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7
年华莫虚度,前程捏手中
-----重读《青春赋》与青年节寄语学生
似乎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心,我不得不给我的学生们说些废话。我知道信息时代的青年学子,成熟早,独立性强,道理都他们懂,我不必说,他们也可能不想听。

我也曾从20来岁的金色年华走过,那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成家立业还很遥远,30多岁是老师辈的年龄了,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个年龄段的学兄、老师们一样成熟。然而岁月无痕,不管自己怎么觉得慢,实际上在你稍不注意的时候,美好的大学时光就过去了,当你梦寐以求地走上了工作岗位,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时,十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岁月真的无痕!
Mar 20
谢耀庭印象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写上这个标题,其实并不合适,因为我并未见过谢老本人,而只读过他的画作。不过人们常有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说法,因此见画如见人也未免不可,那就姑且为之。

由于多年来工作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我对美术界比较陌生。很多在别人来看名声如雷贯耳的名家我却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谢先生对我来说也不例外。而我之所以关注他,是缘于对摄影的爱好。

海南有个摄影名家叫谢墨,在某摄影器材经销商举办的一次活动中,我听过他的一场讲座,感觉外表年轻实际上早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摄影理念饱含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我喜欢有思想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虽是一面之缘,然而他的思想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eb 16
感人的故事    心灵的鸡汤
-----观电视系列片《党的好儿女》有感

《党的好儿女》是正在各大电视台和网站热播的一部电视系列片。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全部看完,但是通过认真收看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和浏览网页,感到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

该片遴选了在全国各行各业涌现的48个劳动者的感人故事。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有警察、军人,有企业家、基层干部……不管是有着18年军旅生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航天测控专家,只有初中文化却能7次摘取全军科技进步奖的“士兵专家”马永金,还是默默扎根草原42年,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好曼巴”的王万青;也不管是整整六年带领乡亲们在大山深处演绎着当代“愚公”劈山凿路的动人故事的“愚公支书”王光国,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溜索上往返,只为守护乡亲的健康,尽管条件艰苦,却从未放弃而行医28年的“索道医生”邓前堆……尽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工作岗位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探索,乐于奉献。

这些人正是真正的共和国的脊梁。这个英雄群体平凡而光辉的事迹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这个奉献的集体对世人又一次无私的奉献。对我们每一名普通工作者来说,启示之一是要有一颗事业之心,不仅要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干的心态,而且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敬重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职责。其次是干任何工作都要精益求精,都要扎扎实实,细致专业,做到精明强干,是行家里手。再次是我们要有一颗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心,甘于清苦,耐得寂寞,像故事里的先进人物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像我们的老前辈一样为热爱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心血。

感谢该片的制作方,你们奉献的这部力作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形象,奏响了一首首壮丽的人生之歌。如果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感人至深,而这48个故事同样可以媲美,这些感人的故事似冬日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在有的地方发生碾压幼儿19人路过都见死不救的事件等带来的心灵伤害过后更加温暖着人心,又似48盏明灯,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更多需要它鼓舞的人一路前行。   (12年2月15日下午完稿)

Oct 7
琼台书院游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海口不大,值得观光的景点不多,我虽居椰城已久,这些景点尚未造访之处却不少,实在令人汗颜,而琼台书院就是其中一处。作为海南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文景点,作为海南文化教育的典型代表和象征,琼台书院确实值得游客认真地参观、游览,它的历史也值得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众所周知,在琼台书院的红墙之内,有一所高校,即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它由琼台师范学校与临高师范学校于2004年合并升格而成。琼台师专分为桂林洋新校区和原琼台师范学校老校区,9月的一天,学校某系组织新生参观老校区,邀我一同游览,我欣然前往。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精神传承的民族,在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同世人寻根问祖,大凡学校也都想给自身找一个好的渊源。本身没有什么渊源的都挖空心思去傍,何况有的?自然更加珍视,充分张扬,以显示自身历史底蕴之深厚,文化传承之博大精深。

从全国来说,古书院众多,有千年历史的也不罕见,像琼台书院这种中等规模的书院更是常见。老家湖南因求学我接触过两座书院,一座在湖南大学校区,湖南大学因此而号称千年学府,一座在原沅江市一中校内,该中学以此为渊源,号称有百年历史,并建成省级重点中学。

而琼台书院从1705年创办至今,中间经由1902年改为现代意义上的(琼州府)中学堂、师范学校,不仅300年香火不断实为难得,而且从师范意义上看百年师范一直延绵更为少见。在我个人看来,清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琼台书院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南的半部历史。

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原因,海南在历史上一直基本处于孤悬海外的状态,与中原地区交流较少,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本地的书院在海南文化、教育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苏试等开设载酒堂即东坡书院教化黎民到清,有史可考的大小书院有七八十所,主要集中在清朝,而琼台书院是清代唯一的府立官办书院,是名正言顺的海南最高学府,这让早它几百年于琼山和儋州先后建立的两所东坡书院也不得不位居其右。

在前200年间,这里是海南人登科及第的必由之门,曾走出一名探花、十多名进士和众多举人,教化生徒万余人,对海南乃至全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改办新式学堂以来的100年间,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曾培养毕业生六千六百余名。

解放以来的五十多年中,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培养了两万一千多名中师、幼师毕业生,一千余名大专毕业生,是海南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摇篮,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人成为教育专家和学者。

有人认为,琼台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似乎与本人上面的类似评价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应该不过份。下面就顺着参观的路线,一起来品味琼台的人文氛围吧。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作为有着300年精神传承的书院,它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琼台书院大门位于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与著名的文庄路毗邻,要想登堂入室,看看红墙内的世界,先要经由一道道的门。

第一道门实际上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牌楼,也有人叫它牌坊,不严格的说也行,严格地说,牌楼和牌坊还是不同的,区别取决于两柱之间是“楼”(有明显的楼顶)还是“坊”(一根横的坊木)。

历史上牌楼的作用最早主要用于表彰和纪念人和事,后来用于装饰、衬托和地域分界标志的也慢慢多起来。琼台书院的这座临街牌楼是新建的,主要起装饰和大门的作用,同时也保留了原始的街坊地界划分标志的意义。

书院牌楼正中悬挂岭南岭南著名书法大家、广州美院副教授麦华三先生题写的院名匾额,两边悬挂一幅对联,上书:“金榜题名曾向吾门求鼎笔,蟾宫折桂须从此处借天梯”,客观地反映了书院在海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世人对书院的推崇。

从牌楼进入院内,右边的现代建筑群是琼台师专学校教学区,左边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建筑群就是古书院遗址所在,这个小院包括三进二层的主体建筑,第一、二进是2001年至2002年扩建完成的,主要分别用于售票、管理、史志研究、陈列、展览,属于仿明清风格的建筑,第三进才是原来保留下来的古迹。

第一进大门两边同样悬挂着与牌楼门口相同内容的对联和“琼台书院”匾额,门内墙上石刻记载的是2002年完成扩建的事儿。因为时间紧,对于扩建的部分我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游览。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对庭院内名叫鸡蛋花的植物比较瞩目。它们树影婆娑,光影掩映,景致优雅,与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筑融为一体,让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远感,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倘若有一长袖古装舞者在这里好似嫦娥舒广袖,那更令人深信不疑。只可惜身边只有两位现代女子,我只有做梦的份了。

走入第二重们,两边墙上有石刻画,描述的是“风筝断线”引出的《搜书院》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编成琼剧、粤剧而广为传唱,到了现代更是因琼剧表演艺术家王黄文、陈华、红梅和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等的精彩演出而随着粤剧和电影蜚声世界,琼台书院也声名声播,引来无数造访者。

过了第二重门,就到了书院精华所在。迎面而来的是书院的古迹和核心建筑----两层的奎星楼,楼前树有书院掌教之一、《搜书院》主人公谢宝老先生和书院掌教之一张岳崧的雕像,楼侧还有记载修建书院史实的石碑。之所以立两位先生,恐怕不在于两位是本地人,而在于他们在爱护学生,热衷发展海南教育文化上表现尤为突出的赤子情怀。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琼台书院由分巡雷琼兵备道兼学道焦映汉创建,康熙四十九年1(1710年)落成。初建时坐南朝北,其大门就在今奎星楼后文庄街,大门外竖一座“琼台书院”石牌坊。这也许正是不少人介绍书院时,把书院位置说成文庄路的历史原因吧(现在官方的说法是位于中山路,其实两条路垂直的,在书院的两个方向)!

史料也表明,书院初建落成时并无奎星楼,只有奎星亭,奎星楼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台德明拆除奎星亭后改建而成,为砖木结构,楼上楼下各3间,当时主要用以收藏历代各种文物、古籍,或许曾经也是书声琅琅之所。现在一楼可以看到据说是海南花梨木做的桌椅、书柜等物,但柜内古藉已搬走,让人好生失望。楼上据传是书院掌教的生活之所,也有些家俱。站在走廊向四周眺望,视野开阔,风景极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书院两三百年来几经修缮,渐渐完备。院内四季树木繁茂,绿树成荫,草色葱茏,景色宜人,真是修身养性之所。听说大凡书院、园林的树木种植都是有讲究的,常常寓意深刻,往往具有励志、修身的用意,今身临其境,才略知其妙。因为对植物不是很熟悉,便没有细究。

琼台书院300年香火不断,书声不息,百年来师范传承绵延不绝,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抚古思今,海南教育的发展应该可以从清以来琼台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发展史中找到一些启示。或许发展的步子更大些,今日海南高校的格局要改变?至少那两坐雕像的主人告诉我们,爱乡返哺、爱教护生的情怀是书院传承至今的内因,这种精神传承应该继续下去,书院的精神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雕像虽无语,落花细有声,那是来自先贤久远的诉说,还是我内心的思绪的澎湃声音?让我静静的听,静静地聆听……
                                              (111005晚开始酝酿,06晚11:45左右完成,历时一天。)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Nov 23
在海南听陈长芬讲座------从爆满到空座的思考

                                  布衣  水乡
今天的讲座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注定是要让他们失望的。这是一个安排在非常时段的讲座,平时的讲座都安排在周六上午进行,偶然的调整也一般在白天进行,除了个别带商业性的,没有在晚上举行的,这也许在海口市民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印象和习惯了,所以尽管需要领取门票才能进入,但是人们也通常认为那只是做样子,最终应该不会爆满的。

但是今晚陈长芬先生的讲座让这些人们“失算”了,尽管是领取了门票,但是待笔者一行进去时看到的景象却是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夹了座,有些是某商业学校的学生,在座位上还有几岁的小孩,但是平时摄影活动中熟悉的摄友的身影却不是多见,原因据说是实在没空或者搞错了时间或者手里没有票。

笔者注意到,这样一场大师级的讲座,从一开始,座位上就有不少男女开始了“三个女人一台戏”的窃窃私语,大师你讲你的,他们讲他们的,让边上的听众不知道要听谁的,大有分庭抗礼的架势。过道里的学生也是从一开始,男女生“说小话”就没停止过,周围的听众回头看他们表示抗议也无不起效果,也许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习惯吧。

讲座进行到一定时间,就有人开始离座,特别是那些学生,更是陆陆续续三五成群有去无回,留下空空的凳子。陈先生讲座进行到90分钟时,宣布他的漫谈结束,听众中场休息,于是会场一下少了一半的人,座位上后面大都空荡荡的,这种情况在笔者所参加的讲座中是少有的。
分页: 2/7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