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30
宁说“就”不说“又”
“就”和“又”是日常会话中常用的两个语气助词,虽然司空“听”惯,但是仔细琢起来,这两个字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因为用词不当,还成为造成不快的“罪魁祸首”。
譬如,人们最习惯的用法,是在某某做错了某事的时候,会有人说:“你怎么又做错了”,“你怎么又搞丢了”,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某件事就错了这一次,东西也就丢了一次,但是责问的话里一但加上了“又”字,就让当事人感觉到自己好像经常犯错,经常丢东西,这会让当事感到非常难受,难免对你也心生反感。如果是好友或者不常来往的人,可能不会怎么在意,如果是领导对部属,就会让部属觉得领导苛刻,不讲理,对自己印象不好,如果是两个人在闹矛盾,可能会让矛盾升级。不管怎样,都会让人感觉说话的人为人刻薄,心中不快。而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本来就是一句平常话,也许还是一句口头禅,这叫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如果造成了不良后果,你说冤不冤。
我的建议是,如果遇到这种场合你习惯了用个助词来加强语气,如果不是真要批评对方的话,首先最好考虑换种说话方式,如果非要这种“又。。。。。。”的方式,那么建议你改用“就。。。。。。”的语气,惊讶和不同程度责问的成份还在,但是指责人家反复出错的意味就没有了。试着在心里念念吧:你又弄错了!你乍(怎么)弄错了!你又搞丢了?你怎么搞丢了?你就搞丢了?味道还是有所不同吧!091029午
“就”和“又”是日常会话中常用的两个语气助词,虽然司空“听”惯,但是仔细琢起来,这两个字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因为用词不当,还成为造成不快的“罪魁祸首”。
譬如,人们最习惯的用法,是在某某做错了某事的时候,会有人说:“你怎么又做错了”,“你怎么又搞丢了”,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某件事就错了这一次,东西也就丢了一次,但是责问的话里一但加上了“又”字,就让当事人感觉到自己好像经常犯错,经常丢东西,这会让当事感到非常难受,难免对你也心生反感。如果是好友或者不常来往的人,可能不会怎么在意,如果是领导对部属,就会让部属觉得领导苛刻,不讲理,对自己印象不好,如果是两个人在闹矛盾,可能会让矛盾升级。不管怎样,都会让人感觉说话的人为人刻薄,心中不快。而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本来就是一句平常话,也许还是一句口头禅,这叫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如果造成了不良后果,你说冤不冤。
我的建议是,如果遇到这种场合你习惯了用个助词来加强语气,如果不是真要批评对方的话,首先最好考虑换种说话方式,如果非要这种“又。。。。。。”的方式,那么建议你改用“就。。。。。。”的语气,惊讶和不同程度责问的成份还在,但是指责人家反复出错的意味就没有了。试着在心里念念吧:你又弄错了!你乍(怎么)弄错了!你又搞丢了?你怎么搞丢了?你就搞丢了?味道还是有所不同吧!091029午
Oct
26
重阳节不等于老人节 国人为何只知有老人而忘全民
现在社会上似乎有一种风气,说起重阳节,就以为是老人的节日,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误解,把重阳节和老人节混为一谈了。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佳节,历史悠久。它的由来,按照目前网络能找到的较为普遍的资料的说法是,《易经》曰:“以阳爻为九”,“九”被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当然还有关于它来历的民间传说。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道士,他能知道未来之事。有一次,这个道士预言:他的徒弟恒景,全家二九相重这一天会遭大难。但如果这一天佩戴茱萸,再带着菊花酒躲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恒景照师父的话做了。到了晚上,他们全家从躲避的高山上归来,发现牛羊鸡狗果真部死光了。从这时起就有九月初九登高避邪的风俗。每逢这一天,全家人登高,饮酒赏菊,还把茱萸和菊花采下戴在身上和头上,以求平安长寿。
由此看来,重阳节并不等于老人节。首先,重阳节由来已久,而老人节是1989年国家命名的一个新的节日,只是或许因为重阳节的美好传统,就把节日安排在同一天。但是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重合了而已。而且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是唯一的。其次,重阳节和老人节的节日内涵也不尽相同。传统重阳节主要意义在于避邪祈福,活动形式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而老人节意义主要是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形式也沿用了传统重阳出游、登高等。 再次,设立老人节并非是取代重阳节,二者是共存,并有所关系。作为中国古老的节日的重阳节我们仍然要过,新的老人节也要过,不能喜新厌旧,因新废旧。重阳节是全中国人的节日,没有年龄区分,不能因为有老人节而忘记了重阳节的传统内涵,把重阳节缩小为老人节,成为老人的“专利”。我们要做的是,在普天同庆传统佳节的同时,要把敬老的中国传统也发扬光大。我们快乐,老人快乐,老人快乐,大家都快乐。
社会上之所以只知是老人的节日,而忘了是全民的节日,这是因为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漠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剥夺了自己快乐过节的权利,甚至移情别恋,把过节的热情放到了洋节的身上(当然,社会是发展的,世界不断融合,外来节日也是可以吸收的,如国际老人节完全可吸收,但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完全只回归传统节日和只对洋节有兴趣都是不科学的)。好在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政府和人民的共识,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回归。让我们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多多思考,多多回味,多多享受那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吧! 091025深夜
现在社会上似乎有一种风气,说起重阳节,就以为是老人的节日,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误解,把重阳节和老人节混为一谈了。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佳节,历史悠久。它的由来,按照目前网络能找到的较为普遍的资料的说法是,《易经》曰:“以阳爻为九”,“九”被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当然还有关于它来历的民间传说。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道士,他能知道未来之事。有一次,这个道士预言:他的徒弟恒景,全家二九相重这一天会遭大难。但如果这一天佩戴茱萸,再带着菊花酒躲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恒景照师父的话做了。到了晚上,他们全家从躲避的高山上归来,发现牛羊鸡狗果真部死光了。从这时起就有九月初九登高避邪的风俗。每逢这一天,全家人登高,饮酒赏菊,还把茱萸和菊花采下戴在身上和头上,以求平安长寿。
由此看来,重阳节并不等于老人节。首先,重阳节由来已久,而老人节是1989年国家命名的一个新的节日,只是或许因为重阳节的美好传统,就把节日安排在同一天。但是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重合了而已。而且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是唯一的。其次,重阳节和老人节的节日内涵也不尽相同。传统重阳节主要意义在于避邪祈福,活动形式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而老人节意义主要是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形式也沿用了传统重阳出游、登高等。 再次,设立老人节并非是取代重阳节,二者是共存,并有所关系。作为中国古老的节日的重阳节我们仍然要过,新的老人节也要过,不能喜新厌旧,因新废旧。重阳节是全中国人的节日,没有年龄区分,不能因为有老人节而忘记了重阳节的传统内涵,把重阳节缩小为老人节,成为老人的“专利”。我们要做的是,在普天同庆传统佳节的同时,要把敬老的中国传统也发扬光大。我们快乐,老人快乐,老人快乐,大家都快乐。
社会上之所以只知是老人的节日,而忘了是全民的节日,这是因为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漠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剥夺了自己快乐过节的权利,甚至移情别恋,把过节的热情放到了洋节的身上(当然,社会是发展的,世界不断融合,外来节日也是可以吸收的,如国际老人节完全可吸收,但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完全只回归传统节日和只对洋节有兴趣都是不科学的)。好在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政府和人民的共识,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回归。让我们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多多思考,多多回味,多多享受那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吧! 091025深夜
Sep
22
我为海南民风淳朴而自豪
9月19日上午,像往常一样在省图书馆听完讲座,坐45路车回家。这路车是跑大学城的,平时人很多,很挤,学生比较多。离开图书馆不久,上来一位阿婆,一位年轻人赶紧起来让座。这种场景在市内公交车上是最平常之事,在一些城乡中巴车上也不足为奇,但类似这种简单而平常的让座行为却常常让我想了很多,也想说说,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也许有朋友问,对这样一件小事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对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儿童让座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了,不管那不让座的是不是年轻人,也不管我们见了这种情况心里是不是有过不悦。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网上一个广为流传的贴子,说的是北方老太与不让座的年轻人斗嘴的事。老太对年轻人不让座看不惯,纠住不放,而年轻人也不依不饶,不让座在他们看来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看到有的老太挤车时演成龙,上车后演林黛玉。一件简单的事在此时此刻已经不再简单,似乎得运用辩证法来分析。这个贴子不管是不是说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至少反映了生活的部分真实状况。
我相信老太这情况是存在的,但我们还是装糊涂点好吧。当年轻人在为要不要让座而辩证思维甚至发生辩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为年轻人善于思考,懂得分辨真伪,具有自己的主见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一种简单的传统美德遭遇如此明白的“理智”分析和利害计较而感慨!复杂的社会需要我们睁大眼睛,但是处处以警惕和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却不见得是件好事。不道德甚至丑恶的事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需要我们防范,但是以友善之心待人应该是基本的人生态度,特别对让座这样一件体现基本美德的常见善举就更不用细细分析和计较了吧-----哪怕他真的是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 ,那作为让座者也不得损失了什么,反过来对他可能还是一种教育呢。
我要感谢海南,保持了相对比较淳朴的民风,不仅没有听到贴子里说的那种雷人的事发生,还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一次次从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善行上感受生活之美,社会之和谐,让我不禁想起海南的种种好来。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社会主旋律毕竟充满了真善美的音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正在一点点地完善。我,为海南的良好民风而自豪!
9月19日上午,像往常一样在省图书馆听完讲座,坐45路车回家。这路车是跑大学城的,平时人很多,很挤,学生比较多。离开图书馆不久,上来一位阿婆,一位年轻人赶紧起来让座。这种场景在市内公交车上是最平常之事,在一些城乡中巴车上也不足为奇,但类似这种简单而平常的让座行为却常常让我想了很多,也想说说,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也许有朋友问,对这样一件小事有什么好说的呢?其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对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儿童让座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了,不管那不让座的是不是年轻人,也不管我们见了这种情况心里是不是有过不悦。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网上一个广为流传的贴子,说的是北方老太与不让座的年轻人斗嘴的事。老太对年轻人不让座看不惯,纠住不放,而年轻人也不依不饶,不让座在他们看来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看到有的老太挤车时演成龙,上车后演林黛玉。一件简单的事在此时此刻已经不再简单,似乎得运用辩证法来分析。这个贴子不管是不是说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至少反映了生活的部分真实状况。
我相信老太这情况是存在的,但我们还是装糊涂点好吧。当年轻人在为要不要让座而辩证思维甚至发生辩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为年轻人善于思考,懂得分辨真伪,具有自己的主见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一种简单的传统美德遭遇如此明白的“理智”分析和利害计较而感慨!复杂的社会需要我们睁大眼睛,但是处处以警惕和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却不见得是件好事。不道德甚至丑恶的事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需要我们防范,但是以友善之心待人应该是基本的人生态度,特别对让座这样一件体现基本美德的常见善举就更不用细细分析和计较了吧-----哪怕他真的是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 ,那作为让座者也不得损失了什么,反过来对他可能还是一种教育呢。
我要感谢海南,保持了相对比较淳朴的民风,不仅没有听到贴子里说的那种雷人的事发生,还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一次次从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善行上感受生活之美,社会之和谐,让我不禁想起海南的种种好来。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社会主旋律毕竟充满了真善美的音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正在一点点地完善。我,为海南的良好民风而自豪!
Apr
27
十年青春祭之一
读中学时,最喜欢读的一篇文章是《青春赋》,那时,青春刚刚在我们眼前绽放,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未知。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学生时期,有许多值得毕生回味的青春时光,人和事。在情感上,我是个羞涩也不善于表达的人,我也不是个早熟和世故的人。那时我们根本还不懂得爱情,也根本没有胆量去尝试爱情,只有对男女同学纯真的友情和朦胧的感觉。然而,我的内心却一直深深眷念着一位女子。眷念她,不是因为与她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誓言,也不是有过什么轰轰烈烈的爱,而是对青少年时代纯真友情的追忆,以及对这种美好感情在自然升华之时没有予以很好呵护的愧疚。
高三分班时,我的前面分来的是原来邻班一位女生。论她的长相,并不是很漂亮,不深交还会觉得她表情冷漠,身体不是属于那种小巧玲珑小家碧玉的类型,倒是有种农村身板结实很会呵护弟弟妹妹的成熟稳重的大姐大嫂的感觉,虽然她也并不会比我大。我的数学不是很好,而她的数学却是相当不错的,同学间互相帮助, 免不了要请教她数学。每每她回过头来给我做解答都是细声细语,耐心耐烦,对我帮助很大。学习中交往多了,我发现她挺会说,也会笑,并不是以前感觉的外表冷漠的那种第一感觉,而是充满热情和爱心。学生时代自然日子比较清苦,大家都不约而同在打花些小心思看怎么省钱。如怎么节省邮票啦,哪里信封比较便宜啦,哪里邮票漂亮啦,学习之余,我们都一起交流。谁有好的信息,赶紧托人大把买去。慢慢的,书也不例外,哪个书店有好书比较实惠,也会找人买来。我至今带在身边的一本《古文观止》,当时才几块钱,便是托这位女同学费了好些周折从她家附近的镇上淘来的。每当周末放假返校,期待着对方从宿舍出现给自己带来好消息。当那一袭白裙迎风飘来,一个健美结实的女子笑吟吟出现在面前时,我知道我的愿望又实现了。
读中学时,最喜欢读的一篇文章是《青春赋》,那时,青春刚刚在我们眼前绽放,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未知。在那个充满活力的学生时期,有许多值得毕生回味的青春时光,人和事。在情感上,我是个羞涩也不善于表达的人,我也不是个早熟和世故的人。那时我们根本还不懂得爱情,也根本没有胆量去尝试爱情,只有对男女同学纯真的友情和朦胧的感觉。然而,我的内心却一直深深眷念着一位女子。眷念她,不是因为与她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誓言,也不是有过什么轰轰烈烈的爱,而是对青少年时代纯真友情的追忆,以及对这种美好感情在自然升华之时没有予以很好呵护的愧疚。
高三分班时,我的前面分来的是原来邻班一位女生。论她的长相,并不是很漂亮,不深交还会觉得她表情冷漠,身体不是属于那种小巧玲珑小家碧玉的类型,倒是有种农村身板结实很会呵护弟弟妹妹的成熟稳重的大姐大嫂的感觉,虽然她也并不会比我大。我的数学不是很好,而她的数学却是相当不错的,同学间互相帮助, 免不了要请教她数学。每每她回过头来给我做解答都是细声细语,耐心耐烦,对我帮助很大。学习中交往多了,我发现她挺会说,也会笑,并不是以前感觉的外表冷漠的那种第一感觉,而是充满热情和爱心。学生时代自然日子比较清苦,大家都不约而同在打花些小心思看怎么省钱。如怎么节省邮票啦,哪里信封比较便宜啦,哪里邮票漂亮啦,学习之余,我们都一起交流。谁有好的信息,赶紧托人大把买去。慢慢的,书也不例外,哪个书店有好书比较实惠,也会找人买来。我至今带在身边的一本《古文观止》,当时才几块钱,便是托这位女同学费了好些周折从她家附近的镇上淘来的。每当周末放假返校,期待着对方从宿舍出现给自己带来好消息。当那一袭白裙迎风飘来,一个健美结实的女子笑吟吟出现在面前时,我知道我的愿望又实现了。
Mar
5
从拖鞋看变化
-----对比两次到海师听名家讲座所见所闻的感受
出于对名家的景仰和文化的兴趣,笔者常游走于大学校园“淘宝”---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文艺术讲座。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曾多次去过,其中海师大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的变化让人感受较深,那就是听讲座的学生衣着仪表的变化。
大约三四年前,诗人余光中及作家王蒙曾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做讲座,地点设在体育馆,当时笔者混杂在师生当中去聆听讲座,看到体育馆可谓人山人海,但是毕竟能容纳的人员有限,能够挤进去也属机会难得,再说,有机会一睹大师级诗人和作家的风采,感受其思想情怀更是三生有幸,可就是这样的珍贵而庄重的场合,笔者却看见不少的学生像闲逛闹市看热闹似的,身上短裤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这种缺乏对文化大家、对文化学术甚至是对客人基本的礼节的仪表着实让人吃惊!几年后,在新落成的海师体育馆,在这个基本构架与以前没有大的变化的场所,举行了一场由于丹主讲的《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的文化讲座,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虽然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是活动组织远比以前的严整,前来听讲的学生的衣着比较得体,已经看不到那种短裤背心拖鞋的不雅情况了,这应该是学校加强管理,学生素质进步结果。
-----对比两次到海师听名家讲座所见所闻的感受
出于对名家的景仰和文化的兴趣,笔者常游走于大学校园“淘宝”---寻找自己喜欢的人文艺术讲座。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曾多次去过,其中海师大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的变化让人感受较深,那就是听讲座的学生衣着仪表的变化。
大约三四年前,诗人余光中及作家王蒙曾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做讲座,地点设在体育馆,当时笔者混杂在师生当中去聆听讲座,看到体育馆可谓人山人海,但是毕竟能容纳的人员有限,能够挤进去也属机会难得,再说,有机会一睹大师级诗人和作家的风采,感受其思想情怀更是三生有幸,可就是这样的珍贵而庄重的场合,笔者却看见不少的学生像闲逛闹市看热闹似的,身上短裤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这种缺乏对文化大家、对文化学术甚至是对客人基本的礼节的仪表着实让人吃惊!几年后,在新落成的海师体育馆,在这个基本构架与以前没有大的变化的场所,举行了一场由于丹主讲的《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的文化讲座,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虽然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是活动组织远比以前的严整,前来听讲的学生的衣着比较得体,已经看不到那种短裤背心拖鞋的不雅情况了,这应该是学校加强管理,学生素质进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