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0
对复置琼山或海口更名琼山的一点看法
应该说,提出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功底和怀旧情结,他对乡土极为热爱,这种心情应该理解,也可以理解。
琼山和海口的关系,好比是老子和小儿子的关系。老子虽老,但是不思进取,小儿子虽小,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野心勃勃。经过几次较量,最后老子还是被儿子给吞并了,老子不服气是自然的。如果原琼山人不服气,想以此为鉴,奋发图强,以报犬子不孝之恨,做个好样子给儿子看,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可以考虑复置。如果复置确能给琼山一个加快发展的机会,那不妨再折腾一回。但是如果还是老子不争气呢,那不白折腾了?两个城市合并自有其道理,至少让“海南十八怪”少了一怪。而且两市合并,谁沾谁的光,不知有没有知情人士出来佐证一下。我只是听说合并之初,有一方还不愿意呢,因为经济总量不一样,合并了,就得平均一下,拿出一部分钱去填另部分。我是记不得到底是谁沾了谁的光了。如果是海口沾了琼山的光,那复置的理由是充分的,如果是琼山沾了海口的光,那么还复置了继续穷?我看也不用计较了,虽然经济总量上一时查不清楚谁沾谁的光,但是有的小事还是说明互相沾光的:从原琼山方面看,虽然原琼山老百姓还是把海口区别对待,但是毕竟自己从一个县市市民变成了一个省会城市的市民了,这要是在户口值钱的过去,是很好的荣誉和福利啊;而海口也继续承的老子的荣誉,把原属于琼山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戴到自己的头上了。现在要做的是把合并后的一些扯皮事继续解决好,让市民分享老市合并携手发展带来的成果。其他的瞎扯也就省省吧。
应该说,提出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功底和怀旧情结,他对乡土极为热爱,这种心情应该理解,也可以理解。
琼山和海口的关系,好比是老子和小儿子的关系。老子虽老,但是不思进取,小儿子虽小,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野心勃勃。经过几次较量,最后老子还是被儿子给吞并了,老子不服气是自然的。如果原琼山人不服气,想以此为鉴,奋发图强,以报犬子不孝之恨,做个好样子给儿子看,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可以考虑复置。如果复置确能给琼山一个加快发展的机会,那不妨再折腾一回。但是如果还是老子不争气呢,那不白折腾了?两个城市合并自有其道理,至少让“海南十八怪”少了一怪。而且两市合并,谁沾谁的光,不知有没有知情人士出来佐证一下。我只是听说合并之初,有一方还不愿意呢,因为经济总量不一样,合并了,就得平均一下,拿出一部分钱去填另部分。我是记不得到底是谁沾了谁的光了。如果是海口沾了琼山的光,那复置的理由是充分的,如果是琼山沾了海口的光,那么还复置了继续穷?我看也不用计较了,虽然经济总量上一时查不清楚谁沾谁的光,但是有的小事还是说明互相沾光的:从原琼山方面看,虽然原琼山老百姓还是把海口区别对待,但是毕竟自己从一个县市市民变成了一个省会城市的市民了,这要是在户口值钱的过去,是很好的荣誉和福利啊;而海口也继续承的老子的荣誉,把原属于琼山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戴到自己的头上了。现在要做的是把合并后的一些扯皮事继续解决好,让市民分享老市合并携手发展带来的成果。其他的瞎扯也就省省吧。
Apr
10
准确定位,磨练真功,寻找出路------兼重谈海南记者的素质与地位(续)
客观说,海南记者的工作环境算比较宽松的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海南记者的所面临的处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大陆也同样存在,不要这山望那山高。除了特别发达的媒体,有可能给记者装备好一点,多一点外,其他基本有套看家设备轮流使用也就相当不错了。我有在广州及长沙媒体工作的同学,偶尔聊起,也可听到对装备颇有微词。我们要面临的一个事实是,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报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大都朝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报社不再是单纯的宣传部门的附属机构,得自谋生路,自然在装备上要节约成本,并尽力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另一方面,装备生产更新的速度很快,特别是数码设备出现后,更新速度更甚。前几年你有台佳能5D,够气派了,但是一晃几年过去,MARK 3出来了,而且紧接它的第二代也出来了,这个速度,我相信再有实力的单位,也不会去赶这个风的。
其实,记者的地位不能仅仅依靠装备来支撑,虽然“好马配好鞍”,记者的地位价值也需要好“鞍”去衬托,但是更重要的是鞍要合身,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作品水平要高。首先,装备够用就行。比如现在的网络媒体和流行的八开报,发大幅照片的机会不多,像素再高也少有用武之地,配高装备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且即使用金打的鞍,不合马身,那不仅浪费,马也难受。例如中国新闻海口分社,他们的摄影器材还是用的半专业的普通相机,也照样出很多作品在海外使用。如果你让一个不是全职的摄影记者去背那么设备出门,想必他也不乐意。其次,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看重内容,而不是将其颠倒。新闻摄影记者毕竟还是新闻记者,不是画刊或者摄影专业报刊的记者。我们还得有提供内容信息为主,画面的技术质量和形式美应该放在第二位。我们也可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技术指标和形式美上都不是上乘的,但是它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却是上乘的,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比我明白。
客观说,海南记者的工作环境算比较宽松的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海南记者的所面临的处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大陆也同样存在,不要这山望那山高。除了特别发达的媒体,有可能给记者装备好一点,多一点外,其他基本有套看家设备轮流使用也就相当不错了。我有在广州及长沙媒体工作的同学,偶尔聊起,也可听到对装备颇有微词。我们要面临的一个事实是,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报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大都朝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报社不再是单纯的宣传部门的附属机构,得自谋生路,自然在装备上要节约成本,并尽力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另一方面,装备生产更新的速度很快,特别是数码设备出现后,更新速度更甚。前几年你有台佳能5D,够气派了,但是一晃几年过去,MARK 3出来了,而且紧接它的第二代也出来了,这个速度,我相信再有实力的单位,也不会去赶这个风的。
其实,记者的地位不能仅仅依靠装备来支撑,虽然“好马配好鞍”,记者的地位价值也需要好“鞍”去衬托,但是更重要的是鞍要合身,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作品水平要高。首先,装备够用就行。比如现在的网络媒体和流行的八开报,发大幅照片的机会不多,像素再高也少有用武之地,配高装备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且即使用金打的鞍,不合马身,那不仅浪费,马也难受。例如中国新闻海口分社,他们的摄影器材还是用的半专业的普通相机,也照样出很多作品在海外使用。如果你让一个不是全职的摄影记者去背那么设备出门,想必他也不乐意。其次,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看重内容,而不是将其颠倒。新闻摄影记者毕竟还是新闻记者,不是画刊或者摄影专业报刊的记者。我们还得有提供内容信息为主,画面的技术质量和形式美应该放在第二位。我们也可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技术指标和形式美上都不是上乘的,但是它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却是上乘的,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比我明白。
Apr
10
海南摄影记者的处境
-----兼重谈海南记者的地位
最近,南海网发表了一位网友的文章,诉说了身为摄影记者的苦恼,作为一名从事过新闻工作的摄影爱好者,本人深表同情和理解。在此,我想发表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事先声明有的看法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或者媒体的不快,砸砖头时还请手下留情。
海南摄影记者的处境是海南记者整体的一个缩影,而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摄影记者面临的困惑是多重的,而且并不是现在才有,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与进入摄影记者行列相伴相生,从来没有解决过。首先是装备上的困惑。论装备,我见过的,诚然如网友文中所言,海南日报做的最好,这当然与报社的性质和实力有关。据了解,新华社海南分社的装备也是不错的,应该说他们者二处于第一世界。其他本地媒体也不是全没有配备器材,只是相对来说不够专业,而要想自己的装备专业些,得靠自己。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媒体的摄影记者完全得依靠自己解决装备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在经济条件不充实的条件下,大多数记者只有牺牲装备的专业性和作品的品质。但是这种差距确实存在,而且很大。据了解,海南日报等媒体摄影记者过去淘汰的器材,有的媒体在用的器材还不如它那么专业和高档,即使装备给这些媒体,它们的记者不知有多高兴。不过报业集团成立后,日报摄影记者淘汰的器材较少外流处理,而转为调配给子报等集团下属媒体使用。
-----兼重谈海南记者的地位
最近,南海网发表了一位网友的文章,诉说了身为摄影记者的苦恼,作为一名从事过新闻工作的摄影爱好者,本人深表同情和理解。在此,我想发表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事先声明有的看法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或者媒体的不快,砸砖头时还请手下留情。
海南摄影记者的处境是海南记者整体的一个缩影,而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摄影记者面临的困惑是多重的,而且并不是现在才有,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与进入摄影记者行列相伴相生,从来没有解决过。首先是装备上的困惑。论装备,我见过的,诚然如网友文中所言,海南日报做的最好,这当然与报社的性质和实力有关。据了解,新华社海南分社的装备也是不错的,应该说他们者二处于第一世界。其他本地媒体也不是全没有配备器材,只是相对来说不够专业,而要想自己的装备专业些,得靠自己。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媒体的摄影记者完全得依靠自己解决装备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在经济条件不充实的条件下,大多数记者只有牺牲装备的专业性和作品的品质。但是这种差距确实存在,而且很大。据了解,海南日报等媒体摄影记者过去淘汰的器材,有的媒体在用的器材还不如它那么专业和高档,即使装备给这些媒体,它们的记者不知有多高兴。不过报业集团成立后,日报摄影记者淘汰的器材较少外流处理,而转为调配给子报等集团下属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