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不是反思的反思

一、解放军和武警究竟谁先到汶川?

灾情就是命令!在争分夺秒的抢救关头,我们的解放军和武警究竟是谁最早赶到了汶川灾区?对此,新闻报道先后有两种说法。搜狐网转新华网消息是武警最先到汶川县城,到达时间为13日23:15,新闻发布日期分别为14日2:32和1:38,而之后TOM网转了中新社的一条新闻,第一个进入汶川县城的是四川军区的解放军。到达时间是13日12时,新闻发布时间为14日22:06.难道是解放军先到了县城没有与县城联系?新闻也发布晚 ?对武警和解放军身份描述有些细微区别:前两篇的描述分别为“抢险救灾队伍”和“部队”,而后面一篇的描述是“中国军队”。而且有趣的是,同是中国新闻社的报道,称武警为部队,称解放军为军队,难道后者强调的中国军队不包括武警?武警只属于部队而不属于军队?部队与军队在中国有什么区别?而在中国,是一贯把武警当作军队的一部分看的,真不知这里到底有何用意?

附有关报道:
搜狐网:第一支救援部队抵达汶川县城
2008年05月14日  02:32
http://news.sohu.com/20080514/n256836331.shtml

新华网四川汶川5月14日电 (张东波何亚国)武警驻川某师200人在师参谋长王毅的带领下,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于13日23时15分到达汶川县城,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抢险救灾队伍。目前,这支部队正在汶川县城和龙溪乡展开救援活动。
   据师长沈涛介绍,位于成都的指挥中心在14日凌晨,与带队的参谋长王毅取得联系。王毅介绍,当地县政府救灾指挥中心已经确认,他所带领的200名官兵是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抢险救灾队伍。这个师后续的470名官兵预计将在14日天亮后到达。
   部队到达后即与汶川联指取得联系。县城房屋损失严重,已证实有500人死亡。附近龙溪乡、映秀镇灾情比县城严重。


中国新闻网:武警200人强行军21小时成为入汶川县城首支部队
2008年05月14日01:38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14/1248737.shtml

记者向武警指挥部证实,13日时23时15分,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率200人强行军90公里,步行21小时先期进入汶川县城,并立即在县城展开工作,第二梯队470名兵力也正进,预计天亮前后到达。沿途数十台汽车被埋,地方领导介绍城内数百人死亡。救援部队已经与当地救灾联合指挥部取得联系,目前在汶川县城没有看到其他救援部队,估计是首支到达县城的部队,让当地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大增。(记者吴杰)


TOM: 救援队进入汶川县城 6小时抢救千余伤员
2008年05月14日22:06
http://post.news.tom.com/D300006C562.html
中新社(四川)汶川五月十三日电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副司令员李亚洲和阿坝军分区的六名领导带领三百多人,于十三日十二时最先抵达四川汶川县城。这支第一个进入震中汶川县抢险救灾的中国军队经过六个小时的紧张抢险,已抢救汶川县城生命危险的伤员一千多名。
   夏国富一行抵达汶川县城后立即分成六个抢险救灾突击队,分赴县城和有关重灾乡镇,展开了紧急抢救工作。夏国富在县城查看倒塌的房屋,与抢险队员一道救治伤员三百多名,慰问了受灾缺食缺水的群众四百多人;李亚洲和阿坝军分区的夏司令员、张政委等带领的其余五个突击队已赴各乡镇、街道,安排群众食宿,抢治生命危险的伤员一千多名,组织三千二百多名群众抗灾自救。
   据省军区政委叶万勇介绍,到十三日十七时,后援部队还将陆续抵达,实施大规模的抢险救灾,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目前,震中灾区人心比较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May 13
让圣火见证:天灾人祸,让中国更加坚强;奥运精神,将得到更好诠释

2008年,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是中国向世人展示30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年,是中国人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一年,也是充分考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意志的一年。

这一年,可谓是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不断。年初的雪灾、其后的台风、藏独事件、抵制奥运、火车出轨撞车、手足口病、几十年难遇的大地震,可以说进入今年以来,月月有大事,每一件都震惊全国,每一件都奇扯中南海和百姓的心,亿万颗扑通的心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May 11
同是洋节热中华  “母亲”不及“情人”香


今天是母亲节,早上拿起电话给老家的母亲打了个电话,祝她节日快乐。对一向对洋节不感兴趣的我来说,这个节日和父亲节等让我的态度有点例外。谁叫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没有这种节日呢,对有利于培养子女的感恩和孝顺品德的机会,只要大家认可,可以说是多多益善。

情人节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产物,至今我也没弄他们的情人节在中国对应什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没有西方意义的情人一说的。如果要找一个勉强接近的词,恐怕只有恋人,而中国关于男女情爱的节日和风俗各地各民族倒是不少,如七夕节,海南的换花节。从七夕的由来来看,这个节日似乎对已婚男女更合适,但是国人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过。倒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海南换花节则是未婚男女择偶的节日,每年过的很隆重,是真正意义是的恋人的节日。从保存传统文化和风俗上来说,海南这点做的比全国很多地方要好。

May 11
对网友有关《抛弃功利心,为了摄影艺术的提高,参赛摄友家都来投票吧》一文回复的回复


《抛弃功利心,为了摄影艺术的提高,参赛摄友家都来投票吧》一文在南海网登出后,有相关朋友提出了看法,内容如截图,本人引用在此,并对此进行了回复探讨。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9
“锦上添花"还是“掠人之美”?    一补一删一有一无彰显编排艺术
---------关于《海南日报》阉割式转载拙作《“最美国事”引发“最美效应”》的回应

《“最美国事”引发“最美效应”》一文是本人在三亚工作期间构思,于海口完成的一篇随感,于5月6日发表在本人的个人博客及南海网阳光岛等社区。承蒙大家亲睐,文章被南海网新闻中心栏目及《海南日报》(见5月8日《海南日报》第5版)等媒体转载。作为前一篇随感《原来国事也可以这样别有风情》的续篇,它和后续文章《“最美效应”给海南带来做足“最美”经济契机》以及前文形成一个系列。其中前文也曾被《海南日报》(见4月18日《海南日报》第7版“网事”)等多家媒体转,并且文章被谭丽琳女士等人的文章引用,在此对网友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海南日报》等媒体及编者对本人文章的欣赏表致以由衷的谢意。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回想起被《海南日报》转载的两篇文章(如文章确实有可取之处可以按转载要求进行转载),我觉得对《原来国事也可以这样别有风情》(以下简称《最美国事》)的编排处理要高于对《“最美国事”引发“最美效应”》(以下简称《最美效应》)的编排处理。这样说并不是不是因为前者突出了本人文章,而后者没有。这里有两点理由:
分页: 35/47 第一页 上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