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8
情感一过,文不能出。再酝酿亦难矣!
行孝敬长不容等 孝敬之行不可攒
------2013年清明偶感
又是清明。
昨晚突降阵雨,今晨却又阳光明媚。独坐桌前,闻窗外鞭炮声声。
不意间离开故乡已经近十五年。十年树木呵,十年间不知能够发生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十五年竟然似乎感觉是一瞬,除了容颜成熟外似别无收获,心灵仍然毫无归宿般在天空飘荡。不禁陡生伤感。
容颜衰老也罢,一事无成也罢,唯一真正震憾人心的就是亲友老去的消息。岁月无痕,岁月也无情。壮年人不觉年华虚度,然而年老体弱者已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更加现实而残酷的。
感谢上苍的眷顾,我的双亲仍然健康平安。在同龄的朋友那,双亲不全的已数目不少了。对于儿女来说,最最伤神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亲虽健在,但我心甚感惭愧。尽养且不够,遑论尽孝道!
我也对故乡的亲友抱有深深的愧疚。虽然时常想回故乡,也偶尔梦回故乡,但十几年来,心思在工作上多,在亲友身上少;时间在外多,在家陪亲友少,以至亲友故去的消息传来,令我唏嘘愧疚不已:自己欠他们的情太多了。
大学毕业之后,在家乡人那看是有出息了,虽然他们不图从我这里获得什么帮助,但我应该对有几十年感情的故地故人表示我的敬意!过去的十来年忙忙碌碌,不觉时间飞快,也似感觉不到亲友在衰老。
但是,当我觉察过来,意识到应该多回去看看时,我已经铸成大错了:很多的长者逝去了,我永远没有向他们当面表达我敬意的机会了。大姨父、小学校长、外婆、叔伯祖母、姑祖父、邻居大伯、邻居外婆、叔伯大姨父……一串的名字犹如针刺在心,犹芒在背,令我时常悔恨内疚。
其实,我多么希望能够多回去和他们一起聊聊家常、听他们说些“老班子”的故事,讲一讲乡野传奇和神仙鬼怪;我也多么希望他们能够品尝一下从外地带来的特产,听我说说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看看我在外游历的照片;我也更希望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尽一份力,在节日里和他们各家办喜事的日子里能够道一声喜,.送上一份心意,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能够尽一份关爱或孝道……
在孝的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有孝心,同时我是很主张尽量创造好的条件来尽孝的,很反感那些“攒”条件的做法。和尽孝道不能等人一样,所有这样的关爱都禁不起太多的等待,需要我们及早去做,无论什么条件都要尽力去做,有什么条件就做到能做的程度,而不是去等,去“攒”。
其实尽孝敬长需要的条件不多,有真情实意的孝心爱心就够,如果非要等到你觉得所谓条件够了的时候,很可能为时已晚,即使双亲和其他长辈都健在,但已老得游不能游,吃又吃不了多少,你每天吃山珍海味、开得起飞机又有何用?
在敬业与行孝敬长之道二者关系的把握上,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像忠与孝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为国家工作即尽忠,为父母尽心即尽孝,古有忠孝难以两全之说,受传统思想影响,我的家庭都比较倾向于把心灵砝码向工作倾斜。但是有没有更合理的办法呢?
当兵那阵,曾听一位首长说过,要保证官兵探家看望父母的时间,在组织利益高于一切的舆论环境中,这位首长的言语犹如甘霖浸润心田,比起一些苍白的说教,显得人情味十足,此后我十分推崇这种理念。
爱家爱父母是人之常情,爱家才能爱国是基本的道理,多年来我尽心工作,不敢因私误事,有一次还由于怕影响工作而没有去看望被飞车抢夺者拖拉得摔伤的孩子她妈而伤了她的心,落下了令人伤心的话柄。
尽管多年来兢兢业业却也未因此而获得奖励、晋升,但我并不后悔,但我后悔没有在公和私、国与家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每每思及此事,常自责不已!
行孝敬长不容等,孝敬之行不可攒,还是立足现有条件及时行孝敬长吧!
(后记:2013年4月5日上午、下午分两次写作而成,5月7日晚录入电脑,并略作完善。彼时写此感受,本可望顺情感一气呵成,但因事被迫中断,未能即时写完,谁知情感一过,文不能出,再酝酿亦难矣!后虽勉强写完,但此时心情已变,思绪很乱,只得暂此搁笔。昨刚听说叔伯大姨过世,今天下班又听说另一叔伯祖母过世,除了让我唏嘘之外,我不知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行孝敬长不容等 孝敬之行不可攒
------2013年清明偶感
又是清明。
昨晚突降阵雨,今晨却又阳光明媚。独坐桌前,闻窗外鞭炮声声。
不意间离开故乡已经近十五年。十年树木呵,十年间不知能够发生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十五年竟然似乎感觉是一瞬,除了容颜成熟外似别无收获,心灵仍然毫无归宿般在天空飘荡。不禁陡生伤感。
容颜衰老也罢,一事无成也罢,唯一真正震憾人心的就是亲友老去的消息。岁月无痕,岁月也无情。壮年人不觉年华虚度,然而年老体弱者已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更加现实而残酷的。
感谢上苍的眷顾,我的双亲仍然健康平安。在同龄的朋友那,双亲不全的已数目不少了。对于儿女来说,最最伤神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亲虽健在,但我心甚感惭愧。尽养且不够,遑论尽孝道!
我也对故乡的亲友抱有深深的愧疚。虽然时常想回故乡,也偶尔梦回故乡,但十几年来,心思在工作上多,在亲友身上少;时间在外多,在家陪亲友少,以至亲友故去的消息传来,令我唏嘘愧疚不已:自己欠他们的情太多了。
大学毕业之后,在家乡人那看是有出息了,虽然他们不图从我这里获得什么帮助,但我应该对有几十年感情的故地故人表示我的敬意!过去的十来年忙忙碌碌,不觉时间飞快,也似感觉不到亲友在衰老。
但是,当我觉察过来,意识到应该多回去看看时,我已经铸成大错了:很多的长者逝去了,我永远没有向他们当面表达我敬意的机会了。大姨父、小学校长、外婆、叔伯祖母、姑祖父、邻居大伯、邻居外婆、叔伯大姨父……一串的名字犹如针刺在心,犹芒在背,令我时常悔恨内疚。
其实,我多么希望能够多回去和他们一起聊聊家常、听他们说些“老班子”的故事,讲一讲乡野传奇和神仙鬼怪;我也多么希望他们能够品尝一下从外地带来的特产,听我说说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看看我在外游历的照片;我也更希望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尽一份力,在节日里和他们各家办喜事的日子里能够道一声喜,.送上一份心意,在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能够尽一份关爱或孝道……
在孝的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有孝心,同时我是很主张尽量创造好的条件来尽孝的,很反感那些“攒”条件的做法。和尽孝道不能等人一样,所有这样的关爱都禁不起太多的等待,需要我们及早去做,无论什么条件都要尽力去做,有什么条件就做到能做的程度,而不是去等,去“攒”。
其实尽孝敬长需要的条件不多,有真情实意的孝心爱心就够,如果非要等到你觉得所谓条件够了的时候,很可能为时已晚,即使双亲和其他长辈都健在,但已老得游不能游,吃又吃不了多少,你每天吃山珍海味、开得起飞机又有何用?
在敬业与行孝敬长之道二者关系的把握上,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像忠与孝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为国家工作即尽忠,为父母尽心即尽孝,古有忠孝难以两全之说,受传统思想影响,我的家庭都比较倾向于把心灵砝码向工作倾斜。但是有没有更合理的办法呢?
当兵那阵,曾听一位首长说过,要保证官兵探家看望父母的时间,在组织利益高于一切的舆论环境中,这位首长的言语犹如甘霖浸润心田,比起一些苍白的说教,显得人情味十足,此后我十分推崇这种理念。
爱家爱父母是人之常情,爱家才能爱国是基本的道理,多年来我尽心工作,不敢因私误事,有一次还由于怕影响工作而没有去看望被飞车抢夺者拖拉得摔伤的孩子她妈而伤了她的心,落下了令人伤心的话柄。
尽管多年来兢兢业业却也未因此而获得奖励、晋升,但我并不后悔,但我后悔没有在公和私、国与家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每每思及此事,常自责不已!
行孝敬长不容等,孝敬之行不可攒,还是立足现有条件及时行孝敬长吧!
(后记:2013年4月5日上午、下午分两次写作而成,5月7日晚录入电脑,并略作完善。彼时写此感受,本可望顺情感一气呵成,但因事被迫中断,未能即时写完,谁知情感一过,文不能出,再酝酿亦难矣!后虽勉强写完,但此时心情已变,思绪很乱,只得暂此搁笔。昨刚听说叔伯大姨过世,今天下班又听说另一叔伯祖母过世,除了让我唏嘘之外,我不知自己还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