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7
正在消失的千年中和古镇老街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走进中和古镇,我的心是充满好奇和敬畏的。

尽管我不知道同行的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偏僻的小镇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对象,但是来过之后便明白了此行的好处了-----中和古镇正在消失,说不定几年之后就找不到一点古镇的痕迹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上网搜索了一下古镇的资料,发现古镇的历史价值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的。中和镇历史悠久,它所在的儋州早在约公元前100年就设置了儋耳郡。600多年后的梁大同年间(公元546年),岭南巾帼英雄冼太夫人渡海收复海南,驻军在儋耳郡治南滩浦(现儋州旧州坡)。这年因灾荒困扰,冼太夫人决定将郡治从南滩浦迁移至美丽富饶的宜伦河畔,从此开启了中和古镇长达1300多年的“州城”历史。

悠久的州城历史给中和镇创造了众多的文化古迹,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和镇现保存着城垣、州治、书院、庙宇、庵堂、井泉、街巷、石塔等十三处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处,这对一个小镇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视察古镇时要写下 “儋耳古镇古迹多”的诗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内地,以周庄、同里、乌镇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人前往观光,而中和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丝毫不比几大水乡古镇逊色。按理说,这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不仅应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探寻古迹,政府也应该大力保护和开发这个稀有的旅游资源。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古镇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而且,面对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居民正在陆续拆掉原有的建筑,也代之以现代化的楼房。

在仍然保留着青石板的复兴街,这条百来米长的老街,是中和古镇的代表性牌楼街道,如今,一座座老建筑正在萧条、消失,刺眼的外表光鲜的现代建筑正在逐年吞噬着老街的肌体。五六十户的古建筑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已不多见。在门牌为复兴街09号一座老建筑门口,我们驻足良久。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我们拍摄了照片,并进门参观了一遍。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房子的主人姓蔡,据他说,这些房子过去都是商号,前面的结构都保持了原有的样子,只是大门做了修整。老房子的巷子很深,大约有三进,前面连着青石板老街,后面连着市场。铺面和卧室等在前面两进,后面一进是洗漱、做饭和养猪的地方。居住的条件不是很好,猪圈发出的气味对外人来说相当刺鼻。主人介绍说,房子没有厕所,房子后面刚刚兴建了公共厕所,不过风格与这些老房子大相径庭。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走出蔡家老房子,我们和坐在门口的女人们聊了起来。她们说,谁不想住得舒适些,但是他们没有钱翻建新房,只能继续住下去。言下之意,如果有钱,这些老房子也早就拆掉了。我们安慰他们说,这些老房子是个宝,不能随便拆了,要保护好,以后政府会重视保护的。但是我们心里清楚,这些老房子已经经不起等待了。

从改善生活来说,确实应该让这些就居民住上舒适的好房子,但是从历史古迹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我们庆幸这里的交通不便和穷困推迟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步伐,为世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遗存,让后人有机会了解中和镇曾经拥有的辉煌。

在老街上徜徉,我感到时光倒流,除了牌楼街,还有东风街的那些理发店、药店等都保持了至少是上世纪的风貌,让人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从前。我也分明看到了孩童的纯真的笑脸,感受到了在门口闲坐的老人们心灵的平静,也从一些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眼神里看到了对镇外世界的好奇……供奉巾帼英雄冼太夫人的庙宇是在小镇看到的保护最好的历史古迹之一,从这里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民间精神文化的传承的脉络。

虽然古镇的古迹很多,但天色已晚,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无法一一拜访。离开中和古镇时,我的心充满了无限感慨和惋惜之情,也不知等到交通便利后再来拜访时,现在见到的这些风貌还能不能依旧?(121216晚写作)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