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8
请不要辜负这个网络时代
-----浅评周小平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0716调整第二部分位置)

6月份周小平在互联网上发布了题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文章,该文迅速引起了各大网站的极大关注,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为避免“凑热闹”、“沾光”之嫌,笔者本不想对此作公开的评论,但既然这是个热点话题,而且又充满了争议,出于对传媒现象的研究和对舆情引导的关注,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对此浅评几句。



读完这篇长文,总的来说,文章的立意很好: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为避免有些“过敏”的读者一看开头就以为是“五毛”文章,不想往下读,这一点,请容笔者随后再述。)

然而,一个好的立意,一个好的主题,要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说服力、感召力,需要有好的论证,好的论据。周小平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有争议,就其整体来说,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论证的不严谨、不客观,论据的不严密、不真实、不可靠,至于他是不是投机分子、读的书是不是真的读完了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是次要的,可以姑且不论。反对意见指出的硬伤主要在于他的这篇文章通篇缺乏理性分析态度和逻辑思维。

从论证方式上说,文章充斥着“你说……你知不知道……”之类近似排比的段落,拿“你说”的中国问题与“你知不知道”的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或“实际情况”相对比,证明“你说”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问题,或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或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貌似排山倒海,气势雄浑,但是这种论证的逻辑是缺乏力量的。因为这种逻辑缺乏理论和思想的高度,直白地说就是“和稀泥”,告诉人们“世界大同”,无需惊诧。

而且,这种无原则的无建设性意见的论证只能暂缓人们对问题的注意力,而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引导人们,促进问题的解决。一旦先前肯定你的人们醒悟过来,只能感觉受骗,转而否定整篇文章、整个人。类似的句式还有“××说……但××不会告诉你……”、“你也许会说……我告诉你……”等,阅读时都值得人们注意其论证是否存在陷阱和漏洞。

同时,单从驳论的方式上讲,反对意见也指出,其中被该文驳斥的部分论点论调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属于作者编造的。即使真的存在,这种“靶子”的质量也太差,太没档次,太“小儿科”,不仅作者拿这样的“靶子”说事,格调不高,而且也降低了“你”的水平和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战场上“敌情”判断不对,打错了方向,哪能有很好的战果?有的“××不会告诉你”的所谓真相也有很多不准确,站不住脚。这已不仅仅是论证方法问题,也涉及到论据问题。

从论据上说,文章受质疑的致命之处在于许多例证不准确,不是细节有出于,就是数据不准确,甚至张冠李戴。虽然,人们可能无法保证自己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十分准确,但是既然要论证、要驳斥,而且考虑很久了,就应该尽可能做到真实、准确、可信。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有漏洞的论据不能用,这是论证性文章的基本常识。即使条件有限,做不到精准,也至少要保证基本事实清楚,不添油加醋,不张冠李戴,更不能胡编乱造。

笔者针对反对者提出质疑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比对和抽样查证,发现该文论据事实描述和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情况多处存在,构成了无法挽回和自圆其说的“硬伤”。

事实描述方面试举几例:之一,文章开始部分说到王小波的弟弟在美国街头被刺死一事,虽然被刺死这一事实清楚、真实,但是事例描述的具体细节中加入了“这段时间路过的车辆和人很多,但没有人停下来帮助他”等有违权威文献所叙事实的凭空想象之词,虽然能够引起人们对美国社会人情冷酷的愤怒,但是一旦人们获悉真相,那么效果适得其反。

之二,如对3D技术的描述,“美国3D打印技术只能打印塑胶部件,中国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打印超坚固超耐高温的钛合金部件,并应用在了飞机上”,可事实却是“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技术的国家”。如果要说先进之处,在于“在性能上,根据公开的材料表明,我国已经能够生产优于美国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环球网,http://mil.huanqiu.com/mlitaryvision/2013-05/2694341_2.html)。

至于数据方面的硬伤,也比比皆是,且许多是简单的常识性错误,如说北京城的总人口从20万变成了3000万,“涨了150倍”,不仅无任何限定词说明是哪一年的数据,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口,按照什么样的统计标准,而且数据也不准确。翻翻有关网站资料就知道,建国初1949年的北京户籍人口也有200多万,怎么会是20万(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网,http://www.phic.org.cn/tonjixinxi/weishengshujutiyao/jiankangzhibiao/201304/t20130425_60101.htm) ?现在的的人口数,按照权威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户籍人口1277.9万人,怎么会是3000万(北京网,http://bjjs.beijing.cn/smbj/n214078115.shtml)。

如此简单可查数据表述不严谨姑且不论,但如此不准确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不知如何评说了。难道“一直想写下来”的文章事例、数据都是想出来的吗?就不能随手查查资料?而对挑剔的读者来说,一组数字的错误都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可信度,何况不准确、不真实、不严谨的事例、数据俯首皆是?



评论这样的文章是一件苦差事,还得冒着被玩弄的危险。本文的主旨不在挑错,所以也不必一一例举其值得质疑之处并一一更正。再说网上有不少专心人士,已经挑了不少问题,虽不见得条条中肯,但也不乏真知酌见,至少查证的资料可提供一种参考(如:如何评价《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http://www.zhihu.com/topic/19857779/newest# )。其实,笔者实在不敢相信一个号称作家、时评家、著名博主的网络写手,竟然出现如此一些在很多人来看根本不想理会的不严谨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80后网络写手,周小平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也是难免的。可如果这是作者写作常态的表现,那么只能说有的反对者“不值一评”的看法虽然未免过份,却也一针见血,如果是作者故意为之,想引起争议受到关注扩大影响,那么可以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而对反驳者来说,他们被戏弄了。

但是,即使是故意玩的游戏,也不要玩得过火了。全文中作者提出的一些建设性主张与自己的写作实践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是有必要指出来。

“也许我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熟读历史,可我们至少要有常识对吗?”-----可是这篇文章中违背常识的还少吗?

“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你是不是觉得那些领导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特别可悲,可怜,奴性?那你想想,盲目相信‘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的人和盲目相信领导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以为只有领导对下属不会说实话是吗?那我告诉你‘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对你同样也没有半句实话。”-----同样,该文作者在文中又是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你叫人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本没错,难道就应该相信你那些不客观、不准确、不可靠的说教?

“如果你以为微博上、杂志、畅销书上那些夸张的、惊悚的、匪夷所思的或者让你拍案惊奇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同样,该文作者在微博上发的这篇文章中那些夸张的、匪夷所思的文字就真的是世界的真相了吗?

“所以能拯救你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表现,作者你是在干什么呢?是因为你看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在传播正确的知识?还是在提醒人们要用正确的知识来分辨你文章中存在的诸多纰漏?

“眼见身边的人一个个逐渐被微博催眠、被杂志报纸和畅销书侵蚀、一个个渐渐滑向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的深渊时,我不得不忧心忡忡。”-----同样,该文作者在文中是不是也有“是非不分”“黑白不分”的嫌疑呢,是不是在用这些东西给人催眠呢,是不是也让人忧心忡忡呢?



写到这里,笔者觉得还有必要提一提赞同者特别是主流媒体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反映。在赞赏声和反对声都很激烈的情况下,7月10日,中国互联网协会、首都互联网协会举办《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博文座谈会,多位知名博主、专家和国内主要网站有关负责人,围绕如何客观理性看待我们当今所处时代、如何弘扬网上正能量与博文作者周小平进行了交流。

报道认为,这篇博文的传播激发了网络上关于打击谣言、正本清源的热烈讨论。如何理性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形成兼听的思维,对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和别人给出的“答案”保持一份清醒认识和审慎判断,这些思考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与会者在座谈中表示,“社会应倡导网民独立思考,网络名人和网站要负起打击谣言、弘扬正能量的责任”,“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状况进行批评和讨论都是可以的,但需要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讲事实、说真话”,“现在大家想法很多、观念很多,很多人被一些流行的观点带着走,理性无人喝彩,偏激才有市场,这是个误区”,“现在需要在社会上、网络上树立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就是让大家都去做实事,而不去相信那些所谓‘人生导师’的东西”,“要维护新闻信息传播必须真实、客观的底线”,“现在网上存在跟风现象,对那些罔顾新闻事实、明显违背常识的言论,互联网企业要加强监管、负起责任,不能任意让谣言传播,要用事实去引导网民,让网民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被负面的、虚假的、无逻辑的或者所谓‘心灵鸡汤’式的思想控制”,“社会上、网络上需要追求真相、建设性批评、提供正能量的真正的‘意见领袖’”,“作为党报大报、主流媒体,我们要顺应这种变化,主动承担在新媒体引领舆论的责任,放低自己身段,使自己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一个,然后在与各种意见的交流、交锋中,辨明真相,取得共识”,“倡议互联网从业人员、名人、专家、媒体都应积极、有效地引导网民,给网民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正确的历史视角、国际视角,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承担起推动中国和平发展的重任”。

参加座谈的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青网、光明网、环球网和新浪网、腾讯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从标题、立意、论述都非常“网络化”,因为“接地气”,所以网民推崇;因为“摆事实”,所以网民认同;因为“评热点”,所以成为热点。网站要多推荐这样的好作品,要注重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12/c_124997192.htm。)

可以说这些意见都很中肯,有的问题也是周小平需要注意的。既然名为博文座谈会,就应该全面分析研究博文的成功和不足,但是从报道看,座谈会对周小平这篇文章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似未提及,本身也就有违会议达成的共识。媒体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热点,作好正确引导的表率,网络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对此,笔者也颇为赞同。尽管这个时代的中国还存在诸多社会问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我们必须有客观、清醒的认识。民众希望国家发展更加迅速,希望国家整治问题的力度更大,希望能够分享更多的改革福利……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执政党和政府应该做到的。但是,毕竟我们是在用几十年时间走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发展的起步时间晚,而且也没有资本主义当初发家时的那种历史条件,国家的性质不允许我们有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不允许我们掠夺别国的资源、财富来发展自己。这些道理其实不用笔者来说,仅以至今仍让亚洲各国民族伤心和痛恨的日本为例,稍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日本为什么当初要发动侵华战争?大家可以说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日本国内资源太少,满足不了其军国主义企图迅速发展国家的需要,但是其又不愿意通过正当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于是在觊觎中国的资源多年后,终于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和亚洲乃至包括其本国人民的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历史的选择让中国只能走和平崛起的内部发展道路,而被一些国人奉为民主、自由的美国等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红色中国的崛起,在武力遏制无效后,加紧对中国实施“冷战”思维,加之国内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摸索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和自然灾害,内忧外患让这个已经饱受百年屈辱的国家和民族再次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在别国很可能出现政权动荡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国人民挺过来了,果断进行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三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不是靠中国自夸能实现的,而是以实际的努力赢得的,也不是西方国家承不承认的问题,而是令他们紧张而又必须考虑如何面对的问题,这从某些国家时不时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中也可见一斑。

但是有些人似乎不愿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而津津乐道并沉浸于前三十年国家走过的弯路,出现的失误和主要领导人的错误,似乎中国在那个时候崩溃了才应该。也不知这种“深究”到底是要以史为鉴,促进中国的进步,还是要忆苦思甜,珍惜今天的生活,抑或是因为有嗜苦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减轻烟瘾般的煎熬?当然,历史教训是不能忘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应该感谢这部分对历史问题不依不饶的执著者,是他们让执政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小心谨慎,稳步向前。

笔者以为,不论是弯路、失误还是错误,那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问题,我们虽无必要寻找借口开脱责任,但也应看到执政党并未回避和推脱责任,而是勇于承认,敢于担当,并进行了拨乱反正,实施了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前进的步伐已经够快的了,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国家要考虑的不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减慢的问题。过快的发展势必带来更多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人们不相适应的问题,已有的这些问题尚且有如此多的人无法忍受,急于要求政府解决,如果更多的问题呢?前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急于求成和冒进主义是不行的,中国人民数千年文化形成的共识也是“欲速则不达”,历史给中国的机遇和时间已经够苛刻了,我们盲目着急又有何益?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以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从作用上讲,执政党和政府好比“亲”即父母,即使他们有过错,儿子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改正,而且要讲究方法和态度,动不动拿人家父母现在的能力、水平来指责父母,看不到父母亲努力的基础之差和经历的时间之短以及各种无法相比的条件,看不到父母现在的能力和收获相对别人来说已经是更高的成就,实际上这既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做法,也是不孝的行为。

当然这些不难明白的道理只是说给那些“恨铁不成钢”、一时糊涂的朴实爱国者听的,算是在他们烦恼之时的一种善意的开导,而对某些收受美分已经失去爱国资格却又打着爱国旗号不切实际地宣扬西方思想、西方制度、西方价值观念的公民来说,这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要么是真不懂,要么是假不懂,因为美分而故意不懂,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理论的实践者。其实不论是鬼还是盗,也还行行大都有行规,有侠义之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则,而孝和不背叛国家和民族就是原则,就是道。

总之,一句话,这个时代确实值得我们去爱,去珍惜,也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与之前行,一起走向新的伟大时代。

不管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对关注该文的读者来说,反对者的认真和努力挑错的功夫都很有价值,至少为此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常识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这篇文章有再多的不是,人们还得感谢周小平,感谢他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笔者斗胆也建议有影响的网络舆论领袖们,不管是“公知”还是“五毛”,也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既然我们有幸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了这么广阔的平台,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凝聚人类科技文化智慧的平台,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决不能让网络成为“垃圾场”、“公共厕所”;既然网络是社情民意的最大集散地,我们就应该读好书,练好笔,多写客观、理性、富有责任感,充满知识性、可读性的好文章,做一个有素质的舆论领袖,切不要辜负了广大寻求真知的网民,切不要辜负了这个网络时代!
Jul 18
爱国表达,岂能步“文革”文争武斗后尘?

如今这爱国言行太让人感到奇怪了,竟然有点文革时期“文争武斗”味道了。

此说要在《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成为网络红文之前是不敢提的。但自从这篇雄文红遍网络后,笔者拜读这篇长文的时候,似乎听到了网络上的叫好之声与驳斥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在深深领略了人们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还未远去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画面竟然掠过心头。

笔者也很纳闷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联想,沉思良久,整理了一下思绪,终于找到了原因所在:这篇文章的思维运动和由它引发的网络争议活动竟与反日游行时的情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就这篇文章来说,它的立意是很好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首都互联网协会举办《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博文座谈会后相关报道所说的,这篇博文的传播激发了网络上关于打击谣言、正本清源的热烈讨论。由此,如何理性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形成兼听的思维,对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和别人给出的“答案”保持一份清醒认识和审慎判断,这些问题的思考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然而,正是为了这份理性,质疑者对该文表述的客观性、论证的严谨性、事例的真实和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数十处不同意见,虽然未必条条中肯,但不乏真知酌见,其中不少意见提出的一些问题确是作者不可回避的“硬伤”,但是极力赞同者对这些问题似乎视而不见,一味为之叫好,有的甚至对质疑行为出言不逊。

于是网民感叹:爱国就可以不顾理性?就可以在文章里煽情,传递不良情绪?就可以不客观描述事实,不准确提供例证?就可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不负责地传播错误知识?

而在那场反日游行示威活动中,各地都出现了不理性的反日言行,特别是借爱国之名大肆打、砸、抢、烧,行害国之实的违法行径影响恶劣。人们为此忧心忡忡,同样对这些不理性的言行为提出了质疑:难道爱国就可以丢掉理智、法律,恣意妄为,随意谩骂,肆意使用暴力进行人身伤害,抢夺、破坏公民的合法财产?

反日活动中的不理性言行着实令人感到痛心和愤怒,有识之士对这场活动进行了反思,并对暴力违法行径进行了批评,要求政府严厉惩治,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这两场声势浩大的活动,相同点是都以爱国之名出现,不同的是,一种是笔力形式,一种是暴力形式。这一文一武的言行一和爱国扯上关系,与“文革”中的文争武斗颇有相似之处。“文革”中的文争武斗已经成为人们为之唏嘘不已的一场悲壮历史,难道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文化、思想如此多元和自由的人们仍然要沿袭历史苍桑中那份狂躁?难道因为换了文字的形式,这种文章中的“暴力”就比体现为打、砸、抢、烧的暴力高尚了很多、文明了很多吗?

但愿以后类似的爱国表达中,人们能够多些独立思考,少些跟风盲从,多些冷静,少些狂躁,多些理性,性些盲动,多些深刻,少些浅薄!
         (130716PM文,130717AM修改,130717PM再修改)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