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品
Feb 3
疑案研讨:请傅法官给草民释释法,每月3小时的探视时间是怎么精准计算出来的?
千古奇谭  传媒沙龙  1月16日


最近,海口市中院作出了一起令法律界人士哗然的抚养权争夺案终审判决。我们先不必去理会这当事双方的是是非非,至少从文书看,双方当事人工作都还算体面,不是天天想干违法犯罪勾当之徒。那么这判决奇葩在哪呢?

让我们先看看这判决:“上诉人×××(孩子父亲)可每月探望×××(儿子)一次,××(孩子母亲)负有协助配合义务;具体探望方式为:每次的探望时间以三小时为限,以×××(儿子)经常居住地或由××(孩子母亲)指定的地点(本市市区范围内)为宜(见(2019)琼01民终3844号,审判长:傅萍)。

各位朋友,各位法律界大咖,请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在时间、地点上如此苛刻如此处心积虑地进行详细规定的判决吗?

插一句交待背景资料的话,当事双方均为再婚,且都已生育过孩子,且女方有一女儿的抚养权,而男方未获孩子抚养权。案件双方争夺的是共同生育的儿子的抚养权。女方起诉离婚时孩子近3岁,出生后到立案前一直在男方小区生活,期间双方分居两年,主要由孩子奶奶和父亲照看(案前女方以带孩子吃饭为由从奶奶手中把孩子接走不再送来)。

由于该案一审判决把孩子抚养权判给女方,但未明确探视时间,女方以此为由继续把持孩子不给男方探视,男方就向海口中院提起上诉,中院遂作出以上判决。

可以说,这样的苛刻的奇葩判决,不仅随便在身边或法律文书库中抽样调查都绝难遇到一个案例!即便同样是该案女方当事人在之前与前夫争夺女儿的离婚纠纷中,一审法院给同样未获抚养权的男方的探视权是“每月的第一周、第三周的星期六早上9点至晚上20点”对孩子进行探望,也并未限制地点(见(2014)美民一初字第2207号)!何况本案中从文书上看,无论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收入水平男方的抚养条件还更比其前夫的情况更好一些!但是判决怎么差别如此之大?

这一判决让男方乃至法律界人士都难以理解,男当事人打电话请其解释法律依据,傅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拒接与男当事人交流,更不用说耐心释法和对男当事人进行适当安抚了,这让男当事人更加愤怒,进而先后采取了信访和申请再审等形式维权。

先不说案件的其他方面,仅说这样的判决词,着实让人不解,不仅当事人,包括法律人士在内的其他市民也都希望该案的审判长傅大法官出来走几步,给广大吃瓜群众普普法: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孩子3年来一直在父亲小区生活,主要由奶奶帮助男方照看。离婚后,结果男方不仅未获抚养权,而且连探视权在男方看来都几乎等同于完全剥夺,这其中的反差不是一般的大!尽管我们很想知道法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超常情越常理的判决,公众也无从得知到底判决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对结果造成如此反常的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

即便是罪犯在服刑期间,按照规定都是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的,而且会见的时间一般每月1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而宽管级罪犯和其他特殊情况的还可以增加会见的次数和延长会见的时间!

那么,问题自然就来了:即使这个男方当事人是个服刑罪犯,他也有这些会见亲属的基本权利和时间保障(从利于改造来说也应该),何况孩子还有一个天天带他的奶奶。即使你不希望孩子见“罪犯”,那么对作为抚养了孩子3年的同为女性的奶奶,难道这位女性的审判人员就没有了一点点基本的同理心了?

回顾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改革之后,更多的女性法官走上了司法岗位,这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女性法官由于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别,总体上更具有耐心、细心、同情心等性别特质,确实在某些审判领域具有男性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女性视角的态度和看法,也即审判风格,如涉及婚姻、家庭、弱势群体等情感因素较多的案件的审判和调解方面,比男性更能提高案件的质量,更能优化我国法官配置结构。

但是傅大法官作为法律人士眼里的老法官,却似乎没有把女性的这种审判、调解优势发挥出来,而是完全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处心积虑地片面为女方当事人着想,甚至不惜越厨代庖,把男方当事人的利益置于脑后,作出女方当事人都没有要求的精确、苛刻的、“周到”的、超诉讼要求的奇葩判决,这不能不说是其他法律界人士甚至连让她的同行们都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指不定是要载入史册的!

应该说,在判决时,法官本应谨慎对待孩子的抚养权这个双方争议的焦点,在男方本身有充分的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男方合理合法的上诉理由和请求,即使想继续坚持把抚养权判给女方,也必须明确法律准绳和事实依据,并在探视权上充分考虑男方作为天天与孩子生活一方亲人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文书表明,男方主张抚养权给女方的探视时间是每月4次,每次1天,或每月2次,每次2天)

尤其是男方多次反映女方把持孩子,非法剥夺与孩子见面的权利,在一审后女方又拒绝男方探视,二审时男方要求法庭考虑这个因素对男方探视权执行的影响,法官应该予以重视,充分评估执行难的风险,考虑男方的合理诉求,作出更合情合理的判决,至少要确保男方的起码权利。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双方在女方小区曾发生过多次争执,且男方也反映女方把持孩子不让男方见孩子时曾以男方闹事为由叫来保安粗暴驱赶孩子的父亲和奶奶,如果探视地限在女方小区,势必让双方尴尬,可能产生新的矛盾,法官应该避免这种不利于探视的规定。

可惜的是,这位女法官并没有这样做。判决书表现出来的是,法庭并未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做如此细致的调查和考虑,或许是主客观上条件不允许。虽然不这么做看似也没有问题,但这种行为本身就已与“执法为民”“公平正义”“和谐”等法治精神和价值要义以及司法改革实现人员合理分流配置的初衷若即若离了,更遑论她未在时间上对男方作出更多更大的安抚性补偿,反而作出了比女方诉求更具体、更精确(到小时)、更苛刻(每月只有3小时且需在本市区指定地点)的判决,这岂不更加挑起男方的愤恨情绪,挑战社会公众的心理情感、公序良俗乃至法律的初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吗?

我们就纳闷了:法院让更多女法官审理婚姻案件看重的就是女性的优势,怎么具体到了这里就找不到一丁点体现了呢?这样反常的判决,别说什么法律是有温度的(有也是单方个别感知的),也别说要体现法律的初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更别说实现“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产生良好的法律效益、社会效益了,就说最基本的人性、人性,这里拿起高倍放大镜,能看到几丝几毫?

再从审判效率、司法成本和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角度来说,由于案件的审判过程表现得粗放和投入不够,该案也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危害。且在本案调解环节,男方同意进行调解,又提交了作出很大让步的调解意见书,请法庭调解,但是法庭并未召集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简单以女方拒绝调解为由放弃了努力,貌似节省了时间、精力,提高了办案效率,但结果导致男方当事人只得采取了信访和申请再审等形式维权,这除了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外,也增加法院的司法成本,降低了法院总体的审判效率!

这跟影片《南平红荔》 讲述的 詹法官(女法官)处理一系列案件所展示的女性优势相差太远了!

任何孩子抚养权的判决理应以有利孩子的成长为导向,本案相关材料表明,孩子3年来生活在男方小区,主要由奶奶和父亲照看(女方曾当庭承认在双方分居两年多时间里随男方生活),从孩子、奶奶、父亲几乎天天见面到每月只能见1次,平均每周才45分钟(且还难以执行),这样的变化对孩子有利吗?说好的司法解释关于改变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等规定条款呢,不知道这位傅法官还记不记得!

这样的奇葩判决,男方当事人不愤怒才怪!每一个有基本是非良知的人看了不惊诧才怪!可谓是,天不怒人怒,人不怒天也要怒!司法改革任重道远!

May 4
《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如此绝妙!
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路遥父亲是富商,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虽然是主仆关系,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路遥有钱有势,不愁没老婆,而马力贫困潦倒,一直没人提亲。 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但是却要昂贵的彩礼。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路遥说: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马力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子,只好答应,于是选择好日子结婚。马力煎熬过了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心里懊恼呀!!!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被蒙头就睡觉,新娘子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今天却蒙头大睡?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是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发誓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官。 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最后却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
想起曾经资助的朋友马力,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 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路遥很恼。过了几天,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牵挂!路遥只得气愤沮丧的回家,还没进家就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妻儿守着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又喜。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是金银财物,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 感言:真正的朋友不在巧言令色,贵在心犀相通,人生短短数十载,认识的朋友又有多少,但真正能懂你心,又能真心疼惜你的又有几人?若是你很幸运,已经有这样真挚的好友,珍惜吧!别因为一些琐碎的误会而轻言,真心的朋友是你一生之中最珍贵的财富,让这一路上不再孤寂。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自网络)
Sep 6
腾讯没有必要改变原题强势处理岳飞是否民族英雄这一话题

今天上了QQ,发现一个标题:秋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说的是一个很老的话题,打开原文一看,原来原题为:《秋风:评价岳飞之莫须有》。看了前面那个标题,不知怎的,笔者感到不可思议:竟然现在还在把这个问题当作卖点来忽悠网民?

更早的不知道,笔者只说二十年前读中学时,一位数学兼历史老师用的历史教参上就明确了这个问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我想在二十年后还有人拿一个老调重弹,好像捡了个金元宝当卖点,而且还引来这么多激烈的讨论,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的编辑缺乏对这个历史问题的了解,二是历史教育的缺失。大家想想,二十年前的言论是不如现在宽松的,即使作为一个历史论题,既然教参上作了明确,那是官方认可并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作为一种普及教育,如果历史教育没有缺失,这个问题不会成为一个让人感到希奇的问题。即使在言论已很开放的今天,可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争鸣,但是作为历史教科书是严肃的,官方的认可的结论肯定仍然是明确的。官方宁可回避,也不会轻易把一个没有结论的问题写进教科书。再说,对于研究生教育以前的教育,历史教科书也没有这个必要把没有定论的问题给这些层次的学生去研究。
Apr 4
十年前某高校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的电视视频(来自阳光岛影像)

地址: http://www.yangguangdao.com/xspace/index.php?uid-1-action-viewspace-itemid-4

Apr 24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赵本山在海南博鳌的照片不错,经许可现转发在此,供大家一睹为快。
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