佩服是真的,信不信由你!
其实,不管老板信不信,一个众人眼里的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传媒工作者说最佩服一个保洁工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言不由衷,要么是故作清高,要么是说话太不着调。要我说,我这话一点都不离谱,也没有故作清高的份。对阿珠的认可,确是发自内心的,理由我可以慢慢道来。
阿珠作为一名保洁员,在社会看来,她处于社会的底层,收入不高,工作也算不上体面,遑论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她有几样当今社会稀缺的东西:一是乐业,二是热情。在我看来,此二者胜过任何权势和财富。
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已极度丰富,但是世界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现代化实现了,人却不见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什么新理论,而是十年前在岳麓山下求学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女士的丈夫林治平先生在他的讲座里提出的论断,我深以为然,“中毒”不浅。
一个受物欲和拜金主义思潮冲击的社会,免不了有的地方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传统的价值取向被颠覆,即使不少有识之士极力抗争,但是不良社会风气冲击主流价值观在所难免,并不知不觉间会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面对冲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冲倒而随波逐流,总会有一部分人会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情操,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像保洁工阿珠,像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的女主人公。不过他们要学会正确看待身边的变化:原本正确的东西成为另类,歪风邪气招摇过市并似乎不可一世。
我想阿珠不会没有遇到误解的眼光,不会没有听到闲言碎语,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老板,还是与自己没任何利益关系的小员工;依然那样地敬业、爱业、乐业,就像哨兵珍视他脚下的三尺岗台,就像老农精心呵护他的每一株秧苗。
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好高骛远不屑做基础工作者有之,想做机关兵视基层为“流放之地”没有出头之日者有之,眼睛死盯出名挂号建功立业快的中心工作不安心做服务保障工作者有之,得到了“位子”不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反而总觉得组织和领导亏待了自己者有之……
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全面发展,社会应该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阶段在任何一个机关、企业、团体,要想事事绝对公正、事事人人满意绝无可能。在尽可能满足人们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工作、岗位要服从整体、全局的要求,就像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必须服从整个生产流程的需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嫌弃、厌倦当前可能并不让人满意的工作,即使真的不是自己最喜欢做的、最擅长做的,但也要敬业爱业乐业,“守土有责”,也要陈列就列,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然后才能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如果有了这种工作理念,有了“镙丝钉”精神,每一个岗位都会有你能够乐业的工作,你以前“心仪”的工作机会说不定会悄然而至。到那时,说不定你会舍不得离开你现在的岗位。如果你到了心爱的岗位,相信你会更为出色。
而阿珠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洁工,她的乐业一定源于她内心的乐观、充实、知足,她的热情源于她心地善良,善待每一个人,没有过多的功利,甚至无论是乐业和热情都还源于她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一切而有一颗常怀感恩的心!
那日,老板还曾问我,你觉得比阿珠幸福吗?我说,未必。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你觉得自己幸福就幸福了,古人所谓“知足常乐”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物质贫乏的家庭和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就低,像“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毕竟曾经是中华大地广大人民的生活写照。虽然获得更多的物质和金钱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拥有了充足的物质和金钱也未必就幸福了,反思而今央视一句“你幸福吗”会引起那么多的反弹也就能说明问题。
---但是说这些和乐业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很紧密。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你对工作的感觉就是你对生活的感觉。
阿珠这样一个乐业、热情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她以自己热爱生活和工作的真实人生态度赢得人们对她的尊重,人们理应对她尊敬,她并需要别人的同情,同情只能是对她的不敬!
我想,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接近我父辈年龄的睿智老板来说,他不会不懂的,他一定是在调侃我。因为那天我说出阿珠的名字,老板竟然也给我说起了阿珠的一则轶事:有一次,她到老板房间做卫生,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打破了。其实对一个大单位来说,日常维护中出点小差错没有什么,谁知她很自责,没有掩盖自己的过错,而是马上自己掏钱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补上!
写到这里,回想老板问我“你觉得比阿珠幸福吗”的问题,我应该理直气壮地坦承,阿珠比我幸福!阿珠的生活也理应比我更加有幸福感。在阿珠面前,我只有尊敬和惭愧。她的这些品质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充实的!祝福阿珠!
所以,新年文艺晚会那天,当阿珠第一次作为主唱和她所在的保洁工、水电工、厨师团队登上舞台唱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时,我鼓掌的双手特别用力,虽然她发音并不标准,但听起来很动听。我相信,这歌声一定发自她的内心,一如她的乐业、她的热情。
----漫谈保洁工阿珠的乐业与热情
一日得空闲坐品茗,老板突然问我:我们这里你最佩服谁?我愣住了,一时还真难以找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只好说,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佩服的地方。又过几日,因事请示老板,我接着上次的话题说,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我佩服的人,倒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保洁班的班长阿珠。老板将信将疑地逗我:你的佩服是假的吧,更多的恐怕是同情?我笑而不驳,心里却在说:老板,我的佩服是真的,信不信由你!
其实,不管老板信不信,一个众人眼里的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传媒工作者说最佩服一个保洁工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言不由衷,要么是故作清高,要么是说话太不着调。要我说,我这话一点都不离谱,也没有故作清高的份。对阿珠的认可,确是发自内心的,理由我可以慢慢道来。
阿珠作为一名保洁员,在社会看来,她处于社会的底层,收入不高,工作也算不上体面,遑论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她有几样当今社会稀缺的东西:一是乐业,二是热情。在我看来,此二者胜过任何权势和财富。
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已极度丰富,但是世界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现代化实现了,人却不见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什么新理论,而是十年前在岳麓山下求学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女士的丈夫林治平先生在他的讲座里提出的论断,我深以为然,“中毒”不浅。
一个受物欲和拜金主义思潮冲击的社会,免不了有的地方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传统的价值取向被颠覆,即使不少有识之士极力抗争,但是不良社会风气冲击主流价值观在所难免,并不知不觉间会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面对冲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冲倒而随波逐流,总会有一部分人会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情操,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像保洁工阿珠,像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的女主人公。不过他们要学会正确看待身边的变化:原本正确的东西成为另类,歪风邪气招摇过市并似乎不可一世。
我想阿珠不会没有遇到误解的眼光,不会没有听到闲言碎语,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老板,还是与自己没任何利益关系的小员工;依然那样地敬业、爱业、乐业,就像哨兵珍视他脚下的三尺岗台,就像老农精心呵护他的每一株秧苗。
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好高骛远不屑做基础工作者有之,想做机关兵视基层为“流放之地”没有出头之日者有之,眼睛死盯出名挂号建功立业快的中心工作不安心做服务保障工作者有之,得到了“位子”不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反而总觉得组织和领导亏待了自己者有之……
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全面发展,社会应该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阶段在任何一个机关、企业、团体,要想事事绝对公正、事事人人满意绝无可能。在尽可能满足人们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工作、岗位要服从整体、全局的要求,就像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必须服从整个生产流程的需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嫌弃、厌倦当前可能并不让人满意的工作,即使真的不是自己最喜欢做的、最擅长做的,但也要敬业爱业乐业,“守土有责”,也要陈列就列,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然后才能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如果有了这种工作理念,有了“镙丝钉”精神,每一个岗位都会有你能够乐业的工作,你以前“心仪”的工作机会说不定会悄然而至。到那时,说不定你会舍不得离开你现在的岗位。如果你到了心爱的岗位,相信你会更为出色。
而阿珠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洁工,她的乐业一定源于她内心的乐观、充实、知足,她的热情源于她心地善良,善待每一个人,没有过多的功利,甚至无论是乐业和热情都还源于她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一切而有一颗常怀感恩的心!
那日,老板还曾问我,你觉得比阿珠幸福吗?我说,未必。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你觉得自己幸福就幸福了,古人所谓“知足常乐”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物质贫乏的家庭和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不一定就低,像“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毕竟曾经是中华大地广大人民的生活写照。虽然获得更多的物质和金钱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拥有了充足的物质和金钱也未必就幸福了,反思而今央视一句“你幸福吗”会引起那么多的反弹也就能说明问题。
---但是说这些和乐业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很紧密。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你对工作的感觉就是你对生活的感觉。
阿珠这样一个乐业、热情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她以自己热爱生活和工作的真实人生态度赢得人们对她的尊重,人们理应对她尊敬,她并需要别人的同情,同情只能是对她的不敬!
我想,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接近我父辈年龄的睿智老板来说,他不会不懂的,他一定是在调侃我。因为那天我说出阿珠的名字,老板竟然也给我说起了阿珠的一则轶事:有一次,她到老板房间做卫生,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打破了。其实对一个大单位来说,日常维护中出点小差错没有什么,谁知她很自责,没有掩盖自己的过错,而是马上自己掏钱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补上!
写到这里,回想老板问我“你觉得比阿珠幸福吗”的问题,我应该理直气壮地坦承,阿珠比我幸福!阿珠的生活也理应比我更加有幸福感。在阿珠面前,我只有尊敬和惭愧。她的这些品质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充实的!祝福阿珠!
所以,新年文艺晚会那天,当阿珠第一次作为主唱和她所在的保洁工、水电工、厨师团队登上舞台唱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时,我鼓掌的双手特别用力,虽然她发音并不标准,但听起来很动听。我相信,这歌声一定发自她的内心,一如她的乐业、她的热情。
Apr
10
对待人才要学屠岸贾的“慧眼”和气量
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今晚大结局了。这部长达41集的片子虽占去了我几乎一个月的晚上时光,但是我乐此不疲。刚开始时,这部片子并未对我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我也并未觉得这部片子有多精彩,因为我看过这个题材的电影,觉得电视剧不会有什么新意,同时也对这么一个充满残酷的沉重题材不忍重读。但是它能够在我的这种心理状态下逐渐吸引我,而且吸引了全家,这本身说明了它是一部成功的巨制。题外话就不用我这个外行多说了,还是说道说道一下屠岸贾这位枭雄式人物对人才的态度吧。
按照正史的观点,勿庸置疑,屠岸贾这个人物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个遗臭万年的反面角色。但是评价一个人,我们不能简单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绝对论方式。何况,屠氏是一个一点也不简单的重要人物,更何况,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在刻划和表现人物时必须以能够充分表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为己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案》是相当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即使这么一位反面角色,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他人生各个方面。譬如,若抛开正义与邪恶之辩,他对人才的智慧和气量,就值得可圈可点。
不能不承认,剧中屠岸贾在识才上是独具“慧眼”的,对人才的包容也是气量非凡的。在看透人心,把握时局等问题上,屠岸贾是一等一的高手。换一句话说,就是这样一个在此种能力上也自负不已的奸诈人物,即使有到满等门客的支持,他仍然在与程婴的无形过招中频频居于下风。众人都以为程婴不过是一介医匠,不可能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不足为惧。屠岸贾虽不能完全猜透程婴的心思,但是他能够力排众议,从种种迹象甚至蛛丝马迹中觉察到程婴的过人之处,这已非常人能所为,也非常人能够理解。所谓高手是寂寞的,原因大概也在这里吧。
屠岸贾的特点中,他对人才包容的气量也是另一个非常人所能及的地方。像程婴这样一个令他伤透了脑筋,搅了他很多局的小小医匠,这么一个他人生中最潜在也最现实、最危险也最可怕的对手,他竟然可以容忍他享受门客的待遇,在府中白吃白喝了19年,还能够经常在一起把酒过招,却没有因其危险欲杀之而后快。即使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仍不想杀程婴,还能在把酒临风中极力掩饰内心的紧张与之谈笑风生,坦诚自己的险恶阴谋。这不仅需要足够的容人之量,还需具备非凡的惜才之心。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历史人物杨修,他也是个人才,也遇到了一代枭雄,但是他遇到的是没有容人之量的曹操,命运就大相径庭了。
不管历史上真实的屠岸贾是不是这样,也不管该剧的编剧和导演是否刻意营造了人情味并突出了屠岸贾的这种优点,剧中人物屠岸贾对人才的态度确实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反观我们的身边,身为领导干部,不能识人善用者有之,妒才嫉能压制人才者有之,求全责备者有之,钉着缺点的树木不放不见优点的森林者有之,以一己之好恶分出亲疏远近者有之,甚至打击报复给人穿小鞋者有之,恶意中伤诋毁人才者也有之。如此种种,虽非普遍,但是危害至深。正如片中所说,杀了一个忠心的赵朔,无数忠臣弃国而去。若未善一个人才,受伤的绝非一个人,其他人才会“敬”而远之。
屠岸贾虽然识才、惜才,但是他最终众叛亲离,问题坏就坏在他的心术不正上。倘若我们各行各业都能够学得并超越他识才之力、惜才之心,用在人间正道上,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何愁不成?“中国梦”早日实现有何难哉?
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今晚大结局了。这部长达41集的片子虽占去了我几乎一个月的晚上时光,但是我乐此不疲。刚开始时,这部片子并未对我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我也并未觉得这部片子有多精彩,因为我看过这个题材的电影,觉得电视剧不会有什么新意,同时也对这么一个充满残酷的沉重题材不忍重读。但是它能够在我的这种心理状态下逐渐吸引我,而且吸引了全家,这本身说明了它是一部成功的巨制。题外话就不用我这个外行多说了,还是说道说道一下屠岸贾这位枭雄式人物对人才的态度吧。
按照正史的观点,勿庸置疑,屠岸贾这个人物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个遗臭万年的反面角色。但是评价一个人,我们不能简单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绝对论方式。何况,屠氏是一个一点也不简单的重要人物,更何况,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在刻划和表现人物时必须以能够充分表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为己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案》是相当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即使这么一位反面角色,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他人生各个方面。譬如,若抛开正义与邪恶之辩,他对人才的智慧和气量,就值得可圈可点。
不能不承认,剧中屠岸贾在识才上是独具“慧眼”的,对人才的包容也是气量非凡的。在看透人心,把握时局等问题上,屠岸贾是一等一的高手。换一句话说,就是这样一个在此种能力上也自负不已的奸诈人物,即使有到满等门客的支持,他仍然在与程婴的无形过招中频频居于下风。众人都以为程婴不过是一介医匠,不可能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不足为惧。屠岸贾虽不能完全猜透程婴的心思,但是他能够力排众议,从种种迹象甚至蛛丝马迹中觉察到程婴的过人之处,这已非常人能所为,也非常人能够理解。所谓高手是寂寞的,原因大概也在这里吧。
屠岸贾的特点中,他对人才包容的气量也是另一个非常人所能及的地方。像程婴这样一个令他伤透了脑筋,搅了他很多局的小小医匠,这么一个他人生中最潜在也最现实、最危险也最可怕的对手,他竟然可以容忍他享受门客的待遇,在府中白吃白喝了19年,还能够经常在一起把酒过招,却没有因其危险欲杀之而后快。即使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仍不想杀程婴,还能在把酒临风中极力掩饰内心的紧张与之谈笑风生,坦诚自己的险恶阴谋。这不仅需要足够的容人之量,还需具备非凡的惜才之心。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历史人物杨修,他也是个人才,也遇到了一代枭雄,但是他遇到的是没有容人之量的曹操,命运就大相径庭了。
不管历史上真实的屠岸贾是不是这样,也不管该剧的编剧和导演是否刻意营造了人情味并突出了屠岸贾的这种优点,剧中人物屠岸贾对人才的态度确实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反观我们的身边,身为领导干部,不能识人善用者有之,妒才嫉能压制人才者有之,求全责备者有之,钉着缺点的树木不放不见优点的森林者有之,以一己之好恶分出亲疏远近者有之,甚至打击报复给人穿小鞋者有之,恶意中伤诋毁人才者也有之。如此种种,虽非普遍,但是危害至深。正如片中所说,杀了一个忠心的赵朔,无数忠臣弃国而去。若未善一个人才,受伤的绝非一个人,其他人才会“敬”而远之。
屠岸贾虽然识才、惜才,但是他最终众叛亲离,问题坏就坏在他的心术不正上。倘若我们各行各业都能够学得并超越他识才之力、惜才之心,用在人间正道上,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何愁不成?“中国梦”早日实现有何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