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2
两岸交融从语言开始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吴伯雄口中的“人民”
看了一天的台湾领导人大选,终于看到了结果了,我的老乡果真不负家乡人民的厚望,以优势票数当选,真是心情舒畅!
看了蓝营主角的讲话,发现了一个词用的比较多:人民。记得上中学时,喜欢做些读书笔记,曾经摘录过一篇关于海峡两岸不同用语习惯的文章,那时候两岸交往刚刚起步,感觉挺新鲜的。本来两岸文化同根,本不必有什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一度隔阂,才让两岸缺少交流,中文和中文之间还要“翻译”了。
“人民”一般是和对岸的“民众”相通,而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频繁,词汇出现了有趣的互融现象。文化应该是从语言开始的,有语言交融才会有文化的交融。虽然“人民”在台港澳和海外使用已不是才有的事,且有取代“民众”之势,但是台湾政坛人物用“人民”而不用习惯的“民众”,使得词汇语言交融的意义和广度就更加不同寻常。学过政治学的人都应知道,在大陆,“人民”与“公民”和“老百姓”是不同的一个概念,说白了,它是个与阶级和专政密切相关的概念,是与专政对象相对而言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当家作主,等等,据说新中国建国当初就有人提过没有“人民”二字的国名说法,好像是毛主席坚持把这两个字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它纯粹是个政治意义词汇。而两岸语言差异中这么一个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词汇在台湾政坛说得那么自然,就如同胡主席在很多场合用到台湾习惯用语“愿景”一样让人陡然有亲切和心动的感觉。无论是不同的人还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交往都是从尊重对方的习惯特别是文化习惯开始的,由此可见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本是有过争斗的兄弟,如果能够抛弃前嫌,彼此尊重和接受对方,这是个让人感动的开端。
两岸交往中的政治意味正在淡化,文化交流引领人民交往。台湾选已落幕,衷心祝愿5月份重新执政的国民党能够进一步推进两岸的融合,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美好愿景得到实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马英九口中的“人民”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