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6
海南同胞,请把你们的杖收起来--------
将地方的落后、陋俗当作旅游卖点是一种悲哀
------------------有感于对文笔锋穿杖表演说“不”
近日,在文笔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为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一项叫作“穿杖”的表演。这个表演我因有其他任务没有到现象看,开始还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回来看了网上铺天盖地的贴子后,感到毛骨悚然。
本想了解下这个民俗的背景资料,搜索了网络,没有找到,只是看到有个别有识之士对此提出的疑问。好在我这此主要想探讨的也不其科学依据和医疗保健价值,而正好是对此文明与卫生的质疑,我觉得已有的这些疑问是对的,也是我要说的内容之一。
可以肯定,这种风俗就一般常识来说,是野蛮落后的,不文明的,不卫生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谓其勇敢,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是与其说是因为有什么附身而不会疼痛,不如说是集体喝酒壮胆,逞一时之勇,将腮帮穿破。而且不可忽视的的是,这里有相当的迷信成份在内。仔细观察其“穿杖”的手法,可以推测,这其中的秘密几乎全在这里,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用手捏拿腮帮,一是寻找环节薄弱之处,一来容易穿,二来损伤小。所以要捏,而且要捏紧。捏紧了还有两个好处,一是把血挤压走,给人以不出血的假像,二是让神经麻木,减少疼痛。至于香火香灰,在这里应该扮演的是止血粉的角色。
将地方的落后、陋俗当作旅游卖点是一种悲哀
------------------有感于对文笔锋穿杖表演说“不”
近日,在文笔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为众多网友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一项叫作“穿杖”的表演。这个表演我因有其他任务没有到现象看,开始还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回来看了网上铺天盖地的贴子后,感到毛骨悚然。
本想了解下这个民俗的背景资料,搜索了网络,没有找到,只是看到有个别有识之士对此提出的疑问。好在我这此主要想探讨的也不其科学依据和医疗保健价值,而正好是对此文明与卫生的质疑,我觉得已有的这些疑问是对的,也是我要说的内容之一。
可以肯定,这种风俗就一般常识来说,是野蛮落后的,不文明的,不卫生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谓其勇敢,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是与其说是因为有什么附身而不会疼痛,不如说是集体喝酒壮胆,逞一时之勇,将腮帮穿破。而且不可忽视的的是,这里有相当的迷信成份在内。仔细观察其“穿杖”的手法,可以推测,这其中的秘密几乎全在这里,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用手捏拿腮帮,一是寻找环节薄弱之处,一来容易穿,二来损伤小。所以要捏,而且要捏紧。捏紧了还有两个好处,一是把血挤压走,给人以不出血的假像,二是让神经麻木,减少疼痛。至于香火香灰,在这里应该扮演的是止血粉的角色。
Apr
26
滋采珍珠沐浴宝,教唆浪费不得了
------从一些有争议的广告说开去
首先声明,这里要谈的是一名观众个人对一些广告的感受,不是故意与哪个品牌或哪个产品存心过不去,更不是哪个竞争对手的“托”。实在是作为一名电视观众,有时对一些广告没法忍受,只好在这里一吐为快。
还得补充下声明,有的广告主为了达到所谓让消费者记住的目的,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和意愿,把一些恶心的广告轮番播出,完全是一种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弃观众于不顾的恶意“强奸”行为,这种广告老少皆能辨知,也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要讨论的广告是那些诉求正常的,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地方可能考虑欠佳的广告。例如题目中提到的滋采珍珠沐浴宝的广告(海南一台)。
这个广告整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每次一看到这广告,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仔细琢磨,到底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原来是引入广告的肥皂掉了的情节与推荐滋采沐浴宝的情节之间衔接的不是很好。小孩说肥皂掉了,妈妈却说我们应该用滋采沐浴宝,把孩子的问题撇在了一边,说得不客气点,叫作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这种为了突出产品而把孩子架空的设计,结果是给人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应该用滋采沐浴宝,肥皂掉了应该!可以不理不睬。这不是教坏孩子了吗?
------从一些有争议的广告说开去
首先声明,这里要谈的是一名观众个人对一些广告的感受,不是故意与哪个品牌或哪个产品存心过不去,更不是哪个竞争对手的“托”。实在是作为一名电视观众,有时对一些广告没法忍受,只好在这里一吐为快。
还得补充下声明,有的广告主为了达到所谓让消费者记住的目的,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和意愿,把一些恶心的广告轮番播出,完全是一种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弃观众于不顾的恶意“强奸”行为,这种广告老少皆能辨知,也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要讨论的广告是那些诉求正常的,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地方可能考虑欠佳的广告。例如题目中提到的滋采珍珠沐浴宝的广告(海南一台)。
这个广告整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每次一看到这广告,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仔细琢磨,到底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原来是引入广告的肥皂掉了的情节与推荐滋采沐浴宝的情节之间衔接的不是很好。小孩说肥皂掉了,妈妈却说我们应该用滋采沐浴宝,把孩子的问题撇在了一边,说得不客气点,叫作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这种为了突出产品而把孩子架空的设计,结果是给人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应该用滋采沐浴宝,肥皂掉了应该!可以不理不睬。这不是教坏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