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
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评《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
● 张发
经过作者数月的艰辛孕育,在南海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周宏伟新作《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荣誉出品)一书终于呱呱坠地了!这不仅是网络舆情和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件喜事,也是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一件好事,更是政法工作的一件大事。因我多年来一直在政法战线工作,又担任过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我很乐意从政法工作总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谈谈读了此书的看法。
该书共9章,约20万字。全书观点鲜明、导向正确,布局新颖,结构合理。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紧跟时代形势,切中肯綮,由此引出前面六章对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论体系构建,第七、八章为或详或简的案例分析,最后一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该书紧扣“维稳”主题,与政法系统总的工作目标一致。特别是对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体系构建和对媒体、宣传部门、信息部门、政法部门、政协组织等开展舆情应对工作职责的论述,思路清楚,角度新颖,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相关部门改进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且听我为读者一一道来。
近几年来严峻的“维稳”形势表明,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舆情集散地和放大器,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数量逐年加速攀升,特别是负面舆情已对我党和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形成“围城”之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及时有效地化解负面舆情,破解“围城”困境,特别是打击网络谣言成为当务之急。该书从实际工作出发,论述了化解负面舆情的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阐述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从“维稳”工作需要出发研究舆情传播的特点、规律,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新动向和危害,提出了建立舆情“消防员”机制,大力开展舆情科学分析、引导和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社会危害等良策,并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又对舆情应对各主要责任方在舆情化解中的职责和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关于依法设立反谣言中心和建立咨询救助机制的建议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切实可行。
该书抛开多数“学院派”相关著作纯理论或纯案例的写作模式,尽量避免对网络舆情泛泛而谈,而突出负面舆情化解工作的主题;尽量避免生涩的专业术语而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便于普通舆情工作者、关注者阅读;同时书中还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实际,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相对系统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良好结合,对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也是宣传部门开展中央特别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参考资料。尤其是书中针对部分突出的社会舆情进行的或深或浅,或详或略的分析研究,对澄清相关问题,提高网民对谣言等负面舆情的警惕意识和鉴别、抵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关于舆情的思考分析是广泛而深入的,他多年的思考所获集中地反映到了这本书里。书中的主要观点也在2013年8月公安部开始的打击网络“大谣”专项行动和一段时间来主流媒体加大谣言反击力度的具体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也证明了作者观察、思考问题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这也通过在该书前言中作者对待负面舆情传播者三种类型的态度与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待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态度的一致性上再次得到体现。据悉,作者在同年9月份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还不知道习总书记有此论述。
因此,这是一本紧扣“维稳”工作大局宣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的及时之作,也创造了数个“第一”:国内第一本相对全面地论述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规律、新动向、危害,网络舆情“消防员”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工作的模式、流程、理念、方式方法以及政府部门、政协组织、媒体等各方力量应尽职责的初探之作;国内第一本针对负面舆情“围城”之势,提出化解网络负面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当务之急,并以非“学院派”的浅显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告诉人们舆情化解工作紧迫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接地气”力作;国内第一本资深网民“自干五”式探求真相,呼唤理性,化解负能量,弘换正能量,展示“草根”民本情怀的呕心沥血之作……
特别是对来海南来说,由于本地这方面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成果匮乏,因此这也是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影响,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不可多得的抛砖引玉之作,具有填补本地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当然,从工作的持续性看,该书的研究仍具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加大研究支持力度的必要。
大力支持该书出版的南海出版公司编辑意见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失败后,转而改变策略,希望籍网络这个没有国界的无形战场,在文化、思想、教育等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目的很隐蔽,手段很高明,能力很强,支持力度很大,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及时警惕和认识其各种潜在危险,则可能带来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现实危害。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群众甚至是一些政府官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别有用心者对舆论阵地的不断侵蚀,社会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大研究、宣传和培训力度。本书对化解负面舆情紧迫性的认识和呼吁,对负面舆情传播特点、规律与危害的总结以及对当下重要与常见舆情的分析研究对提高人们这方面的思想意识与鉴别、抵制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丰富我省在舆情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值得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业界专家认为,负面舆情“围城”、“压城”是“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维稳”工作难度大、成本高,但是无论围得有多紧,压力有多大,“城”决不能被催倒、压垮。要做到“黑云压城城不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最终破解“围城”困境,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担起责任,共同努力。
总之,该书称得上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是提高传言鉴别力的闲暇读物,是检测负能量信息流的扫描枪,是网络谣言的粉碎机和灭火器,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强心丸,是唤回独立思考理性的清醒剂,是不可多得的舆情工作参考书。正如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著名教授彭菊华先生所期待的,希望这本填补海南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新作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特别是能对海南的舆情研究和应对工作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多出成果,多做贡献!这,也是我的祝愿。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海南省公民道德与法建设促进会(筹)会长、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海南省将中华传统文化成功运用 于监狱管理的主要倡导。曾任广州军区某部师政委(大校军衔), 转业后曾任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等职。]
(注:因为该书尚未投放书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拍拍网上搜索书名订购,如搜索有困难,可点击
http://auction1.paipai.com/search/0/3FDAE65B000000000401000036622A58-F5C1.html)
——评《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
● 张发
经过作者数月的艰辛孕育,在南海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周宏伟新作《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荣誉出品)一书终于呱呱坠地了!这不仅是网络舆情和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件喜事,也是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一件好事,更是政法工作的一件大事。因我多年来一直在政法战线工作,又担任过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我很乐意从政法工作总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谈谈读了此书的看法。
该书共9章,约20万字。全书观点鲜明、导向正确,布局新颖,结构合理。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紧跟时代形势,切中肯綮,由此引出前面六章对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论体系构建,第七、八章为或详或简的案例分析,最后一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该书紧扣“维稳”主题,与政法系统总的工作目标一致。特别是对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体系构建和对媒体、宣传部门、信息部门、政法部门、政协组织等开展舆情应对工作职责的论述,思路清楚,角度新颖,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相关部门改进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且听我为读者一一道来。
近几年来严峻的“维稳”形势表明,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舆情集散地和放大器,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数量逐年加速攀升,特别是负面舆情已对我党和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形成“围城”之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及时有效地化解负面舆情,破解“围城”困境,特别是打击网络谣言成为当务之急。该书从实际工作出发,论述了化解负面舆情的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阐述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从“维稳”工作需要出发研究舆情传播的特点、规律,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新动向和危害,提出了建立舆情“消防员”机制,大力开展舆情科学分析、引导和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社会危害等良策,并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又对舆情应对各主要责任方在舆情化解中的职责和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关于依法设立反谣言中心和建立咨询救助机制的建议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切实可行。
该书抛开多数“学院派”相关著作纯理论或纯案例的写作模式,尽量避免对网络舆情泛泛而谈,而突出负面舆情化解工作的主题;尽量避免生涩的专业术语而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便于普通舆情工作者、关注者阅读;同时书中还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实际,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相对系统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良好结合,对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也是宣传部门开展中央特别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参考资料。尤其是书中针对部分突出的社会舆情进行的或深或浅,或详或略的分析研究,对澄清相关问题,提高网民对谣言等负面舆情的警惕意识和鉴别、抵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关于舆情的思考分析是广泛而深入的,他多年的思考所获集中地反映到了这本书里。书中的主要观点也在2013年8月公安部开始的打击网络“大谣”专项行动和一段时间来主流媒体加大谣言反击力度的具体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也证明了作者观察、思考问题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这也通过在该书前言中作者对待负面舆情传播者三种类型的态度与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待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态度的一致性上再次得到体现。据悉,作者在同年9月份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还不知道习总书记有此论述。
因此,这是一本紧扣“维稳”工作大局宣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的及时之作,也创造了数个“第一”:国内第一本相对全面地论述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规律、新动向、危害,网络舆情“消防员”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工作的模式、流程、理念、方式方法以及政府部门、政协组织、媒体等各方力量应尽职责的初探之作;国内第一本针对负面舆情“围城”之势,提出化解网络负面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当务之急,并以非“学院派”的浅显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告诉人们舆情化解工作紧迫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接地气”力作;国内第一本资深网民“自干五”式探求真相,呼唤理性,化解负能量,弘换正能量,展示“草根”民本情怀的呕心沥血之作……
特别是对来海南来说,由于本地这方面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成果匮乏,因此这也是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影响,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不可多得的抛砖引玉之作,具有填补本地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当然,从工作的持续性看,该书的研究仍具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加大研究支持力度的必要。
大力支持该书出版的南海出版公司编辑意见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失败后,转而改变策略,希望籍网络这个没有国界的无形战场,在文化、思想、教育等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目的很隐蔽,手段很高明,能力很强,支持力度很大,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及时警惕和认识其各种潜在危险,则可能带来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现实危害。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群众甚至是一些政府官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别有用心者对舆论阵地的不断侵蚀,社会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大研究、宣传和培训力度。本书对化解负面舆情紧迫性的认识和呼吁,对负面舆情传播特点、规律与危害的总结以及对当下重要与常见舆情的分析研究对提高人们这方面的思想意识与鉴别、抵制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丰富我省在舆情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值得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业界专家认为,负面舆情“围城”、“压城”是“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维稳”工作难度大、成本高,但是无论围得有多紧,压力有多大,“城”决不能被催倒、压垮。要做到“黑云压城城不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最终破解“围城”困境,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担起责任,共同努力。
总之,该书称得上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是提高传言鉴别力的闲暇读物,是检测负能量信息流的扫描枪,是网络谣言的粉碎机和灭火器,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强心丸,是唤回独立思考理性的清醒剂,是不可多得的舆情工作参考书。正如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著名教授彭菊华先生所期待的,希望这本填补海南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新作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特别是能对海南的舆情研究和应对工作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多出成果,多做贡献!这,也是我的祝愿。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海南省公民道德与法建设促进会(筹)会长、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海南省将中华传统文化成功运用 于监狱管理的主要倡导。曾任广州军区某部师政委(大校军衔), 转业后曾任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等职。]
(注:因为该书尚未投放书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拍拍网上搜索书名订购,如搜索有困难,可点击
http://auction1.paipai.com/search/0/3FDAE65B000000000401000036622A58-F5C1.html)
Jan
31
《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出版
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是提高传言鉴别力的闲暇读物,
是检测负能量信息流的扫描枪,
是网络谣言的粉碎机和灭火器,
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强心丸,
是唤回独立思考理性的清醒剂,
是不可多得的舆情工作参考书。
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周宏伟的第三部著作《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荣誉出品,“网络舆情与新闻传播”丛书之一)近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该书由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网络舆情与新闻传播”丛书主编彭菊华教授作序,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原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作跋。
该书共9章,约20万字,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紧跟时代形势,切中肯綮,由此引出前面六章对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论体系构建,第七、八章为或详或简的案例分析,最后一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该书紧扣“维稳”主题,与政法系统总的工作目标一致。全书观点鲜明、导向正确,布局新颖,结构合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国家实力、 影响力日益提升, 境内外网络媒体出现了大量于中国不利的负面舆情信息。特别是近年微博、微信的兴盛和 3G智能手机平台的助推作用,这些负面舆情信息大有“围城”之势,已严重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如何把握舆情及其传播的特点、规律,及时地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 提出正确应对的办法, 这是摆在政府、 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人物面前的迫切问题。
该书作者结合多年来关注舆情动态和进行舆情分析的实践经验,以三年前提出建立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为主要关注点,对舆情分析和应对工作进行了梳理,对舆情“消防员”机制进行了相对系统深入的阐述,这些研究对党政宣传、信息监管等部门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鉴于高级舆情分析师培训在国内刚刚起步, 人数尚少,该书也可以作高级舆情分析师培训和工作的参考读物。该书的视野主要是社会负面舆情,开展应对工作的主体也是对社会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党政部门、社会机构等, 一般企业、 公司的舆情分析和应对工作可以此为参考。
特别是对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体系构建和对媒体、宣传部门、信息部门、政法部门、政协组织等开展舆情应对工作职责的论述,思路清楚,角度新颖,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相关部门改进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虽然本书为舆情工作研究初探之作, 但仍然有其亮点。 一是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相结合。紧扣社会稳定的时代主题,紧跟“维稳” 工作形势,特别是负面信息“围城”之势,所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二是国内舆情工作形势与海南本地舆情工作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是作为一种研究著作,在本地业界尚属紧缺资源,具有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海南舆情分析工作刚刚走上正轨, 2013 年 8 月份才拥有唯一的高级舆情分析师 (南海网) 。 据能够找到的资料表明, 目前海南舆情工作理论研究的著作尚为空白,因此该书可为填补空白之作。(详细情况请参阅张发先生写的书评文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目录
序……………………………………………………………彭菊华 1
前 言……………………………………………………………… 5
第一章 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 ……………………………… 1
一、 初识舆情 ……………………………………………………… 1
( 一 ) 舆情与舆论、 网络舆情、 负面舆情 ……………………………1
( 二 ) 网络舆情的特点 ………………………………………………3
( 三 ) 舆情化解、 舆论监督、 舆论引导与新闻报道、 宣传思想
工作……………………………………………… ……… 5
( 四 ) 关于舆情研究的学科视野问题… …………………………… 5
二、 负面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危害 ……………………………… 6
( 一 ) 负面舆情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6
( 二 ) 舆情信息传播的特点…………… …………………………… 8
( 三 ) 负面舆情传播的危害 ………………………… …………… 11
( 四 ) 负面舆情产生的新动向 ……………………… …………… 26
( 五 ) 海南网络舆情特点略论 ……………………… …………… 38
三、 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 39
四、 关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 “全球意识” 、 “全岛意识” 问题 … 42
第二章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亟待加强 …………………………… 44
一、 “网络舆情一定要关注, 但不要被左右” …………………… 44
二、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意义……………………………… 45
目 录1 - -
三、 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不足…………………………………… 45
四、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 搜集、 管理工作 ………………………… 46
五、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 47
( 一 )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概况 ……………………… …………… 48
( 二 )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要求 ……………………… …………… 53
( 三 ) 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 ……………………… …………… 53
( 四 ) 舆情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 …………… 54
( 五 ) 实现舆情分析人机最佳结合 ………………… …………… 54
( 六 ) 负面舆情分析文章的写作 …………………… …………… 55
六、 建立完善的舆情 “消防员” 制度, 及时化解舆情热 点, 筑牢
负面舆情人民防线………………… …………………… 56
第三章 打造高素质的网络舆情 “消防员” 队伍 …… …………… 59
一、 网络舆情 “消防员” 的基本职责和作用……………………… 59
二、 网络舆情 “消防员” 的基本素质要求…………………………60
三、 网络舆情 “消防员” 工作的一般流程、 方式方法和原则 …… 64
四、 绩效评估—— —注重社会效益………………………………… 67
五、 关于舆情 “消防员” 的内涵是否确切的问题………………… 68
第四章 媒体在舆情 “消防” 中的社会引导责任 …… …………… 70
一、 舆情与媒体关系密切………………………………………… 70
( 一 ) 舆情的特点与媒体 ( 媒介 ) 的发展关系紧密 ……………… 70
( 二 ) 公共舆情事件的应对与媒体关系密切 ……… …………… 71
二、 社会的发展要求媒体加强自律, 履行社会责任 …………… 72
三、 网络媒体应尽引导之责……………………………………… 74
目 录 2 - -
( 一 ) 网络新闻媒体要尽好正面宣传引导之责 …… …………… 74
( 二 ) 网络互动平台要加强引导意识 ……………… …………… 75
四、 对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需小心谨慎………………………… 77
( 一 ) 媒体应走出急功近利搞短信经济创收的误区 …………… 78
( 二 ) 公益短信与手机报相得益彰,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双赢 ……… …………………………………………… 79
第五章 党政宣传、 信息和政法部门在舆情 “消防” 中的管理责任
…………………………………………………………………… 84
一、党政宣传、 信 息部门在舆情 “消防” 中的管理责任………… 86
( 一 ) 管理人员要强化 “把关人” 责任意识、 执行意识…………… 86
( 二 ) 善于正视不足, 勇于创新工作……………………………… 87
( 三 ) 建立健全紧急、 突发负面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91
( 四 ) 紧跟时代的步伐, 切实抓好宣传思想工作………………… 92
二、 政法部门在公共事件舆情 “消防” 中的治安责任…………… 97
三、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工作, 加大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不给
负面信息以生存空间 …………………………………………… 99
四、 舆情管理要把握好度, 防止走无政 府主义的邪路和舆论
一律的老路 ……………………………………… …… 105
第六 章 政协 部 门在 社情 民 意工 作中 开展 舆 情 “ 消 防” 工 作 的 独 特
职责和作用……………………………………………………… 107
一、 政协基层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存在薄弱点 ………………… 110
二、 切实履行政协渠道职能, 搭好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 开
展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反馈工作 ……………………… 111
目 录 3 - -
( 一 ) 高度重视政协宣传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111
( 二 ) 加强政协宣传和信息工作, 推进基层信息公开, 让老百
姓及时知上情 …………………………………… ……112
( 三 ) 加强信息工作, 及时了解把握和反映社情民意, 把老百
的声音及时反馈给执政党和政府部门, 当政党部
门及时知下情…………………………………… ……113
三、 加强社情民意疏导应对能力, 着重提高负面社情民意
信息转化效果 …………………………………… ……115
第七章 热点舆情深度分析实例 ……………………………… 121
一、 关于三亚违章抢建抢种之风 ……………………………… 121
二、 关于海南建设公务员小区的热点问题 …………………… 140
三、 关于日本购岛引发的民意井喷问题 ……………………… 164
第八章 部分常见舆情浅析与引导 …………………………… 193
一、否定雷锋的问题: 网络否定雷锋的贴子用心险恶 ……… 193
二、 “9 号文件” 问题: 被披露的风险有多大? ………………… 196
三、 食盐抢购风波问题: 2011 年最新问候语—— —你买盐了吗?198
四、 日本核泄露问题: 当心日本核泄露对海南旅游可能存在
影响 …………………………………………………… 201
五、 小广告求子诈骗问题: 千里求缘求的是什么? …………… 202
六、 大学生迁户口问题: 跳了龙门不跳 农门是进步还是
无奈? …………………………………………………203
七、 莫言热问题: “莫言热” 叩问中国文学路在何方, 莫获奖
引发社会功利百态大曝光 ……………………… ……205
…
目 录 4 - -
八、 媒体煽情之风问题: 煽情之风不除, 难免再走 “海师门” 209
九、 儋州网络诈骗问题 ………………………………………… 212
十、 “响一声” 手机电话问题 : 手机新号段缘何成为诈骗电话
的 “名片” ? …… ……………………………………… 220
十一、 “艳照门” 问题: 反思 “艳照门” 的积极意义……………… 223
十二、 灾难期间的舆论问题 ……………………… …………… 226
十三、 “女兵” 奢华问题: 外媒关注中国 “女兵” 爱 LV 用意
何在? ……………………………………………… 233
十四、 倚树晨练问题: 健身错位还是报道错位?……………… 235
十五、 维护钓鱼岛等海样利益问题 …………………………… 238
十六、 新版黛玉问题: “被裸死” 是赤裸裸的意淫和炒 作……… 244
十七、 报道创新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 “巧遇” …………………… 249
十八、 许可证与安全问题: 证重要还是心重要?如何看待
三亚博爱幼儿园事件报道中的证? ……………… 250
十九、 贪腐年轻化问题: 贪腐年轻化暴 露片面追求干部年轻化
弊端—— —从 海南 “杰出青年” 肖明辉被 “好处费”
撂倒说开去 ………………………………………… 251
二十、 厦门 BRT 事件: “亡羊补牢” 何如 “未雨绸缪” —— —
有感于社会 发展应尽量减少生命的代价 ………… 254
二十一、 网络问政 “元年” “最美网事” 问题: 以平常心冷静
看待 “最美网事” ………… ……………………… 256
二十二、 ( 兼小结 ) 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受伤的
总是网民?……………………………………… 259
第九章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相关法规问题 …………… 262
一、 互联网信息管理与言论自由 ………………… …………… 263
…
目 录 5 - -
二、 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依据 ……………………………… 264
三、 互联网信息管理面临的法律方面的挑战 ………………… 266
四、 加强立法, 做到保护言论自由与坚 决追究传播非法信息
的法律责任二者兼顾 …………………………… ……271
五、 “两高” 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最新司法解释及其重要现实
意义 …………………………………………………… 274
六、 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共守 “七条底线” …………………… 280
七、 以求真求实态度尽快依法设立反谣言中心和咨询
救助机制 ……………………………………………… 282
跋 ………………………………………………………… 张发 287
后 记 感谢生命中的贵人………………………… ……………295
目 录 6 - -
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是提高传言鉴别力的闲暇读物,
是检测负能量信息流的扫描枪,
是网络谣言的粉碎机和灭火器,
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强心丸,
是唤回独立思考理性的清醒剂,
是不可多得的舆情工作参考书。
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周宏伟的第三部著作《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荣誉出品,“网络舆情与新闻传播”丛书之一)近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该书由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网络舆情与新闻传播”丛书主编彭菊华教授作序,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原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作跋。
该书共9章,约20万字,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紧跟时代形势,切中肯綮,由此引出前面六章对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论体系构建,第七、八章为或详或简的案例分析,最后一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该书紧扣“维稳”主题,与政法系统总的工作目标一致。全书观点鲜明、导向正确,布局新颖,结构合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国家实力、 影响力日益提升, 境内外网络媒体出现了大量于中国不利的负面舆情信息。特别是近年微博、微信的兴盛和 3G智能手机平台的助推作用,这些负面舆情信息大有“围城”之势,已严重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如何把握舆情及其传播的特点、规律,及时地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 提出正确应对的办法, 这是摆在政府、 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人物面前的迫切问题。
该书作者结合多年来关注舆情动态和进行舆情分析的实践经验,以三年前提出建立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为主要关注点,对舆情分析和应对工作进行了梳理,对舆情“消防员”机制进行了相对系统深入的阐述,这些研究对党政宣传、信息监管等部门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鉴于高级舆情分析师培训在国内刚刚起步, 人数尚少,该书也可以作高级舆情分析师培训和工作的参考读物。该书的视野主要是社会负面舆情,开展应对工作的主体也是对社会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党政部门、社会机构等, 一般企业、 公司的舆情分析和应对工作可以此为参考。
特别是对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体系构建和对媒体、宣传部门、信息部门、政法部门、政协组织等开展舆情应对工作职责的论述,思路清楚,角度新颖,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相关部门改进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虽然本书为舆情工作研究初探之作, 但仍然有其亮点。 一是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相结合。紧扣社会稳定的时代主题,紧跟“维稳” 工作形势,特别是负面信息“围城”之势,所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二是国内舆情工作形势与海南本地舆情工作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是作为一种研究著作,在本地业界尚属紧缺资源,具有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海南舆情分析工作刚刚走上正轨, 2013 年 8 月份才拥有唯一的高级舆情分析师 (南海网) 。 据能够找到的资料表明, 目前海南舆情工作理论研究的著作尚为空白,因此该书可为填补空白之作。(详细情况请参阅张发先生写的书评文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目录
序……………………………………………………………彭菊华 1
前 言……………………………………………………………… 5
第一章 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 ……………………………… 1
一、 初识舆情 ……………………………………………………… 1
( 一 ) 舆情与舆论、 网络舆情、 负面舆情 ……………………………1
( 二 ) 网络舆情的特点 ………………………………………………3
( 三 ) 舆情化解、 舆论监督、 舆论引导与新闻报道、 宣传思想
工作……………………………………………… ……… 5
( 四 ) 关于舆情研究的学科视野问题… …………………………… 5
二、 负面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危害 ……………………………… 6
( 一 ) 负面舆情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6
( 二 ) 舆情信息传播的特点…………… …………………………… 8
( 三 ) 负面舆情传播的危害 ………………………… …………… 11
( 四 ) 负面舆情产生的新动向 ……………………… …………… 26
( 五 ) 海南网络舆情特点略论 ……………………… …………… 38
三、 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 39
四、 关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 “全球意识” 、 “全岛意识” 问题 … 42
第二章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亟待加强 …………………………… 44
一、 “网络舆情一定要关注, 但不要被左右” …………………… 44
二、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意义……………………………… 45
目 录1 - -
三、 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不足…………………………………… 45
四、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 搜集、 管理工作 ………………………… 46
五、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 47
( 一 )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概况 ……………………… …………… 48
( 二 ) 网络舆情分析工作要求 ……………………… …………… 53
( 三 ) 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 ……………………… …………… 53
( 四 ) 舆情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 …………… 54
( 五 ) 实现舆情分析人机最佳结合 ………………… …………… 54
( 六 ) 负面舆情分析文章的写作 …………………… …………… 55
六、 建立完善的舆情 “消防员” 制度, 及时化解舆情热 点, 筑牢
负面舆情人民防线………………… …………………… 56
第三章 打造高素质的网络舆情 “消防员” 队伍 …… …………… 59
一、 网络舆情 “消防员” 的基本职责和作用……………………… 59
二、 网络舆情 “消防员” 的基本素质要求…………………………60
三、 网络舆情 “消防员” 工作的一般流程、 方式方法和原则 …… 64
四、 绩效评估—— —注重社会效益………………………………… 67
五、 关于舆情 “消防员” 的内涵是否确切的问题………………… 68
第四章 媒体在舆情 “消防” 中的社会引导责任 …… …………… 70
一、 舆情与媒体关系密切………………………………………… 70
( 一 ) 舆情的特点与媒体 ( 媒介 ) 的发展关系紧密 ……………… 70
( 二 ) 公共舆情事件的应对与媒体关系密切 ……… …………… 71
二、 社会的发展要求媒体加强自律, 履行社会责任 …………… 72
三、 网络媒体应尽引导之责……………………………………… 74
目 录 2 - -
( 一 ) 网络新闻媒体要尽好正面宣传引导之责 …… …………… 74
( 二 ) 网络互动平台要加强引导意识 ……………… …………… 75
四、 对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需小心谨慎………………………… 77
( 一 ) 媒体应走出急功近利搞短信经济创收的误区 …………… 78
( 二 ) 公益短信与手机报相得益彰,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双赢 ……… …………………………………………… 79
第五章 党政宣传、 信息和政法部门在舆情 “消防” 中的管理责任
…………………………………………………………………… 84
一、党政宣传、 信 息部门在舆情 “消防” 中的管理责任………… 86
( 一 ) 管理人员要强化 “把关人” 责任意识、 执行意识…………… 86
( 二 ) 善于正视不足, 勇于创新工作……………………………… 87
( 三 ) 建立健全紧急、 突发负面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91
( 四 ) 紧跟时代的步伐, 切实抓好宣传思想工作………………… 92
二、 政法部门在公共事件舆情 “消防” 中的治安责任…………… 97
三、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工作, 加大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不给
负面信息以生存空间 …………………………………………… 99
四、 舆情管理要把握好度, 防止走无政 府主义的邪路和舆论
一律的老路 ……………………………………… …… 105
第六 章 政协 部 门在 社情 民 意工 作中 开展 舆 情 “ 消 防” 工 作 的 独 特
职责和作用……………………………………………………… 107
一、 政协基层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存在薄弱点 ………………… 110
二、 切实履行政协渠道职能, 搭好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 开
展社情民意信息反映反馈工作 ……………………… 111
目 录 3 - -
( 一 ) 高度重视政协宣传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111
( 二 ) 加强政协宣传和信息工作, 推进基层信息公开, 让老百
姓及时知上情 …………………………………… ……112
( 三 ) 加强信息工作, 及时了解把握和反映社情民意, 把老百
的声音及时反馈给执政党和政府部门, 当政党部
门及时知下情…………………………………… ……113
三、 加强社情民意疏导应对能力, 着重提高负面社情民意
信息转化效果 …………………………………… ……115
第七章 热点舆情深度分析实例 ……………………………… 121
一、 关于三亚违章抢建抢种之风 ……………………………… 121
二、 关于海南建设公务员小区的热点问题 …………………… 140
三、 关于日本购岛引发的民意井喷问题 ……………………… 164
第八章 部分常见舆情浅析与引导 …………………………… 193
一、否定雷锋的问题: 网络否定雷锋的贴子用心险恶 ……… 193
二、 “9 号文件” 问题: 被披露的风险有多大? ………………… 196
三、 食盐抢购风波问题: 2011 年最新问候语—— —你买盐了吗?198
四、 日本核泄露问题: 当心日本核泄露对海南旅游可能存在
影响 …………………………………………………… 201
五、 小广告求子诈骗问题: 千里求缘求的是什么? …………… 202
六、 大学生迁户口问题: 跳了龙门不跳 农门是进步还是
无奈? …………………………………………………203
七、 莫言热问题: “莫言热” 叩问中国文学路在何方, 莫获奖
引发社会功利百态大曝光 ……………………… ……205
…
目 录 4 - -
八、 媒体煽情之风问题: 煽情之风不除, 难免再走 “海师门” 209
九、 儋州网络诈骗问题 ………………………………………… 212
十、 “响一声” 手机电话问题 : 手机新号段缘何成为诈骗电话
的 “名片” ? …… ……………………………………… 220
十一、 “艳照门” 问题: 反思 “艳照门” 的积极意义……………… 223
十二、 灾难期间的舆论问题 ……………………… …………… 226
十三、 “女兵” 奢华问题: 外媒关注中国 “女兵” 爱 LV 用意
何在? ……………………………………………… 233
十四、 倚树晨练问题: 健身错位还是报道错位?……………… 235
十五、 维护钓鱼岛等海样利益问题 …………………………… 238
十六、 新版黛玉问题: “被裸死” 是赤裸裸的意淫和炒 作……… 244
十七、 报道创新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 “巧遇” …………………… 249
十八、 许可证与安全问题: 证重要还是心重要?如何看待
三亚博爱幼儿园事件报道中的证? ……………… 250
十九、 贪腐年轻化问题: 贪腐年轻化暴 露片面追求干部年轻化
弊端—— —从 海南 “杰出青年” 肖明辉被 “好处费”
撂倒说开去 ………………………………………… 251
二十、 厦门 BRT 事件: “亡羊补牢” 何如 “未雨绸缪” —— —
有感于社会 发展应尽量减少生命的代价 ………… 254
二十一、 网络问政 “元年” “最美网事” 问题: 以平常心冷静
看待 “最美网事” ………… ……………………… 256
二十二、 ( 兼小结 ) 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受伤的
总是网民?……………………………………… 259
第九章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相关法规问题 …………… 262
一、 互联网信息管理与言论自由 ………………… …………… 263
…
目 录 5 - -
二、 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依据 ……………………………… 264
三、 互联网信息管理面临的法律方面的挑战 ………………… 266
四、 加强立法, 做到保护言论自由与坚 决追究传播非法信息
的法律责任二者兼顾 …………………………… ……271
五、 “两高” 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最新司法解释及其重要现实
意义 …………………………………………………… 274
六、 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共守 “七条底线” …………………… 280
七、 以求真求实态度尽快依法设立反谣言中心和咨询
救助机制 ……………………………………………… 282
跋 ………………………………………………………… 张发 287
后 记 感谢生命中的贵人………………………… ……………295
目 录 6 - -
Sep
8
柯达 又回来了受海口市民关注
9月7日下午,一名市民在海南省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设备查看柯达完成重组的新闻。据媒体日前报道,132岁“高龄”的柯达已经脱离破产保护完成重组,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26亿美元,盈利1.67亿美元。业内认为,对于柯达、诺基亚而言,尽管它们身处不同领域,但是命运极为相似。重组、出售业务都是一种途径,未来能否重展雄风,关键还在于能否重新打造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产品或是技术,否则即使“活下来”也不易,将面临诸多竞争和考验。
9月7日下午,一名市民在海南省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设备查看柯达完成重组的新闻。据媒体日前报道,132岁“高龄”的柯达已经脱离破产保护完成重组,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26亿美元,盈利1.67亿美元。业内认为,对于柯达、诺基亚而言,尽管它们身处不同领域,但是命运极为相似。重组、出售业务都是一种途径,未来能否重展雄风,关键还在于能否重新打造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产品或是技术,否则即使“活下来”也不易,将面临诸多竞争和考验。

Aug
5
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国家实力、影响力日益提升,境内外网络媒体出现了大量于中国不利的负面信息。特别是近年微博、微信的兴盛和3G智能手机平台的助推作用,这些负面信息大有“围城”之势,已严重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对负面信息产生了富有历史性变革的抵制作用,虽然今年以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正本清源,破除谣言上明显增强了力度,虽然网络上理智网民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几经风雨的网民正在走向成熟,他们正能量的宣传对谣言的反击力在增强,但是党政宣传和意识形态等部门主动出击,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能力仍然显得薄弱,化解负面舆情特别是避谣、止谣的实践工作仍存在“缺位”或作为不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笔者以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负面信息“围城”局势,公安机关和意识形态部门对化解负面舆情特别是避谣、止谣工作责无旁贷,各相关部门如何为之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尽快解决,应该主动有所作为的紧急、现实问题。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不仅由于形势严峻,而且也因为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具有别的政府部门无可比拟的工作资源,还因为十八大以后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在增强,社会责任和正能量在不断复苏,网民在成熟,理性在增强。公安等政法部门依托政府力量建立了覆盖面广、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社会调查网,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在有效防范、化解、限制、处置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的违法行为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化解负面舆情和避谣、止谣工作切实可行,而且容易有所作为。
化解负面舆情和避谣、止谣工作虽是公安部门的应有职责,宣传部门、政协部门、信息部门等也有此重责,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和意识形态部门应该搞好组织协调和联系联防工作,与各相关部门形成有统一协调指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各显神通的整体作战态势,让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产生巨大的声势、正能量和反击力,压缩负面信息的生存空间,将其不良影响作用减少到最小。
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群众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应该对正在复苏的社会责任和正能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上的“舆论领袖”和“五毛党”以及其他有一定舆论能力的网络人士开展工作,对经常发布负面信息和造谣生事者通过法律渠道予以处罚、警告、教育、提醒,对发挥正能量的网民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并力争让他们从网上走到网下,参加统一组织的相关培训、交流活动,让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不感到孤单寂寞羞怯,其反击负面信息的技巧、说服力得到提高。既然敌对势力暗地里企图用金钱拉笼一小部分人为其服务,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拨专项经费支持、表彰这些正能量人士,包括发放补助、奖励,举办正能量交流活动,整理出版正能量宣传和反击负面信息的美术、摄影、文学作品等,让他们自发的正能量行动在网络内外、社会上下凝成一股浩然正气。
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中开展大型反击行动和经常性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既做到重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反击、澄清、化解工作,又做到日常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建立重大社会突发舆情应对机制,随时对负面信息予以有力、有效的反击,澄清真相,消除危害或不良影响。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洞察能力,善于甄别不同信息、舆情的真伪、立场,并能够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决抵制不良舆论,大力支持态度客观公正的中立舆论,认真引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正能量的偏激舆论,让正能量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涌流,交汇成汪洋大海,荡涤一切沉渣污垢,还人们一个健康清洁,积极向上、向善,尚真、尚美的精神生活环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国家实力、影响力日益提升,境内外网络媒体出现了大量于中国不利的负面信息。特别是近年微博、微信的兴盛和3G智能手机平台的助推作用,这些负面信息大有“围城”之势,已严重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对负面信息产生了富有历史性变革的抵制作用,虽然今年以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正本清源,破除谣言上明显增强了力度,虽然网络上理智网民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几经风雨的网民正在走向成熟,他们正能量的宣传对谣言的反击力在增强,但是党政宣传和意识形态等部门主动出击,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能力仍然显得薄弱,化解负面舆情特别是避谣、止谣的实践工作仍存在“缺位”或作为不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笔者以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负面信息“围城”局势,公安机关和意识形态部门对化解负面舆情特别是避谣、止谣工作责无旁贷,各相关部门如何为之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尽快解决,应该主动有所作为的紧急、现实问题。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不仅由于形势严峻,而且也因为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具有别的政府部门无可比拟的工作资源,还因为十八大以后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在增强,社会责任和正能量在不断复苏,网民在成熟,理性在增强。公安等政法部门依托政府力量建立了覆盖面广、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社会调查网,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在有效防范、化解、限制、处置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的违法行为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化解负面舆情和避谣、止谣工作切实可行,而且容易有所作为。
化解负面舆情和避谣、止谣工作虽是公安部门的应有职责,宣传部门、政协部门、信息部门等也有此重责,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和意识形态部门应该搞好组织协调和联系联防工作,与各相关部门形成有统一协调指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各显神通的整体作战态势,让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产生巨大的声势、正能量和反击力,压缩负面信息的生存空间,将其不良影响作用减少到最小。
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群众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应该对正在复苏的社会责任和正能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上的“舆论领袖”和“五毛党”以及其他有一定舆论能力的网络人士开展工作,对经常发布负面信息和造谣生事者通过法律渠道予以处罚、警告、教育、提醒,对发挥正能量的网民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并力争让他们从网上走到网下,参加统一组织的相关培训、交流活动,让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不感到孤单寂寞羞怯,其反击负面信息的技巧、说服力得到提高。既然敌对势力暗地里企图用金钱拉笼一小部分人为其服务,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拨专项经费支持、表彰这些正能量人士,包括发放补助、奖励,举办正能量交流活动,整理出版正能量宣传和反击负面信息的美术、摄影、文学作品等,让他们自发的正能量行动在网络内外、社会上下凝成一股浩然正气。
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中开展大型反击行动和经常性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既做到重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反击、澄清、化解工作,又做到日常负面舆情化解和避谣、止谣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建立重大社会突发舆情应对机制,随时对负面信息予以有力、有效的反击,澄清真相,消除危害或不良影响。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洞察能力,善于甄别不同信息、舆情的真伪、立场,并能够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决抵制不良舆论,大力支持态度客观公正的中立舆论,认真引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正能量的偏激舆论,让正能量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涌流,交汇成汪洋大海,荡涤一切沉渣污垢,还人们一个健康清洁,积极向上、向善,尚真、尚美的精神生活环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