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文学
Mar 15


从都市建制恢弘的孔庙到乡村简朴的宗族祠堂,从石村石宅石楼到黎村的船形茅草泥房;从丝绸之路上的瓷器到“破天荒”的进士牌匾,从深宅大院精美的窗花到名人故居的雕梁斗拱;从醒目的牌楼到多彩的照壁,从崖城的青砖石基到海南第一楼的琉璃碧瓦;从海口、文昌老街历经沧桑的骑楼到见证人世悲欢离合的古井古塔古墓古墙古炮台,从千年中和古镇的颓败到万年一瞬的火山记忆;从公仔戏到人偶剧,从渔民的俚语到书院的延绵不断的书声;从妈祖到洗夫人,从苏东坡到海瑞……本土众多的古建筑古意盎然,散发着历史的芬芳,流淌着文化的气息,传承着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成了摄影师镜的下的娇宠。

最近,海南省图书馆展出了这样一批体现海南古建筑人文风貌的摄影作品。这场由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等主办,海南省各市县摄影协会承办的摄影展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和海南本土旅游文化资源研究者的关注和欢迎,注定要在海南摄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场展览共展出作品89幅,其中包含关于火山风貌的《万年一瞬》专题展大画幅作品37幅。题材基本涵盖了海南省境内各个市县目前已被发现的重要古民居。其中,从题材所涉地域来看,数量以海口居多。从作者看,共有包括“天涯浪客”、“天涯广角镜”等数十名擅长和执著于民俗题材的知名摄影师参加了展览。可以说是,不论是从民居题材上考察,还是从大画幅作品上审视,这都是本土民俗人文摄影作品和摄影师实力一次全面展示和大阅兵。

题材的性质决定了这些作品基本上都采用了纪实的手法。摄影师表现民居的摄影技术成熟,视角丰富,角度不一。仰视,引起人们对古迹的景仰之情;俯视,全面展示古迹的全貌;平视,引导人们静静地伫立、观察和思考;广角和特写等突破人眼的视力局限,给人以震憾,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单幅作品,颇费匠心,独具一格;长卷,宏观展示,气象非凡;组照,翔实全目,用心良苦……“那中和古镇苏东坡曾经到过的宋代古城还是那样雄伟和完整,那府城海瑞曾经迈过的古城墙的断垣依然遗存如旧,那些中凝结了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古塔更呈现出多彩的美感。那一幅幅雕刻精美的寓意吉祥的窗花,散发着古朴而隽永的文化气息,那一樽樽屹立百年而不倒的牌坊多像乡村开启的通向文明的窗口,更象乡村打量世界的不眠之眼,看尽沧海桑田、世态炎凉。”(引自《海南古民居·古建筑》摄影展前言)

特别是11位摄影师用银盐等记录的大画幅摄影作品,为人们展示了一万三千年前今广东、海南、广西沿雷州半岛、北部湾海域一带火山爆发后,炽热的岩浆凝固成的地质风貌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斑驳陆离的石道石碑石屋,静谧安详,飘渺着汉唐明清至今的传说。拙朴神秘的古庙神仙,灵动鲜活,流淌着源远流长的人性。自然的原生态、文化的原生态,淳朴的村人,便宛如这漫山遍野的花果斑斓万千。绿肥红瘦多彩的世界被摄影师们用大画幅胶片和玻璃湿板染成了黑白灰,一幅幅摄影作品记录的是现实的光影,表达的却是对生态、生存、生命的敬重。”(引自《万年一瞬》展览前言)这些作品有的通过传统胶片大画幅座机拍摄,有的通过传统的湿版工艺拍摄、制作,有的通过自己手工打制(DIY)的大画幅数码后背相座机拍摄,展示了摄影人对摄影的痴迷、精益求精和对传统技法的坚守,更显得难能可贵。

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精神沐浴,文艺工作者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启示,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活力。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具有宣传海南文化的作用,也具有进行景点导游的功能。在现场,笔者随机采访了一名认真欣赏、拍摄的观众,一位土生土长的海南女士,她表示,虽然自己到过海南很多地方,但是看过展览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甚至不知道,她忙着把这些地方用手机拍摄下来带回去给儿子欣赏,希望以后能够去实地参观。

有的作品还具有抢救性纪录的意义,同时也引发了对文物保护的思考。如琼海蔡家大院,后来遭到盗挖,而之前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较为原始的完整纪录,但是古迹知名后,伴随而来的保护问题也应该提前提醒有关部门重视,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又如以中和镇为代表的一些老街,许多老建筑每天都在趋向残破,正在慢慢消失,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有关部门和民间力量都应该尽早采取行动进行保护性开发。否则,原本留存不多的历史珍迹和人文旅游资源很多都会永远地消失了!

在明朝之前,虽然有过十二岁便以织机为题吟出“山河大地作织机”扬名科场,才华横溢却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南宗最后不知所终而让历代文人骚客感叹不已的白玉蟾,但海南一直被习惯性地认为游离在中原文化的边缘,直到朱元璋独具一格地把海南称为介于仙凡之间人间仙境般的“南溟奇甸”,海南才真正为更多的世人关注,并渐渐融入中原文化,从此人才辈出。但时至今日,艺术界“中心与边缘”的忧虑仍然存在,而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等能够抓住海南省古建筑这一既体现海南历史文化特色、展示海南在保存古建筑上的优势,又能融入内地文化艺术潮流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这是一件造福海南的盛事,必将促进海南与内地、海南与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让海南的文化艺术传播得更远。

透过这些作品,笔者眼前涌的是一个个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穿街走巷,寻寻觅觅,时而蹙眉时而欢笑的身影,从中也足以看出这些摄影师对海南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勤奋创作、宣传海南所付出的辛劳,也看到了展览的承办者辛勤布展特别是民俗摄影协会等年来致力于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所付出的努力,对他们这种纪录和传播本土影像文化的壮举和无私奉献,市民有理由致以由衷的敬意。当然,这还是个美好的开始,笔者期待,以后这样的展览会更多些,题材更广些,专题更多更深更专些,表现手法更丰富些,喜欢本土文化的摄影师更多些、队伍的力量更大更强些!作为一个海口市民,一名摄影爱好者,笔者也期待在全国性、国际性的古建筑摄影大赛、大展中也能够看到海南古建筑的风采!(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r 1
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评《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
●  张发

经过作者数月的艰辛孕育,在南海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周宏伟新作《突出“围城”——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荣誉出品)一书终于呱呱坠地了!这不仅是网络舆情和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件喜事,也是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一件好事,更是政法工作的一件大事。因我多年来一直在政法战线工作,又担任过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我很乐意从政法工作总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谈谈读了此书的看法。
该书共9章,约20万字。全书观点鲜明、导向正确,布局新颖,结构合理。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化解负面舆情是当务之急”,紧跟时代形势,切中肯綮,由此引出前面六章对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论体系构建,第七、八章为或详或简的案例分析,最后一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该书紧扣“维稳”主题,与政法系统总的工作目标一致。特别是对网络舆情“消防员”制度体系构建和对媒体、宣传部门、信息部门、政法部门、政协组织等开展舆情应对工作职责的论述,思路清楚,角度新颖,对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弘扬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相关部门改进信息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且听我为读者一一道来。
近几年来严峻的“维稳”形势表明,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舆情集散地和放大器,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数量逐年加速攀升,特别是负面舆情已对我党和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形成“围城”之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及时有效地化解负面舆情,破解“围城”困境,特别是打击网络谣言成为当务之急。该书从实际工作出发,论述了化解负面舆情的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阐述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从“维稳”工作需要出发研究舆情传播的特点、规律,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新动向和危害,提出了建立舆情“消防员”机制,大力开展舆情科学分析、引导和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社会危害等良策,并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又对舆情应对各主要责任方在舆情化解中的职责和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关于依法设立反谣言中心和建立咨询救助机制的建议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切实可行。
该书抛开多数“学院派”相关著作纯理论或纯案例的写作模式,尽量避免对网络舆情泛泛而谈,而突出负面舆情化解工作的主题;尽量避免生涩的专业术语而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便于普通舆情工作者、关注者阅读;同时书中还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实际,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相对系统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良好结合,对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也是宣传部门开展中央特别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参考资料。尤其是书中针对部分突出的社会舆情进行的或深或浅,或详或略的分析研究,对澄清相关问题,提高网民对谣言等负面舆情的警惕意识和鉴别、抵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关于舆情的思考分析是广泛而深入的,他多年的思考所获集中地反映到了这本书里。书中的主要观点也在2013年8月公安部开始的打击网络“大谣”专项行动和一段时间来主流媒体加大谣言反击力度的具体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也证明了作者观察、思考问题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这也通过在该书前言中作者对待负面舆情传播者三种类型的态度与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待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态度的一致性上再次得到体现。据悉,作者在同年9月份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还不知道习总书记有此论述。
因此,这是一本紧扣“维稳”工作大局宣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的及时之作,也创造了数个“第一”:国内第一本相对全面地论述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规律、新动向、危害,网络舆情“消防员”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引导与化解工作的模式、流程、理念、方式方法以及政府部门、政协组织、媒体等各方力量应尽职责的初探之作;国内第一本针对负面舆情“围城”之势,提出化解网络负面舆情是维护社会稳定当务之急,并以非“学院派”的浅显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告诉人们舆情化解工作紧迫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接地气”力作;国内第一本资深网民“自干五”式探求真相,呼唤理性,化解负能量,弘换正能量,展示“草根”民本情怀的呕心沥血之作……
特别是对来海南来说,由于本地这方面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成果匮乏,因此这也是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影响,融理论交流与实践分享于一体,不可多得的抛砖引玉之作,具有填补本地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当然,从工作的持续性看,该书的研究仍具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加大研究支持力度的必要。
大力支持该书出版的南海出版公司编辑意见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失败后,转而改变策略,希望籍网络这个没有国界的无形战场,在文化、思想、教育等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目的很隐蔽,手段很高明,能力很强,支持力度很大,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及时警惕和认识其各种潜在危险,则可能带来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现实危害。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群众甚至是一些政府官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别有用心者对舆论阵地的不断侵蚀,社会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大研究、宣传和培训力度。本书对化解负面舆情紧迫性的认识和呼吁,对负面舆情传播特点、规律与危害的总结以及对当下重要与常见舆情的分析研究对提高人们这方面的思想意识与鉴别、抵制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丰富我省在舆情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值得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业界专家认为,负面舆情“围城”、“压城”是“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维稳”工作难度大、成本高,但是无论围得有多紧,压力有多大,“城”决不能被催倒、压垮。要做到“黑云压城城不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最终破解“围城”困境,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担起责任,共同努力。
总之,该书称得上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星星之火,是提高传言鉴别力的闲暇读物,是检测负能量信息流的扫描枪,是网络谣言的粉碎机和灭火器,是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强心丸,是唤回独立思考理性的清醒剂,是不可多得的舆情工作参考书。正如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著名教授彭菊华先生所期待的,希望这本填补海南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新作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特别是能对海南的舆情研究和应对工作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多出成果,多做贡献!这,也是我的祝愿。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海南省公民道德与法建设促进会(筹)会长、海南省预防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海南省将中华传统文化成功运用 于监狱管理的主要倡导。曾任广州军区某部师政委(大校军衔), 转业后曾任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局长,海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等职。]
(注:因为该书尚未投放书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拍拍网上搜索书名订购,如搜索有困难,可点击
http://auction1.paipai.com/search/0/3FDAE65B000000000401000036622A58-F5C1.html)

Apr 8
加密日志
这篇日志被加密了。请输入密码后查看。
密码
May 19
海南残疾女作家钟惠散文集《我和我追逐的梦》出版

海南残疾女作家钟惠的散文集《我和我追逐的梦》近日已由国家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搜录了作者从17岁开始在媒体上发表的不同时期的散文100篇,饱含她对生命全部感受和体验。该书题材广泛,文字质朴清新,感情真挚细腻,学生时代的作品直抒胸臆,像《我爱我的外婆》、《和平鸽飞翔的天空》,而渐渐成熟的作品或细腻清新,像《暗恋的花朵》,或充满哲思,像《生命的滋味》。
钟惠是琼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与众不同的是她是一位脑瘫患者。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语言障碍,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勤于笔耕,用自己的心写作,写身边的人,写自己的生活,表现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对美好家园的赞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虽经挫折,但越挫越勇,终于取得了令身体正常的同龄人也汗颜的成功。
May 18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人生的散文  散文般的人生
-----读海南残疾女作家钟惠散文集《我和我追逐的梦》有感

由于机缘巧合,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国家文化出版社今年出版的《我和我追逐的梦》一书最早的读者之一。昨天,我在琼海停留的时候,联系了文友“寻找永恒”,她在QQ里兴奋地告诉我,钟惠姐的书出版了!随后我上网找到钟惠,她向我证实了这一好消息,并告诉我,样书前天才拿到!

钟惠也是我在网友写新闻栏目网友座谈活动时认识的,《我和我追逐的梦》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初识她时,只感觉她的行为与常人有些不同,但是没有多想,也没有多问。今天 “寻找永恒”一早赶来我落脚的酒店给我送书的时候,我问到钟惠在哪工作,才得知她是残联的一位宣传工作者。这让我想起初次见面时感觉到她的与常人不同之处或许仅仅只是因为她手脚方面有些不便,谁曾想她竟是一位脑瘫患者!又谁曾想,一位脑瘫患者竟然能写出这么一本优美的散文集!须知,脑瘫患者本身就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或许我不该在此提到应该属于她隐私和伤心之处的东西,但当我读到她的后记时,只能如此表示我的震惊和敬佩之情。

她是常人,却又不是平常人。作为社会一员,她也曾经为自己的身体疾病而痛苦、烦恼、自卑,受人嘲笑。作一名脑瘫患者,她却凭借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克服了语言障碍,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勤于笔耕,不仅从17岁起就在媒体上发表作品,而且还发展到出版散文作品集。然而正如她说,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家人看到她为写作而疲备,而消瘦,曾经劝她放弃,她自已也曾对镜愁白发,但是她决不轻言放弃。在她心里,“倘若让我就此放弃写作,那便等同于让我舍弃自己的性命”(《后记》)!写作,可以让她活得更加充实、更加自信,更有尊严,为了自己的人生能更精彩,更有滋味,也许她是在数着新生的白发而为自己加油鼓劲。可以想象,她这样的一种身体状况,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时有多么的艰难,有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无论有多么艰难,她克服了,路有多么难走,她挺过来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寸光阴一寸金。她成功了,她以自己的成功生动地为世人诠释了这一至理名言。

也许,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更加体会到人间真情的滋味,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和助人的快乐。钟惠品尝过受人嘲弄的滋味,也受过屡次投稿失败的打击,但是她越挫越勇,屡败屡战,苦难之于她的意义无非是增加了她人生的历练,充实了她的人生,丰富了她创作的题材,提高了她写作的水平。所以她珍惜苦难、珍惜快乐、珍惜友情,热心奉献。这些质朴的情感也都洋溢在她这本饱含她生命全部感受和体验的作品中,让人感动,发人深思,令人陶醉。帮她圆出书梦的“贵人”----陈宙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这样说道,“她创作的散文在我读来,就像是在解读她人生的密码,一次次让人回味,让人感动”。

令人感动的还不止这些。琼海人杰地灵,作为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作为海南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琼海人才辈出,钟惠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文学上的收获也只是琼海市重视发展文化艺术的一个缩影。我欣喜地看到,在她的周围,还有一个热心文艺、潜心艺术的群体,有官员,有教师,有学生,他们新老交融,以文友相称,实不多见。我早两年也曾惊叹于在琼海这样一个县级市,活跃着一个热爱摄影艺术的团队,还惊叹于在海南摄影界多年沉寂后琼海市委能够率先打破沉寂,运用摄影图片的力量来宣传和发展本地的旅游业!钟惠既非个案,钟惠和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涌现也绝非偶然!

可能有人会说,我说这么多,却不论及她的作品,无非只是把她当作一名值得同情的弱者另眼相看,是不是她作品的质量和水准一般,无精彩可言?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就错了。我的震惊、感动与敬佩不仅缘于她是曾是弱者,也在于即使作为常人,她的追求、奋斗和成功也是令同龄人汗颜的。她的散文不仅写得多,而且情感真实朴实,文字也是非常优美的。她用自己的心写作,写身边的人,写自己的生活,表现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对美好家园的赞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学生时代的作品直抒胸臆,像《我爱我的外婆》、《和平鸽飞翔的天空》,而渐渐成熟的作品或细腻清新,像《暗恋的花朵》,或充满哲思,像《生命的滋味》。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着这百来篇散文,虽然来不及读完所有篇目,但我已能分明感觉到她内心的优美旋律。孩童时代上体育课的情景“让二十年后的我回望起来,仍感觉一股暖流或是一种幸福在心间游荡”(《第一支获奖钢笔》),少女情窦初开时“在那个青涩季节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就仿若我不经意俯头望见楼窗外那条缠绕石榴树的青藤上有一朵小小的粉红花蕾”(《暗恋的花朵》),遭遇人生低谷时她从文学作品中寻回自信,感到“拥有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性,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自己永远的春天”(《〈简•爱〉帮我重拾自信》)……散文,是她诠释人生的方式,人生,在她的笔下,就如同散文一样优美。

试想,在纯文学越来越难以生存的今天,在充满物欲,崇拜金钱的社会,她又何等的特立独行,她的作品是何等的清新隽永,充满灵动! 作为几近同龄的文友,我更能理解、体会她的真情实感,并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热爱生活的朋友,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她的散文吧。
(120518午初稿,晚上修改完善)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