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1
《东方》四十集大结局播完

《东方》史诗般的一部片子,又好似艺术性、文献性均很强的纪录片,一共40集,今天(10日)晚央视一套播完。虽然没有系统地看,但是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拍摄、制作的水平都是上乘佳作。该片气势宏大,严肃整密,实在耐看。片头片尾也很大气,主题曲荡气回肠,豪迈无比,是费了大功夫的献礼片佳作。
回想去年纪念海南岛解放六十周年的《解放海南岛》,实在让人不得不再次嗟叹其制作苍促、粗劣,让人看着生气。
Mar 29
汽车司机的快乐

这是一份让我难以释怀的感动,让我的内心经常充满温暖。

2010年秋的一个早上,刚刚更换住址的我开始了新的挤车生活。一个周末,我好不容易挤上车,一摸钱包却发现匆忙中忘了拿零钱。见我的窘样,司机善解人意地说,没关系,谁都难免有忘记的时候。

我要坐的车是26路长线车,比较难等,而且人多又挤,挤上车的乘客似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放松感。如果错过了这趟,等我找到零钱坐下趟,不一定也挤得上,就算挤上了,迟到是肯定的。因为司机的“通融”,我顺利上了班,因为这件事,我记住了这位司机的特征:与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王长贵很相似的形象,开车时喜欢哼着小曲,一副开心乐业的模样。

双休日后上班,很巧我又坐上了他当班的车。我立即认出了他,想起了上次坐车的事,投币时特意多投了一元钱,说,上次忘了带,今天补上。微笑之后,快乐的小曲又从他的嘴边响起。“那位兄弟,请抓好扶手,开车嘞!”听得出,这份快乐,这份关心是发自汽车司机内心的。他的工作是快乐的,他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其实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都只是一种细微的感觉,它们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等待我们自己去发现和享受。

(2010年秋腹稿,2011-3-29早上输入)
Mar 27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杜阿姨的心愿
    

在金地路与金垦路交界的路口一角,保留着一排平房,这里是杜阿姨的家。近几年来,周围高楼渐渐耸立,这一百多平方的地方也日益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我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大的煤炉正在燃烧,杜阿姨正在陶洗食物。看见我在摄影,她邀请我去她家里看看。

在海口,市民对镜头很敏感,一般都持反感的态度,像杜阿姨这种盛情的还不多。我很高兴地举起了相机,却意外地的遭到了他儿子的反对。

我放下相机和阿姨聊了起来,不时打量着这个特别的家。尽管不懂海南话,阿姨说普通话让我感觉到很为难她了,我还是基本了解阿姨家的一些情况。

杜阿姨家生育了3个儿女,丈夫在两年前去逝了。一家人以打铁为生,平日里为市民修理些铁器。这样的老行当现在已经不多了,这也是吸引我想拍摄的原因。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阿姨的家面临着困境。她的家在城市改造中属于拆迁的对象,这意味着这座破旧的房子已经朝不保夕,终究要被拆除。

阿姨也并非不同意拆迁,只是她希望政府解决好她家的住房安置问题。她说,她现在的家所在的辖区以她不是本地人为由叫她回老家安置。

阿姨原来的家在龙华区一个叫龙安的地方,但她离开老家已经有30年了。据阿姨了解,按照政策,在本地居住10-15年就应该在本地解决安置问题。而且她老家的地也已经分完了,再回去安家已不可能。

其实,这个路口处阿姨家这样的房子并非一处。她家的对面也有一排低矮的民房,背后是现代化的高楼,至于那些房子的主人为什么还在这继续生活,我还不及了解。

阿姨说,一些媒体已经关注过她家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还没有消息,现在只能继续在这座平房里打铁为生。

阿姨希望能够在这里安个新的家。 (3月26日上午拍摄,27日下午写作)
Dec 11
“ 孩子”终于出世了

从7月下旬左右开始正式提上出版日程,到8月10左右拿出初稿,到今天,历时4月有余,我的两本著作终于全部面世了。
原本两本书都参加海口市记协组织的椰城记者丛书,但是该丛书赶的比较紧,而出版社又不负责校稿,情急之下,改为由南海出版公司单独出版其中的一本《 传媒散论》,就是直到今天才拿到的这本。
其实当时确定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后,由于排版在海口晚报,所以印刷也继续由它进行,但是到确定正式付印时,晚报印刷厂却有其他重要任务,不能按时付印。为了早点把这件事完成好安心做其他工作,就只好改由景达鑫公司印刷。这其中与晚报厂各相关人员的交涉过程也是波折不断,让人头痛不已,好在转厂印刷后,书的用纸和整体品质较以前有较大提升,也就觉得累也好,忙也好,费用增加也好,都还值。
上周日交了排好版的文件给印刷厂,答应一周左右完成,说不定不到一周,今天是最后一天期限,约好期限去取些书,发现正准备包装,原因是冬交会的事临时担误了些。我在那坐了会,想等他们弄好20本先拿走,谁知书一上机却发现封面用纸太厚,与书芯不是很贴合,试了十来本还是不行。
我看了情况后,提议加一个白版卡纸做内衬,再加封面。等工作吃了晚饭过来,厂里把我意见说了,一试,还一次就成了。否则得另外重新用铜版纸印刷。听说这个问题以前他们也遇到过,这次我算是出了个点子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了。看来老板请我们吃顿饭也不冤。呵呵。
Dec 9
城市,何时不让母亲尴尬

前些天,到南海出版公司办事,路过海秀路,在“好百年”门前的路段见到了让人尴尬的一幕:夜色中,绿化带的椰树下有两人一蹲一立,开始以为是年轻妈妈带着小孩在尿尿,可当我无意中回头再看时,却尴尬得让我马上扭转了头:蹲着的竟是一位老人!人有三急,想必是这母女俩散步时做母亲的遇到特殊情况却一时找不到厕所才会如此吧。其实想想,平时生活中恐怕谁都难免遇到这种窘迫的事情,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此事反映的问题与民生休戚相关,不仅再次引起了笔者对厕所话题的关注,同时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醒:前段时间省委卫书记亲自己挂帅主抓的厕所建设得让市民满意了吗?
分页: 3/9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