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4
清明时节祭清明
欣闻今年起传统节日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并放假公休,这真是件回归和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民,建功立德的好事!
窃以为,早就应该如此安排了。回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真的值得反省一下。也许深受封建帝制的压迫已久,当时志士仁人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批判非常深刻,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尤甚。所谓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对实际上更多包含了优秀传统化的封建文化的批判也是如此。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爱乌及乌,恨乌也及乌,自然态度难有理智之举。“五四”以来批判传统的不乏犀利,然而毕竟传统过于强大,哪怕是“惯性”使然也还是让传统文化在渐渐丢失中仍然得以较好的延续。新国家建立后,开展的一场场猛如狂风暴雨般建立新社会的运动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决裂更加彻底,因为此时传统文化的“惯性”已到了强弩之末。这段时期,尽管许多传统文化遭到了批判,但是因为建设社会的热情和新制度鼓舞和革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精神世界是富有而又纯朴的。但是如果想摆脱传统文化建立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想脱离传统的带有极强时代政治色彩的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非常灿烂,但是不能持久,因为它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而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匮乏时,我们却没有也许也不敢拾回传统,转而向西方寻找替代品。然而属于另外一个体系的文化想在短时间内照搬或者学点皮毛,这对一个人口庞大的华夏族来说又谈何容易?于是,传统的被踩在地上不屑一顾,所谓西方或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新文化又学不来,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没根没底,直至精神极度虚无,不认祖宗,不认历史,菲薄前贤,崇洋媚外。
清明节,作为一种典型的怀人怀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久远最深入人心最广泛最原始的代表。可以说是文化之根,是华夏民族和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一个朋友在一篇书评里说得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开放并不矛盾,对此我很赞同。我们确实曾经乃至现在还在把他们置于对立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反复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和韩国。台湾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殖民统治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饱受摧残,按常理应该保存得不是理想。在对曾经分隔多年的台湾缺乏交流了解的人们眼里,台湾近几十年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但是从两岸频繁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及这种推崇精神让我们惊讶!如果放在有些所谓前卫的人眼中,也会被视为老土,古董,不开窍。然而一个政党的领袖初次在中国大陆演讲时,最令人难忘的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圣书不可不读”所体现的对传统的推崇和继承。韩剧带来了“韩流”让人见惯了现代剧表演的夸张与做作以及历史剧的肥皂泡沫,但是他们重视传统,重视生活,重视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细水长流的生活,也让人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从心理上分析,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嫉妒,抑或还有酸溜溜的感觉,这应该是韩剧成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国人还是对传统对体现传统的平凡生活感兴趣的,问题是我们的导演们对这些少有感兴趣的或者兴趣不浓。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丢失给国民带来的后遗症,因而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唤传统,回归传统。办私孰的,兴汉服的,常有耳闻。但是我觉得来自民间的这些自发的行为的影响力,远不如政府创造条件和环境进行引导来的广泛和深刻。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希望这样的回归能更多才会更好。与其让自己的传统节日没空过,而抢着不仑不类地过洋节,还不如让大家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渐渐培养和加强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凌晨,清明节已经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虽然没有纷纷雨,但是老天已经在白天意思过了,善解人意地为人们营造了些过节的气氛。我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回家祭祖去了,而我一个在外地多年的“草根”,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只有写下此文在此表示我的心意了:一拜,祭清明传统节日和天地,二拜祭列祖列宗和亲朋逝者,三拜祭先贤先烈和孤魂野魄,愿民生日日昌盛,国政年年清明!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