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3
读书“四要”

笔者平时喜欢读点书,偶尔也来点涂鸦之作,近来读了武警报关于开展读书活动的有些报道,感觉心里憋得很,想不张嘴还忍不住,不如一吐为快。
官兵都读了些什么书?翻开有的报道,文中一提到书动辄就是《士兵理论读本》、《××道德修养》等部队配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偶尔提到文学作品也是下笔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是不是说这些书不要读?笔者完全没有这个意思。笔者只想表达这样的看法:
第一、读书要讲究丰富性。姑且不论古今中外从孔孟到鲁迅、从亚里士多德到萨特、弗罗伊德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就只说中队的藏书,按照基层文化建设要求,少说也以千数计,难道除了这些配发的教育类书籍,就没有其他可读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书了?乡下老农夸人时都知道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史哲无所不晓,难道这几类书也没有了?引领时代潮流的计算机科技方面的各类书也没有?如果真是如此,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队文化硬件建设没有真搞好,特别是没有与时俱进;二是官兵书读的书不多。
Nov 3
   
   从“慎用电子信箱投稿”说开去
  ——与***同志及读者诸君探讨电子邮件与泄密

3月25日《人民**报》刊发了***同志的一封读者来信,对电子信箱的使用提出了质疑,笔者对这种严守新闻纪律的精神深表钦佩,但是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恕笔者不能苟同,并想借此机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使用电子信箱传递稿件是加强新闻时效性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国内许多报纸之所以发展受到限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影响了报纸的“卖点”,这不管是编辑记者观念的原因还是设备的因素,都是必须大力予以改变的。正如***同志所言,“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报刊都采用电子信箱收稿”,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我们的新闻稿件除了传真外,依然大量的通过信函投递,按照目前的情况,非本阜的势必需3—7天时间,本阜的也需1—2天,在时效精确到分秒的今天,这种速度如何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更不用说,邮寄的稿件编辑部收到后还需重新打印、扫描,进一步影响了稿件的见报速度。既然是普遍趋势,我们何必逆潮流而动,对新兴事物发难?而应从完善配套工作上做文章,预防泄密事件的发生。
Nov 3
前不久还在听说有学校酉将高尔夫作为大学必修或选课,想不到没条件学这个的我现在也要选修这门课了。周五,有同事说,下次搞活动,要去玩玩高球。我兴趣一下子提了上来,回家赶忙找工具。记但是原来有个奖品是是球棍,一直没见过,也不知拿回家没有,还是送人了。一问,原来每天用来堵门的那中盒里装的就是!让我惊喜不已。赶快拿出来,打开包装,一看,是四截组装的,还配了两个球!高兴坏了,装好就开练。记得早些时候看过高球杂志,上面有基本动作,我还记得一些,找出一看,果然,就对着比划起来,有意思的是小朋友也感兴趣,她也要玩!11.6凌晨补记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